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8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21: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八娼九儒十丐臭老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在韩愈生活的唐朝,几代帝王笃信佛教,佛教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再加上魏晋门阀制度的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无论学业如何,都会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韩愈针对这种情况,写了这篇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文章。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来追求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从师议论文体名,一般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释题“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本文阐述了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本课 文学常识 积累一 作者作品二文化常识杏坛讲学图(768—824 .12. 25),字,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郡望河北昌黎,世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因谥号“文”,故称“”。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中间几度被贬。曾因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与并称“韩柳”,与、和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和“”之名。苏轼称他“”,明人尊其为“”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韩愈退之唐韩昌黎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文公古文运动柳宗元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文章巨公百代文宗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实际是韩愈和柳宗元一起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昌黎先生集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草色遥看近却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祭杀鳄鱼,安顿百姓。《论佛骨表》广东省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巫医: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所以古代的巫和医分别指巫师和医生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六艺——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句读( )读书( )渎职( )赎买( )经传( )传道( )抟扶摇( )近谀( )须臾( )茱萸( )丰腴( )作师说以贻之( )甘之如饴( )跆拳道( )思而不学则殆( )鞭笞天下( )怡然自乐( )李氏子蟠( )潘安( )藩篱( )或不焉( )郯子()苌弘( )老聃( )dòufǒu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zhuàndútánchuándānpánchángyúyípānyúyíyúdàichīfāndúshútuányúyítái诵读指导:2、读准停顿①惑/而不从师②人/非 生而 知之者③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④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⑤吾从/而师之⑥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背诵线索提示背诵线索提示文章为谁而写朗读第五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喜爱六经的经文和传注普遍被介词,跟赞许从师之道来赠给状后凑足音节,无义三个原因中哪个最重要?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原因)?交代写作缘由 激励后学者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第一段文章为何而写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连词通“授”讲授懂得,明白谁却那些作为,成为(学习)表承接,就代道理提出中心论点1、老师的职责2、从师的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之古:跟随,而且。今:表目的或结果连词比名→意动,以…为师之名→意动,以…为师表疑问副词,岂,哪年龄呢取独比状后古:不论。今:没有在他们 懂得本来状后取独3、择师的标准——4、从师的原则(归纳上文)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吾师名→动,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齐读第一段,根据提示背诵齐读第一段,根据提示背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心论点1、教师职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教师职责2、从师必要性3、择师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教师职责2、从师必要性3、择师标准4、从师原则(师道)中心论点1、第二段是针对什么现象而写的?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的作用? 3、“师道”指什么?照应上文哪句话?4、本段中有几组对比?各是什么?结果如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第二段临河中陈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低于名→动,从师学习形→意动,以…为耻辱风尚,传统取独超出多尚且请教他向取独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更加 圣明愚蠢成为这个原因表承接承上启下状后的形→名,圣人,愚人大概第二段:提出分论点(1),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原因耻学于师现象1——众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分论点1论据1——纵比结果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他的表承接对于自身糊涂形→意动,以…为耻名→动,从师代童子读书文句其中的所说的有的判遗漏,丢掉明智通“否”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形→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表递进宾前,“之”为宾前标临河三中陈静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耻学于师现象2——父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论据2——自比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些这类人连词,就差不多学问形→意动,以…为耻名→动,学习(听到)(笑何)从师学习的传统恢复看不起形→动,感到羞愧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竟然比得上“这可是奇怪啊!或难道值得奇怪吗?取独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为看不起。齿,并列,排列。名→状,成群地表修饰耻学于师现象3——士大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论据3——横比结果呼应分论点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师道”指什么?照应上文哪句话?3、本段中有几组对比?各是什么? ——承上启下。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自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三组1、纵比:2、自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这几组对比的结果如何?圣益圣,愚益愚惑矣,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宾语前置高效复习1.疑代+ V.常见的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奚等。大王来何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2.否+代+ V.常见否定词:不,未,莫,无,非,勿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邹)忌不自信。3.“之、唯…之(是)”+ V.此时“之、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唯利是图4.宾语+以5.相/见+ V.“相/见——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你、他(她)”。会不相从许府吏见丁宁学使见敬若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耻师之风第三段圣人从师意在证明文中的哪些观点?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固定的这类人学问和技艺研究象这样子句末语气词,罢了名→意动,以…为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状后才能优秀、高明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文中的哪些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思维拓展】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教师的地位教师象把盐,吃着有点咸,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试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2、肯定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这一观点是唯物的。1、规定了教师的职责——由“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是一大进步。3、提倡能者为师,转益多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观。闪烁着民主性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临河三陈静尽可能多地以人或自然物为老师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知识点归纳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实词活用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6、修辞方法通 假 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师不必贤于弟子2、古今异义(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1、用来…的;2、…的原因/凭借。(今)表因果关系。(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古)跟随 并且。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一词多义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学习、效法”④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⑤不耻相师B.“从师”讲⑥或师焉,或不焉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以…为师”意动用法⑧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课文中出现26次, 含义和用法如下: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A.“老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B.“专门技艺人”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姓”③孔子师郯子……师襄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⑩因入京师,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首都,京城学习的榜样军队1、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朔气传金柝5、传之以示美人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舍相如广成传舍8、《大铁椎传》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名作动,流传的文字文体名传(zhui)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于是废先王之道,⑤会天大雨,道不通⑥策之不以其道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⑨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⑩何可胜道也哉?11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传统 风尚道理,规律学问 道德政策 学说 主张道路方法名作动 取道走路、赶路说,谈论通"导"疏通 引导道道义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自己的)其可怪也欤(这)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请求商量吾其还也其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B.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独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㈢以前学过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B.表示定语后置作助词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之之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句读之不知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⑧吾欲之南海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他近指代词,这些结构助词,取独宾前标志代词,代六艺经传代词,我定后标志动词,到、往动词,到、往虚词总结归纳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或假设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连词,表并列介词,比。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比。介词,被、受介词,向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师不必贤于弟子5.不拘于时,学于余6.学于余(耻学于师)一词多义现象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传或师焉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名作动,从师。名作动,从师学习名作意动,“以…为师”形作意动,“以…为耻”形作名,圣人,愚人 形作动,觉得羞耻(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词类活用名作动,学习5、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⒉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⒊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为宾前标志。⒋状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特殊句式⒌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②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 )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 )则群聚而笑之。⒍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哪里……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顶 真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6、修辞方法《师说》作文素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由魏、晋以下,人益(更加)不事(从师)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课堂训练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2分)①寻登进士第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1.(1)不久,随即。(2)向来,一向。2.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等待别人鼓励。3、韩愈曾经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评论这件事,皇帝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杏坛——中国最早的讲堂杏坛讲学图讨论: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运动场上出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也跟着成名了。舆论界就大肆吹鼓某某教练用什么什么方法,造就了某某人不平凡的运动生涯。而我却质疑,如果那些教练真的如此神通广大,就可以不断地重复培养许多人才。然而事实却相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显赫一时,他的教练也跟着出名,如果说是教练重要,那么第二、第三个朱建华就会相继脱颖而出,但是现在还没显现。再说中国足球队,如果说教练最重要,那么请一个世界顶级教练就能扭转乾坤吗?回答是目前还不行。刘翔,堪称世界飞人,他的教练孙海平能否复制另一个刘翔,我们将拭目以待。学校的情况再看,为什么重点高中、大学总是能培养高才生?不可否认,那里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都十分强大和完备,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学生的缘故,你想,同一个班级,同一些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同?再说,进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其成绩都是在一个较高的分数线上,这些学生本身的素质就很高,当然容易培养。重点高中、大学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那些重点学校敢招收多少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然后培养出许多高才生,那才能让人信服。小结教练也好,学校也好,第一是选择人才,第二才是培养人才,学校按分数线录取学生是最好的例子。事实表明,高徒出名师这一理论是成立的。韩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韩愈,我想对你说……韩愈,虽然你一贬再贬,但仕途的坎坷不仅没有消磨你坚毅的心志,没有褪淡你满腔的热情,反而越挫越勇,尖利无比。长安大殿上的雕栏玉砌,正在温暖如春的和煦中静静等待,而此刻,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瘴气正腾空弥漫着,弥漫着,直至无穷的天际。一个人,无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历史也不会陪着你哭泣,它只铭记你的功绩。韩愈,我想对你说:你是真正的猛士,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师说》理解性默写复习
1.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道理,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2.《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
3.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
4.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说》中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
6.《师说》中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
7.《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
8.体现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7.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9.年龄高于自己且懂得道理多的人,应该以他为师。
10.年龄小但懂得道理多的人,应该以他为师。
11.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
12.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
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0.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3.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
14.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
15.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
16.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
17.交代古代底层各种工匠能相互从师学习的句子
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8.作者叹惜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还比不上底层工匠的两句
19.《师说》中作者听到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悲哀的感叹道?
20.从表情动作表现士大夫丑态的两句?
21.教孩子读书的老师在韩愈看来是怎么样的人?
1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0.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2.体现我国古代“士农工商”这种等级划分,说明士大夫的地位远在工匠手工业者之上的两句
23.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24.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作者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25.圣人从师学习而普通人不向别人请教学习,最终的结果是?
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
27.写出孔子能够不耻下问的两句
28.《师说》中哪两句与“当仁,不让于师。”意思相同。
29.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世俗约束的两句是
30.作者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的两句
26.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3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1.写李蟠精通典籍的一句是(),写作者高度赞扬李蟠的一句是()。
32.韩愈赞赏李家子弟李蟠热爱学习,博学多才的两句
33.韩愈赞赏李蟠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3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3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3.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