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写本课生词,正确读取“军阀、恐怖、宪兵、恶魔、苦刑、劫匪、叔叔”。
2.分析李大钊在被捕前后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中合被捕后。
3.分析课文中对比衬托的技巧
4.评价李大钊先生的行为,感受他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牺牲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李大钊在被捕前、中合被捕后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对比衬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程
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你认识这个人吗?谁能介绍给你?
现在我们来认识这位革命先驱李大钊。为了革命,他并不危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展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质。(板书题目)播放视频《李大钊简介》。
二、介绍背景,了解人物
1927年,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军阀张带领军队进入海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他还下令追捕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并不害怕,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仍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遭受酷刑,始终坚定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三、初读课文,学单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认读生字。
3.词语理解。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占领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宪兵:旧时代反动派用于镇压人民的军队。
绞刑:一种死罪,用绳子活活勒死。
四、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关键问题:文中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作者对他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一)理清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多少部分?作者回忆了16年前发生了什么?
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受难的日子。
第二段(2~7):写下父亲被抓前的工作。(被抓前)
第三段(8~17):写下父亲被抓的故事。(被抓时)
第四段(18~29):写下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在法庭上)
第五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杀,一家人悲痛的情况。(被杀后)
(二)感受“革命者”形象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默读课文,画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句子,感受李大钊是什么样的革命者?
A.被捕前:李大钊被捕的外部环境如何?他是怎么做到的?(情况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1)形势严重:从爸爸早起贪黑、张作霖派人检查、工友被捕等方面可以看出形势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为了革命工作,他已经摆脱了个人安全,表现出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与自己前后相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引导学生意识到,父亲认为革命工作比自己的安全和生活更重要,反映了革命者对革命的忠诚和无畏的精神。
B.被抓时:
(1)“爸爸不慌不忙……”(说明李大钊早就预料到了敌人的到来,冷静下来)
(2)“爸爸保持着他平时严厉的态度...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合理的。”你认为这句话能说明什么?(爸爸勇敢无畏,正直冷静。)
除了写父亲,还写了谁?反动派凶猛残忍。对比衬托。展现革命工作者的浩然气息。
C.法庭上:
外貌描写分析-不屈不挠,受苦时依然平静善良
(1)你能从“稳定”和“冷静”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体会到李大钊勇敢无畏、从容淡定的品质)
(2)为什么爸爸“稳定”和“冷静”?(对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忠于革命。)
(三)理解作者对父亲的爱
1.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态度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到直接抒情的陈述)
第一段开头;第23段;28段“望”字。
2.文章中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吗?你能从中读到什么?
焚烧信息时,我不理解父亲的回答。--- 爸爸被抓的时候,我很害怕。--- 在法庭上,我看到了父亲稳定而平静的表情,理解了父亲的心。--- 我先回答法官,反映了我和父亲的精神联系。--- 爸爸被杀后,我痛不欲生。
它反映了革命后代的内在成长过程,从侧面可以看出李大钊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
五、深入阅读,体验写作方法
1.课文两次提到父亲的受害日期。为什么要这样写?
有意记住这一天,加强了爸爸被杀给作者带来的内心创伤。
2.课文末尾和开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它强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