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夏桀不允许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桥,夏天在河里渡筏,以观赏人们受冻和受淹的情况。而“至汤而不然……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这一记载论证了( )
A.君主专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敬天保民思想在夏商开始出现
C.民心向背是夏商更替的重要原因 D.商汤推崇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2.唐朝时期,回纥效仿唐朝的官制,设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并有都督、司马等官号。渤海靺鞨、南诏等政权也仿照唐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这些现象( )
A.说明各民族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B.表明唐朝政治体制具有一定优越性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反映出唐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3.下图为1914年底的一幅漫画——《急起直追》。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造船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C.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契机
4.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日寇改变了政策,移其主力于敌后战场,残酷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清乡和“扫荡”。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这一状况( )
A.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C.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 D.引发了中国国民党的消极抗战
5.美国政府面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获得全国胜利,虽然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却仍然保持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联系,并且不承认中国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执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敌对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新中国的“另起炉灶”外交方针取得的成效不大
B.美国外交逐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具有历史必然性
D.帝国主义在华的部分特权被保留
6.下图所示为1980~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7.雅典公民大会对议题进行集体表决后,如果多数人赞成即为通过并生效,任何个人都无权更改大会的决定,除非再次召开公民大会,重新对该议题进行讨论和表决。这一规定( )
A.体现了雅典权力机构分权与制衡 B.有利于保障决策执行的稳定性
C.说明直接民主降低了决策的效能 D.加强了司法审判程序的规范性
8.公元4世纪中期,玛雅人独立发展了“0”的概念,使用独特的20进制。这比印度使用“0”还要早一些,比欧洲人则大约早了800年。玛雅人的城市建筑发达,建造了著名的金字塔。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玛雅人的金字塔不是坟墓,而是神庙。据此可推知( )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发展程度 B.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C.印度文明与美洲文明一脉相承 D.古代玛雅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9.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要用产自亚洲的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 B.传统商路受阻推动欧洲商业危机出现
C.欧洲对亚非等地的贸易逆差显著 D.亚洲各国逐渐沦为欧洲列强原料产地
10.1776年的《独立宣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1787年宪法奉若神明的,不是激进民主和道德经济,而是有产者的统治、自由市场,以及一个由地主、商人和银行家组成的镀金精英集团。这反映出( )
A.1787年宪法背离了启蒙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的虚假性
C.1787年宪法具有阶级局限性 D.美国民主政体有待完善
11.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领导人随即开始着手进行教育改革,起草免费、普及的全部世俗教育的法令草案,以“让农民的儿子和财主的儿子一样受到同样的教育,而且是免费的教育。”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 B.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C.旨在充分动员人民参政热情 D.注重追求社会的公平
12.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部分地区领土沦为殖民地的比重情况。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大洋洲 南洋各岛 非洲 亚洲 美洲
100% 98.9% 90.4% 56.6% 27.2%
A.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B.传播天主教的热情高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3.1917年4月,列宁指出:“我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随着“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列宁提出:“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随后又强调:“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暴力夺取政权 B.认同俄国革命具有特殊性
C.革命思想与时俱进 D.注重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
14.雅尔塔体系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改造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其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想要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了约束。这说明雅尔塔体系( )
A.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体现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意志
C.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D.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5.1964年,英国工党大选获胜后,上台执政的威尔逊政府开始实施“计划化”纲领,为此建立了经济事务部,把国家、地区和各工业部门的生产纳入计划体系。1965年,经济事务部公布了五年国家计划,作为整个英国经济活动的“行动指南”。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逐步倒向了社会主义的阵营 B.照搬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C.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 D.推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意大利学者帕兰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不断得到认同,不仅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西方社会同样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获得全球认同,主要是因为( )
A.符合合作与共赢的发展需要 B.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增强
C.通过结盟消除国家间的分歧 D.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广泛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代,除皇室、大地主和大商人等社会上层的奢侈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外,普通中小地主和商人等社会中间阶层也广泛参与到奢侈消费之中。与前代奢侈消费品多由宫廷或庄园内部自己生产的状况相比,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崩溃,城市里所有的通衢小巷都成了市场,而且夜市不禁,就连汴梁城庄严肃穆的御街,也变得熙熙攘攘,喧闹嘈杂。北宋都城汴梁的饮食市场以整洁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奢侈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奢侈消费风靡宋代,使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和精神危机,统治者也为此深感忧虑,曾采取过措施进行制止。但是禁令是无济于事的,只要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追求享受和奢侈的风气就不会停止。
——摘编自柴勇《从宋代奢侈消费新特征看中国古代消费制度的转变》
材料二
英国从14世纪开始多次制定禁奢法,通过禁奢法来规范服装和食物的消费,保持社会等级秩序。但是,近代早期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开发,来自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的种类。到17世纪,奢侈消费向全社会扩散,特别是诸多奢侈商品实现了大众化,推动了大众消费的形成。服装的国际化潮流也已出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人就抱怨说,仆人的外套由精致呢绒做成,长筒袜由佛兰德斯染料染色。威廉·哈里森在《英格兰概览》中怀念那个英国人在海外以其呢绒闻名、在国内自我满足于穿简单羊绒的时代,但他也承认这样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李新宽《试论近代早期英国奢侈消费的下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奢侈消费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发展的共同点及产生的共同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思想解放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历史向前迈进的本质特征。它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时代进步的必备条件,社会变迁的关键要素,除旧立新的动力。历史也已经多次昭示:没有变革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变革旧观念,创造新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石建社《论思想·解放思想·社会发展根本规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二战后,昔日的强国德、意、日被彻底击溃,英法两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降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战后初期,两国在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中被拖入广泛的国际纠纷中,争斗愈演愈烈,终究走向冷战。当时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最基本内容是维护苏联安全,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则希望在全世界扩张其影响和势力,主导国际政治舞台。当时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则极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赵茜《美苏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冷战把世界一分为二了。然而,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从1914年到1945年,30年中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冷战的40多年中没有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冷战的影响。(8分)
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可知,“夏桀不允许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桥,夏天在河里渡筏,以便观赏人们受冻和受淹的情况”;而商汤则不同,他对饥饿的人给饭吃,对挨冻的人给衣穿,对贫困的人给予救济,天下百姓归附商汤如流水,这就是夏桀丧失天下的重要原因,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敬天保民”,排除A、B两项;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晚期,晚于商汤生活的时代,排除D项。
2.B根据材料可知,各少数民族政权效仿唐朝的行政管理制度,说明唐朝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矛盾有所缓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
3.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底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材料中的信息“出洋远航的帆船……满载国货”即为其具体表现,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进出口贸易额比较”,排除A项;1914年正值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之际,蒸汽机和内燃机带动了交通工具的改进,B项中“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清朝统治在1912年宣告结束,排除C项。
4.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失守后,日军改变了侵略政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而移其主力千敌后战场。而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全民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材料没有体现全民抗战,排除C项。
5.C根据材料信息“美国……保持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联系,并且不承认中国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执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敌对政策”可知,美国对中国奉行敌对政策,关闭了中美两国建立平等友好关系的大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推动着新中国外交实行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另起炉灶”外交方针取得显著成效,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华特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6.A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居民在收入有所增长的前提下有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故选A项。城市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下降到其支出的5%以下,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仍占其支出的10%左右。城乡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表现有所不同,这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有力证据,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62~1965年,中国进行了国民经济调整,而材料时间为1980~2010年,排除D项。
7.B材料中的“集体表决”“多数人赞成”“再次召开公民大会”“重新……讨论和表决”等信息体现了雅典公民大会利于保障决策执行的稳定性,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分权与制衡”和“降低了决策的效能”,排除A、C两项;D项的表述应为陪审法庭,与材料中的公民大会不符,故排除。
8.D根据材料“玛雅人独立发展了‘0’的概念……比欧洲人则大约早了800年”“玛雅人的城市建筑发达”等信息可推知,古代玛雅文明的发展程度较高,故选D项。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明发展程度,排除A项;B项中的“相互影响”和C项中的“一脉相承”都与材料中的“独立发展了‘0’的概念”不符,故排除。
9.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造成“香料”“胡椒”等来自亚洲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高昂,引发商业危机,故选B项。A项中的“新航路开辟”发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故排除;材料未提及欧洲与亚非等地之间贸易额的比较情况,排除C项;D项应开始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故排除。
10.C根据材料“《独立宣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7年的宪法奉若神明……是有产者的统治、自由市场,以及一个由地主、商人和银行家组成的锁金精英集团”可知,1787年宪法中的内容和《独立宣言》中所追求的权利存在一定出入,即站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等立场,并未彻底践行自由、民主思想,这说明1787年宪法具有阶级局限性,故选C项。“背离”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通过1787年宪法构建了一套民主政治体制,“虚假性”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对《独立宣言》思想贯彻的不彻底,这与美国民主政体无关,排除D项。
11.D材料中的信息“让农民的儿子和财主的儿子一样受到同样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故选D项。A项中“系统完备”和C项中“充分动员”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故排除;巴黎公社没有受到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
12.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故选A项,排除D项。B项应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排除;C项发生于19世纪中期,早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
13.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1917年4月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采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逐渐转向采取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这说明体现了列宁革命思想与时俱进,故选C项。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逐渐转向采取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与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
14.A根据材料“雅尔塔体系将昔B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改造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可知,雅尔塔体系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根源,“大国一致”原则约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都说明雅尔塔体系制约了战争的爆发,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15.D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把国家、地区和各工业部门的生产纳入计划体系”可知,该时期,英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该举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项,排除B项。1964~1965年间的英国仍隶属资本主义阵营,排除A项;C项应为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早于材料中的时间段“1964~1965年”,故排除。
1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故选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有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获得全球认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7.(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政府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共同点:奢侈消费主体逐渐下移,走向大众化;奢侈消费品的市场逐渐扩大;政府都对奢侈消费进行限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同影响:有利于大众消费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的等级观念,促进思想解放。(4分)但容易造成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的出现;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分,任答一点即可)
18.示例一:
论题: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2分)
阐述: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以《敬告青年》的发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始,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则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用西方先进思想指导中国社会转刮问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内容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8分)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2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变革往往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先导。(2分)
阐述: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的旗帜,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欧洲宗教改革在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上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科技进步。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如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所提出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然权利等思想均为英国代议制下近代民主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则直接被美国1787年宪法所采纳,成为美国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以及号召人民推翻专制暴君等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时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8分)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欧洲社会的转型起到了先导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目的;具有野蛮性和血腥性;侵略国家以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亚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由抢劫财富、贩卖黑奴等转变为以侵略战争和商品输出为主。(2分)作用:把亚洲各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刺激了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助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1)原因:西欧和日本衰落;美苏两国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频繁发生;长期的对峙和对抗,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4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4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