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案
一、素养目标
1、认识“汛、挽”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难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是啊,家乡的山美水美,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刘章爷爷的家乡也是个美丽的地方。你瞧,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多美呀!可是刘章爷爷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2.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搭石?搭石是做什么用的?带着同学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课文的学习!
四、阅读鉴赏
任务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交流学习生字。
任务二: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围绕搭石,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画面?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画面、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
任务三: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生1:“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学生2:刚读到“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我没有回读。
任务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搭石”给你的印象。
自然美、民风美、人情美。
任务五:“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能感觉到?画一画句子,说一说感受。
生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怕过搭石的人有什么不安全。
生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表现出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关系。
生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尊老爱幼是理所当然的事,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任务六:除了作者描写的过搭石的场景外,在搭石上还会发生哪些温馨美好的故事呢?请想象一下,写一写。
五、梳理探究
任务一: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请用你们的笔将它记录下来。
任务二:拓展阅读
小 青 石
叶圣陶
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停留在许多石块中间,已经有一年了。它们身旁长着柔软的青草,开着可爱的小花,还时常有蝴蝶和蚱蜢飞来。这一年,生活平静极了,安适极了。
一天,小青石对小黑石说:“这里太安静了,真有点不习惯呢!”
小黑石回答说:“是的,的确太安静了。回想以前被山水冲下来的时候,迷迷糊糊不知道将要怎样了,那情形真像梦里一般。”
小青石又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过厌了。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我倘若能够像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呀!”
小黑石想了一会儿,慢慢地说:“不要胡说吧,我们石块天生就是稳定不动的。”
“虽说天生就是稳定不动,也未必见得好。在我们的故乡——山上,不是有许多水晶和玛瑙吗?他们都到都市里了,有的成为发,有的成为纽扣。他们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我身上也有好看的光彩,倘若能够到都市里去说不定也会成为发簪、纽扣。”
“你的话也许不错。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希望有谁把我拾起来,带我到都市里去。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并且,如果大水到来,把我冲到深深的大海里,那就完了,没有出头的日子了!”
小黑石整天被温暖的太阳晒着,觉得非常舒适。它糊里糊涂听着小青石的话,一会儿竟睡着了。
几天之后,岸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用很大的铁铲铲起石块,投到小车里;然后推着小车上岸,把石块装进大车,运到都市里去。
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了!可能会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
果然,小青石和小黑石跟同伴们一起被大铁铲铲起来了。但是在投进小车的时候,不晓得怎样,小黑石跌到草丛里去了。
小青石大声喊:“怎么,我的朋友,你到哪里去了?”但是一点回音也没有。小青石非常可怜那小黑石,大家都要到都市里去了,只有它一个留在这里了。
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
第三天早上,小青石和许多同伴们被投在一条宽阔的道路旁边。又有一把大铁铲把它们铲起来,混和着沙、水泥和水,翻来覆去地搅拌。
小青石被搅得头昏脑胀,浑身湿漉漉的。它生气地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净把我们搅来搅去干什么呢?这样乱来,太没分寸了!难道我们不是到珠宝铺子里去的吗?”
大铁铲搅拌得更起劲。小青石裹在沙和水泥里,透不出一丝气。最后,它和同伴们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被盖上了一张席子。
小青石疲乏得很,只得闷声不响。忽然间,非常奇妙,它身旁硬起来了。它原来是坚硬的石块,这时候似乎坚硬了许多倍。那种坚硬是和以前很不相同的。过了些时候,席子被拿开了,有一双草鞋正踏在小青石的头顶上。
“奇怪!我成为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它开始看自己的模样。啊,它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了!“什么,这是我吗?”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
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自己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这事情再快乐不过了。它不属于姓张的,也不属于姓李的,不是谁的私有物,而是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它和同伴一起,支持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小黑石说的话原也确切,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不过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小青石这样想着,仰看着在它上面走过的一双一双的脚。
1.填空:《搭石》中那一块块平整方正的石头被乡亲们摆在溪流中,任人走,任人踏,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青石》中那小青石被人 运到城里,搅拌成混凝土,铺成水泥路,同样是任人走,任人踏,它也觉得很有意义。
2.短文中的小黑石到哪里去了?你对小黑石有什么看法?
小黑石在被工人投进小车的时候,不晓得怎样跌到草丛里去了。小黑石没有远大理想,只想平淡的度过一生,更不想有所作为。
3.刘章爷爷写《搭石》,是借搭石赞美家乡人纯朴的民风,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叶圣陶爷爷写《小青石》,是借小青石赞美在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人。
任务三:课外阅读
父亲的香茗
孙琦
父亲爱喝茶,闲时,会坐在阳台上,依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氤氲的白色茶雾香气四溢。调皮的我总喜欢钻到父亲的怀里,被父亲用胡子扎得“咯咯咯”地笑,闹完后也会傻傻地捧来自己的小杯子,去斟上一杯。儿时的我是不喜欢茶的味道的,涩涩的,喝完后总冲父亲笑笑,摇摇头不肯再尝第二口。
我浸润在茶雾中长大,在习惯茶的涩味后,竟慢慢喜欢上了茶的清香。于是,每逢周末的午后,我常常与父亲对坐着,一起品茶,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开怀大笑。
岁月渐渐在父亲的双鬓蔓延苍凉,在我的双眸堆积成长,我终于要赴新疆工作了,父亲再次和我一起坐在了茶几旁。嗅着熟悉的香味,我的心底竟有着些许酸楚。良久,父亲托起茶壶,往我的小茶杯中续茶,茶水溢了出来,但父亲似乎依旧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满出来了!”我惊呼。父亲微微一笑,放下茶壶,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一抿,说道:“知道我为什么会在你那已经满了的茶杯中续茶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样自信而意气风发。我们经常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周围一些最珍贵有用的建议和忠告!所以,今后请教他人时一定要先清空自己,要将自己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观点、固有的成见先抛却,若是带着满脑子自己的观念,那就如同已经满杯的茶,怎会装得进他人的建议与观点呢?”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工作后,我试着收敛自己的锋芒,试着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前先学会倾听,试着慢慢地将自己更好地沉淀。
如今,每次闻到熟悉的茶香,我总会想到家乡的父亲和他手中端着的那杯香茗,然后,幸福得嘴角上扬……
1、看到文章题目,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父亲的香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带着问题阅读,我对短文内容理解得更深了,阅读速度也更快了。
2、文章写了“我”与父亲相处的哪些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分条写下来。
(1)儿时,父亲喝茶,“我”试茶嬉戏。
(2)长大后,父子俩一起品茶,开怀大笑。
(3)赴新疆工作前,父亲为“我”续茶,告诉“我”人生道理。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学习描写的手法,同时善于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