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龙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这是用刘琨罹逢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钊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多。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这句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窗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人间词话》)。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持续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而本意却是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自王美智《例谈“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有删改)
材料三:
文本的创造虽然脱胎于某种事件、特定社会环境,但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它就有了独立性,就有了普遍意义,加上阅读者、理解者的多元性及其自由发挥的特性,人们不一定关切作者是谁,不一定关切它产生的时代。这就是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性,或者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对读者是有价值的,但这与作者是不是“如此”没有什么关联。由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意义一旦创作之后,与创作者便是若即若离的,其即其离取决于研究者对文本的需求。如果研究者仅仅是满足艺术上的需求、满足某种共同的意义需求,那就是“离”;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这种文本的缘由进行探索。那就是“即”。在前一种情况,文本是独立的存在,文本并不必然与创作者一致。因此,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与“知人”“论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司马迁说读到孔子的书,就想象孔子的为人。他根据文本去想象作者,没有人怀疑其想象的可靠性。而这种想象之所以存在、可靠,是因为它的“公式性”,即对每个作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作品去想象他,但那不属于“身处”和“时世”了,而属于观念的逻辑,属于人文的理想,属于公共精神的需求。如此我们进一步说,文本的研究与理解,如果限定在“世”的范围,无疑有其解释学意义,而且是“知其所以然”;但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我们才能“知其所以不然”。在解释文本实践中。离开“知人”和“论世”,并不是离经背道、毫无收效的行为,尤其不是缺乏创造的行为。
(选自李承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要想彻底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读他的诗书,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处事。
B.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用在研究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人物和社会事件上的时间可能要比用在历史人物本身上的还要多。
C.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将诗歌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吟咏其诗。
D.解读文本时,要想“知其所以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处和时世。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作者创作作品,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在一定境遇中完成的,所以论其世不但有助于知其人,还有助于知其文。
B.材料二中的“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与材料三中的“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主体信息的情境下产生”并不矛盾。
C.历史人物的行为与其生活的时代,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应该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D.阅读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如果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那么这首诗就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一个被重构的问题绝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
C.优秀的文本其意义具有无限性,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D.作者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主张跳出“知人”“论世”的窠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捏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婆儿是一个说话唠叨但又重情重义的妇女形象,矛盾之后,她善于反省。
B. 段划线句子是老婆儿此刻的心理。由原来“老东西”到“我的老头”的称呼转变,巧妙地暗示了她由感到幸运后内心渐渐生发的温暖感。
C.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关键是妻子过于强势,老头每次都被气得离家出走,即使回来,也只是无奈地“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D.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写作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歌颂了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真挚感情的可贵。
7.下列对小说相关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⑨段,写到了楼上李老头的孤独,通过对比,突出老婆儿内心感受到拥有老头是幸运的心情。
B.“雪”的描写比较突出。“雪下得紧”,暗示老婆儿的心绪已彻底平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暗示老婆儿对老头的宽容理解。
C.老头话语不多,小说既借助老头的一连串动作正面描写,又通过老婆儿的回忆与心理侧面突出,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D.小说的结尾有强烈的画面感、温馨感,虽然没有语言,却十分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结构上,与题目、开头相照应;很好地揭示了主题。
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年十八,以敢勇应幕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以重兵次嵩平岭,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经略司上其功,童贯董边事,疑有所增饰,止补一资,众弗平。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辛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世忠连捷以挫敌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节选自(《宋史·韩世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B.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C.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D.遂自镇江济师/俾练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军,古时指的是步军、水军、骑兵或步军、车军、骑军,也是国家军队的总称。
B.讳,文中意即避讳。是指人们说话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
C.部曲,本来是指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通常借指军队。文中是“部下”的意思。
D.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省称,亦指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后,与儒、道并称三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世忠勇猛绝人。尚未及冠,便因挽强弓、善骑射而勇冠三军:在抗击西夏与金的斗争中,骁勇善战,不畏强敌。
B.韩世忠深受信任。强敌入侵时,皇帝曾亲笔致书,委以重任:大败金军后,皇帝没有听信小人的谗言,肯定其忠勇。
C.韩世忠为人正直,敢作敢当。在抵排和议及岳飞蒙冤等事情上,韩世忠仗义执言,不因畏祸而苟同,也不依附秦桧。
D.韩世忠好义轻财,知人善任。所受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与士卒同甘苦:许多后辈在他的任用提拔下成长为勇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
(2)沈与求日:“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14.选文主要记载了绍兴四年韩世忠大败聂儿孛董率领的金兵而立功的事迹,请简要概括其获胜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①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②,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亦名浣纱溪。②游冶郎:风流少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隔荷花”将采莲女采莲时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意趣盎然,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美。
B.第三、四句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领略到采莲女内心的欢乐。
C.第五、六句中,诗人写采莲女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以他们的反应侧面烘托采莲女的娇美,更加委婉传神。
D.一首采莲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富有生活气息,展示出李白诗歌清新脱俗的特点。
16.诗歌前四句描写江南采莲的情景,最后一句却说“断肠”,“断肠”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好学,在项脊轩安居、休息、长啸、吟唱的两句是“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品有利有弊,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有些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 空无内容的作品,它的流弊就很大。有的运用人人 的典故,用得很恰当,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这种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滥用典故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 之论。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可 地否定。这里有两种不当的看法。一类认为多用典故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不是上乘作品;一类则拿所用的典故的思想性来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是混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18.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炫: ②矜: ③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粉饰 心知肚明 以偏概全 粗暴
B.粉饰 熟知易解 因噎废食 草率
C.装饰 心知肚明 因噎废食 粗暴
D.装饰 熟知易解 以偏概全 草率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多用典故,作品有利有弊。
B.多用典故,对作品有利有弊,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
C.多用典故的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有利有弊的突出现象。
D.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它对作品有利有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杨慎因政治斗争被罚戍云南三十余年,他所著《南诏野史》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在今大理府赵州之白崖。云南之名始此。”人们将云南诗意地描绘成“彩云之南”“七彩云南”, ① ,而是有事实和科学依据的。七彩云的出现与天气有关,是太阳光照射到云彩中的冰晶结构产生的光学现象,在 ② ,太阳光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形成七彩光谱,这和彩虹是一样的道理。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彩云高频出现,不但康熙、乾隆、光绪时期三部《云南县志》中的“祥异”条目均有记载,近年来也经常被摄影爱好者拍到。云南还是一个 ③ ,人口五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达25个,创造了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的民族文化。七彩云南是中华大地上一座令人向往的花园,五彩缤纷,美丽神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一种态度。一俯一仰之间,王羲之在兰亭流觞曲水,领悟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一进一退之间,苏轼在赤壁泛舟夜游,明白了“变与不变”的人生;一明一暗之间,王安石在褒禅山曲径通幽,懂得了“志”“力”“物”辩证关系的人生。他们或积极有为,或豁达坦然,或深思慎取。还有对酒当歌的曹操,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他们把生命中独有的过往,放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历练、沉淀、提升,最后成为了后人景仰的一种姿势、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在你的生命中,也不乏独有的过往,但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需要一种什么态度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C 2.D 3.D 4.①举例论证。如第四段以朱庆馀与张籍的诗歌酬唱为例,证明不了解相关背景,就无法理解诗歌本意的观点。
②引用论证。如第二段引用王国维的话进行论证。
③假设论证。如第四段最后一句“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运用了假设论证法。
④归纳论证。如第二段通过归纳黄子云、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总结出“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不可少”的观点。 5.示例一:赞同。①文本一旦创造出来,就有了独立性和普遍意义,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作者信息的情境下产生;
②读者本身及其需求是多元的,有的读者有自由发挥的特性,不一定关切作者或作品产生的时代;
③限定在“世”的范围,可以“知其所以然”,只有跳出“世”的窠臼,才能“知其所以不然”,这是有创造性的行为。
示例二:不赞同。
①从事理上看,每一个作品都是由有特定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的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写成的,如果研究者想对文本的内容和性质、文本的来源和特点等作深入的研究,想对作者创作文本的缘由进行探索,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条件和作者本身的经历。
②从实践上看,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重要的人物研究方法,同时,“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
6.C 7.B 8.(1)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2)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3)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4)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5)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9.(1)情节方面:插入他们“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后文的和好埋下了伏笔。
(2)人物描写方面: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3)主题表达方面: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呼吁彼此之间的宽容理解。
10.B 11.A 12.B 13.(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转移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
(2)沈与求说:“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 14.(1)誓死为国效力,自断后路。(2)亲力亲为,勇猛作战。(3)巧设计策,善用战略战术。
15.B 16.①诗人描写岸边的落花,表达出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②诗人将盛开的荷花与落花放在一起,暗含着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感叹。
17.(1)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2)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3)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18.①xuàn ② jīn ③xiáo 19.B 20.D
21.①不是凭空想象的
②合适的天气条件下
③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22.比喻句由本体“七彩云南”、喻体“花园”和比喻词“是”构成。使用比喻的修辞,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写出了七彩云南的五彩缤纷和美丽神奇。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