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导入新课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思考题】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材料】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解读
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出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标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城
镇
化
探究: P45
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浦东的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1911年人口
1990年人口
1949年人口
1324万
538万
54万
上海市城区及人口的变化
对照上述几幅图,归纳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提示:从城市人口、产业、城市面积说明
一、城镇化
2.城镇化的表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
乡村地区
在空间上集聚
转变为城市地区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
剩余 劳动力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城 市 化
3.城镇化动力机制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推力”“拉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城市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利
农村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的压力大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材 料】
活动1 P46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思考题】
答案: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问题: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
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
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材 料】
活动2 P47
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任务。
【思考题】
1984年
2008年
1991年
2016年
1984年
2008年
1991年
2016年
衣
4. 城市化的意义
食
住
行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 村 城 市
土地利用方式
居民就业方式
景观特征
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文化、观念
转 变 为
农业用地
第一产业
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三产业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低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高
欠发达
发达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
总结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阶 段 特 点
工业革命前 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后 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 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几个相关概念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人口由市区迁 往郊区 人口迁往更远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
2.1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多在75%以上。
从起步时间、水平、主要特征归纳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郊区城市化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城市中心衰落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中心城区更加繁荣
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2、发展很不均衡
3、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2.2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读世界各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图和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绘制表格从时空上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思考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比较
比较事项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缓慢甚至停滞 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高低 高 低
城镇化率 高 低
所处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发展动力 工业革命(工业化)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等
2.3 我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活动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城市化特点 原 因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提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项目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快,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第一产业 第二、第三产业
内地向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主要流入大中城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 归纳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特点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环境 生态保护
与经济 发展关系
与工业化 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不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初步改善,但不容乐观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T16-17)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A.农业发展水平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工业发展规模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017,浙江卷,T16-17)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高新科技
C.自然资源
D.人口规模
B.交通状况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考:城镇化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
城市病
人口过度膨胀
产业大量集聚
城市规划不合理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
就业困难
社会不稳定
不利
1
2
环境污染
交通阻塞
3
房价居高不下
4
建设用地紧张
…………
有利
上节课(意义)
足球场
地形
——趋向平坦
气候
——产生热岛效应
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效应
水文——内涝严重
水漫金山
浪花朵朵
桃花潭水
飞流直下
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
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
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中的贫民窟
房价上涨
噪声污染
城镇化不合理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城镇化不合理带来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目标: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三)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四)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活动P53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优点:疏散的城市中心人口和产业;把城市生活便利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问题:现实可行性差。
(1)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提示: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提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提示: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高考链接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