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评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评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8 10: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测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苏“冷战”全面打响与最终结束的标志是(  )
A.“铁幕”演说——东欧剧变
B.杜鲁门主义——东欧剧变
C.“铁幕”演说——苏联解体
D.杜鲁门主义——苏联解体
2.观察右下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欧关系
B.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6.表格史实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
时间
大事
1959年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
柏林墙的建立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A.苏联力图维护二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
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
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
7.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8.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
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9.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10.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是(  )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进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参战 ④借机对中国进行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下图反映的共同点是(  )
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
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
C.美国居战略优势
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
第八单元 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
1.D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全面打响;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最终结束,两极格局解体。
2.C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对峙格局。图中的“第一世界”是指美苏两极。由材料信息可知,图中人物表面上尽管“缓和”,但缓和的背后是暗藏祸心,都希望争取“优势”。这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冷战”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俄罗斯都不是第一世界,排除A、B、D。
3.D 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A、B、C三个选项都错误;根据所学,“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故选D项。
4.D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象是西欧国家,排除A、C项;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项不对;据“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
5.D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战后”“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A项属于苏联冷战经济方面措施,与“美国”不符;B、C两项分别是美国冷战政治军事措施,二者都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与材料中“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不符。答案选D。
6.C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反映了双方关系的缓和,柏林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双方对抗的加剧,B项说法错误,A、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C项。
7.D 材料描述的是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项;选项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故选C项。
8.A “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解散;北约为“冷战”产物并存在至今,选择A项。
9.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故A项最准确;在冷战掩盖之下还存在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冷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特点,故B、D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
10.D 此题中②所述不符合史实,因为美国侵略越南时没有打着联合国旗号。
11.C 从图片漫画中美国心闲气定,苏联汗流满面,及美苏两国领导人一高一矮来比喻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战略优势。
12.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苏联“冷战”时期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
13.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14.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6.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但很快变削弱日本的政策为复兴日本的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
A.日本的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B.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
C.美苏“冷战”的加剧
D.朝鲜战争的爆发
17.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了”。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
C.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
D.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已经能够与美国抗衡
18.东欧国家剧变的因素有(  )
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经济困难,忽视民主法制
③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④西方“和平演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中写道:“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1.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右下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恐怖主义威胁全球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D.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
22.2013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第八单元 单元评估
12.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理解能力。仔细看图,“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揭示了美国的“假和平”政策。
13.B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与图片无关,排除A项;冷战格局全面结束是在苏联解体后,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与图片没有关系,排除D项;从“亲切”二字可以看出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选B项。
14.C 法德和解是欧洲开始一体化的关键,共同发展消除了法德两国战争的基础,故C项正确。
15.B 材料认为欧共体的出现还有冷战以外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冷战”结束后,欧共体继续存在的基础,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项。
16.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受当时“冷战”形势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民主改革进行得极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7.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崛起,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家的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18.D ①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②是经济和政治原因,③④是外部因素,都是导致东欧剧变的因素。
19.B 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因此法国、葡萄牙、西班牙作为旧的殖民国家不愿放弃既得的殖民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但在世界非殖民化趋势下不得不投了弃权票,因此①②正确,③错误;同苏联“冷战”的国家主要是美国,④也不正确。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故选B项。
20.D 不结盟运动主张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原则,D项不符合不结盟运动倡导的原则;而且,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的新兴民族国家发动的,这些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性。
21.B 图片反映了美国以“反恐”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B正确。图片没有反映A、C、D。
22.A 本题以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A。
23.下面两幅图片所蕴涵的信息应当包括(  )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中东局势出现缓和
③朝韩实现了统一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25.“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4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
——摘编自浙江博客网《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材料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示意图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积极作用,说明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大阵营经济上“冷战”的影响,举出两例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体现世界紧张局势的重大事件。(5分)
(3)据材料三,归纳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5分)
第八单元 单元评估
23.C
24.B 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此企图受到越来越多的力量的制约,世界其他强国与美国形成力量制衡。这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
25.D 材料主要强调了当前世界局势的根本性变化即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指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实质。材料不能反映A、B、C。
二、非选择题
26.(1)实质:美苏等大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作用: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影响:不利于两大阵营国家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事件: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1~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观点: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股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
论证: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下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受争霸、扩张和经济的影响,美苏实力相对衰落;西欧国家的联合增强了自身实力,不断摆脱美国控制;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对苏联地位有所冲击;日本在经济上形成与美、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积极反霸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中进行的”表现。(4分)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其后来受到“撼动”和“挑战”的表现。(5分)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3)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认为“冷战”后的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28.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1948年,美国漫画家鲁布·哥德堡的时事漫画“今天的和平”(见右图)获得普利策奖。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今天的和平”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特征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第八单元 单元评估
27.(1)杜鲁门主义和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马歇尔计划和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和华约;柏林危机。
(2)原因:两大集团之间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表现: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变化: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增强。
不能。
原因:①因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和削弱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只有加强多边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③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8.(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