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19: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品读文章,感受冯至散文优美诗意的语言,
体会其中的哲思。
3.感悟作者寄寓文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成
情感共鸣。
作家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赴德国留学,五年后获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鼠麹草 采撷 孑然一身 靛蓝
赭色 嗥叫 麂子
明 字 音

jié
diàn
zhě
háo

xié
第一部分(1—3)
点明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
见风物,感余韵,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
总述自然风物带来的启迪。
梳理文章结构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的涵义。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余音
传流的韵致、气韵/不尽的韵致、韵味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探寻余韵:
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小溪的水源、鼠麹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第五节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第六节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第六节
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普通生命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态度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十四行集
其四·鼠曲草
第七节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生命的旺盛,生命的美好
第八节
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来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想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它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
自然的崇高与尊严
生命的渺小
十四行集
其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第九节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十四行集
其六·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
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第十节
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传说中的圣人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了幻境。
人类对自然的侵犯(死亡的可怕)
自然中最本真的生命状态,
作者最深刻的生命体悟。
自然观
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命观
平凡的山水之中蕴含着生命的本真
草木之间的不同生命个体表现出的“余韵”,照应了人不同的生命状态
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写作的年代,浩劫的年代,处在生命的困境之中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人类兴衰更替,历史短暂,而自然永恒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探 主 旨
“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
——《山水》后记
即使是风雨如晦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草木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