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苏 轼
《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苏轼及本文创作背景,了解“记”
这种文体。
2.积累文中重点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
4.领会反对臆断,重视科学实践的精神。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石 钟 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天工造化,令人叹为观止。
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文人墨客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l ǐ
l ì
qìng
bó
fú
kēng
兼词,于此
认为
面对,面临
激荡,掀动
代词,这
把
即使
使……鸣/使……发声
寻访
状语后置
同“含糊”
用鼓槌敲
声音
传播
代词,代石钟山命名原因
但是
这
更加
……的样子
用
命名
定语后置
判断句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与石相互搏击,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并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二人说法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说
水石相搏发声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说
叩石发音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kōng
qī hú
zhé
从
用舟,乘舟
到……去
于是 能够
派,派遣
其中的
……的样子
依旧,还是
在旁边
状语后置
判断句
有的人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舟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担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于是能够去看所谓的石钟山。寺庙里的僧人派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依旧笑着,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单独和苏迈乘着小舟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的人说这是鹳鹤。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chēnɡ hónɡ
xià
dàn
kuǎn kǎn tāng tà
zhì
yì
正
内心惊恐
状语后置
慢慢地
裂缝
偏义复词,偏指深
兼词,于此,于是
形成这种声音
面对着,挡
中间是空的
先前的,从前的
于是
通“志”,知道
判断句
宾语前置
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这时)在水上有巨大的声音发出,“噌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不绝于耳。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入那里,(波浪)激荡冲击便形成这种声音。小舟掉转回到两山之间,即将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大石)上面可坐约百人,中间是空的,并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先前的噌吰声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 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第二段的描写与第三段的哪句话照应?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鹳鹤——比喻拟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阴森可怖
→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大概,可能
终究
用
在夜里
用文字记载
……的原因/缘故
判断句
那事情的真相
因此
句首发语词
浅陋的人
竟然
事情不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主观臆断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记载内容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肯用小舟在夜里停泊到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至于)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山石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记载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郦道元→不详(“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笑”之“陋”)
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作者悟出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晰主旨
《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山水游记,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词多义
焉
且焉置土石?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硿硿焉。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之,于此,在那里
……的样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代词,自己
介词,从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词多义
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
名词,鼓
动词,激荡,掀动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词多义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
这种
这样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古今异义
空中而多窍。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中间是空的。
今:天空中。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义为“实际上”。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古今异义
余方心动欲还。
古:内心惊恐。
今:心脏跳动;动心。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汝识之乎?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识”通“志”,记住。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词类活用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微风鼓浪。
而此独以钟名。
鸣,使……发声,动词使动
舟,名词作状语,乘舟,用舟
鼓,激荡,掀动,名词作动词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特殊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