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4 20: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思考: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面震动。
当内部岩石发生断裂时,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的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延迟符
1.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延迟符
震级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来说,5级经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如:
1.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
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0级,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1、地震的危害:破坏建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水灾、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煤气或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或放射性物质扩散。
常识积累
2、灾前准备:预防为主,加强研究和监测;地震多发区建筑要提高抗震能力(地基深、低层和材料轻),应准备应急包、保温雨衣和应急卡片,门口、走廊等不要堆积杂物,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树立防震意识,牢记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知识拓展:
常识积累
3、地震发生时:
跑躲:保持镇静,充分利用10多秒,勿贪恋财物。若在门口或平房窗口,要跑到室外空旷区;若室内来不及跑出,要蹲在承重墙墙根、墙角、水管和暖气管处、结实家具旁;若在单元楼,卫生间、厨房利于避震,勿躲在电梯间,不要跳楼;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勿涌向出口,要就地避震;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围墙、广告牌、高压线、变压器,迅速向开阔地转移,寻找上风向和靠近水源地方;山区,要注意滚石。
知识拓展:
1、概念:
(1)纵波
2、类型: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2)横波(S波)
(P波)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对地面的影响
纵波(P)
横波(S)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一、地震和地震波
(二)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划分界面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3km,横波和纵波明显加快
莫霍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2900km,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活动探究:
1、划分依据:
15




4000
3000
2000
5000
6000
1000
速度(千米/秒)
9
12
6
3
0
33
2900
( )
地核
地幔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 波
横 波
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
2、内部圈层:
地壳
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心
地表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一般来说)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约39-41km;
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5-10km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二)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900km
下地幔
上地幔
地幔
组成物: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注意点
内核
外核
地核
岩石部分熔融,一般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33km
莫霍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外核
内核
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形成有关。
可能是高密度固体铁镍金属球
(三)地核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请同学们动手画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在适当的位置标出两个界面及内部圈层名称。
活动探究:
温 度 由 低 到 高
压力 密度 由 小 到 大
地壳




古 登 堡 界 面
莫 霍 界 面










1000Km
5000Km
2900Km
顶 部
上 部
下 部
岩石圈
软流层
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岩石
组成
铁镍为主组成
17Km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展示交流: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组成及特征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17
千米
2900
千米
①组成物质主要是铁和镍;
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③内核呈固态。
①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②组成物质主要是铁和镁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③分上下两层(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总结提升
03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1、大气圈
组成:气体、悬浮物。
作用: ①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② 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③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水圈
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浅层和深层)、大气水、生物水。
作用:水是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概念: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生物圈
分布: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意义: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A
B
C
D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活动思考:A,B,C,D分别代表哪些地球圈层?
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地球内部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A 地壳 B地幔 C 岩石圈  D地核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内地核   B外地核 C软流层  D下地幔
4.岩石圈是指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 C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D地壳和软流层
D
D
C
C
巩固练习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5.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温度变化 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变化 D.物质组成
B
A
巩固练习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已经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将如何迁移,正确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7.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A B.B C.C1 D.C2
B
A
巩固练习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序号依次是( )
A.①大气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
B.①岩石圈、②大气圈、③生物圈、④水圈C.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③与④
C
B
巩固练习
11.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
地幔
地核
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巩固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