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作业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总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泊车(bó) 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
B.招徕(lái) 青睐(l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 罢黜(chù) 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g) 螳臂当车(dàng)
解析 A项“粳”应读为“jīng”。C项“伉”应读为“kàng”,“吭”应读为“háng”。D项“恰当”的“当”应读为“dàng”,“螳臂当车”的“当”应读为“dāng”。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翡翠 憔悴 荟萃 鞠躬尽瘁
B.罗绮 倚靠 崎岖 风光旖旎
C.寂寞 抚摸 落寞 漠不关心
D.暗淡 油腻 雾蔼 攻城掠地
解析 D项“蔼”应为“霭”,“掠”应为“略”。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没有读懂这首诗,________了这首诗的意思。
②国际互联网的建立,________了各国文化,传递了最新信息。
③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________。
A.曲解 沟通 滔滔不绝 B.误解 勾通 侃侃而谈
C.误解 沟通 侃侃而谈 D.曲解 勾通 滔滔不绝
解析 由于没有读懂,不会造成“曲解”,只会造成“误解”。“沟通”指使各方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为贬义词。“滔滔不绝”形容话连续不断。“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B.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他虽然是第一次写东西,但由于写的都是那些耳濡目染的事情,因此写得新鲜,现实感强。
D.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解析 B项“漫不经心”有“随便”之意,可改为“漠不关心”。C项“耳濡目染”多指较长时间的影响,可改为“耳闻目睹”。D项“浮光掠影”指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比喻印象不深刻。可改为“走马观花”。
答案 A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B.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打了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C.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解析 A项“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B项成分残缺,“寒风”后加“使我”。D项“研究”和“起源”搭配不当,“起源”后可加“的问题”。
答案 C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④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这道题表面上看是一般的排序题,可它要考查的却不只是对上下文所显示的语境的把握,不只是对整个文段暗含的事理的感悟,还有对修辞方法运用能力的检验。文段是以书法喻老屋的环境,材料选用新颖别致,设题角度独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明确了作者出题意图后,解答时我们不妨根据“隶楷行草”的喻体,选出与之相应的本体,从而排出“①③②④”的顺序。
答案 A
7.闻一多1926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诗的格律》。在该文中,他提出了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下面哪一点不在其中
( )(3分)
A.意境的美 B.绘画的美
C.建筑的美 D.音乐的美
解析 可结合《死水》所体现出来的“三美”进行排除。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死水》最后一节,回答8~11题。(14分)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8.给第一句划出节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自然音节。对音节的划分,依靠的是语句的含意,同时还要考虑到语句的语法结构。
答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9.“死水”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 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思想意义。诗歌是借对死水的诅咒,来诅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黑暗的现实。“死水”是由“丑恶”“开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些文字表明了“死水”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现实。
答案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亟待变革的旧中国。
10.“绝望”一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当时的社会比作“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说它造不出像样的世界。这表明诗人对当时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
答案 对军阀统治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
11.“丑恶”指什么?能造出个什么世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这道题要结合着诗歌的时代特点来考虑。诗歌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情况,当时是军阀割据混战,弄得社会衰败不堪,生灵涂炭,所以这个“丑恶”当是指封建军阀。作者说“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实际上是说不会造出个像样的社会。
答案 “丑恶”指封建军阀。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二)阅读《再别康桥》,问答12~15题。(16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12.第一节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反复说“轻轻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从诗人和康桥的感情出发,还要从诗歌的写作风格的角度去理解。
答案 反复使用“轻轻的”正表现出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只想悄悄的与她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是温柔细腻的,诗歌节奏舒缓,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13.“悄悄”是无声的,“别离的笙箫”是有声的。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时要联系诗歌的主旨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
答案 作者热爱康桥的优美宁静,并深深沉浸其中,不忍打搅。让“悄悄”作“别离的笙箫”,看似不合理,却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依恋。
14.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离别诗,因此,线索自然是离别时的感情,抒发的感情也自然是对所告别的事物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再别康桥》的作者以无限眷恋的心情,描绘了“康桥”的美丽和清幽,抒写了他的美丽的梦。
B.“康桥”在诗中既是实体,又是诗人心中的梦幻,这个梦幻象征着诗人对某种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C.《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空灵、轻快而含蓄。
D.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
E.“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热爱康桥,对其依依不舍之情。
F.“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动为静,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解析 诗中没有排比,所以D错。F项中“化动为静”的说法不对,应是“化静为动”。
答案 DF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6~18题。(9分)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地飞。
16.第二节(a)(b) (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理解的综合能力。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
(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答案 C
17.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3分)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有些学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选A。
答案 A
18.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3分)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能力。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了比拟,A项以偏赅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密联系,是正确的。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