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科举制的创立主要模块。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的教学内容。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兴盛于明清时期,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的创立;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的完善;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的影响。
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完善过程中三位皇帝及其采取的具体措施,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搜集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用人制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突破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给予的表格要求,第一组: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第二组:隋文帝时期,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弊端?第三组:隋炀帝采取什么措施?第四组:唐太宗时期,采取什么措施完善科举制?第五组:武则天时期,采取什么措施完善科举制?第六组:唐玄宗时期,采取什么措施完善科举制?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突破方法:
学生查阅资料、讨论,通过查询的相关故事总结科举制的影响。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二、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教学法43情景教学法 导入新课检测新学自学新知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复习旧知(一)复习旧知:例举:1、唐太宗时期重用哪些名臣?
2、武则天时期重用哪些名臣?
3、唐玄宗时期重用哪些名臣?(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举唐太宗时期重用房玄龄和杜如晦,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姚崇。历代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选拔人才?“什么是科举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是如何诞生的?科举制又是如何完善的?其影响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名句和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魏晋时期隋炀帝时期隋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 (二)自学新知:(二)自学新知:1、魏晋时期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这种制度有什么弊端?
2、为了解决这种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3、什么事件标志我国科举制的诞生?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5、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有什么弊端呢?(三)检测新学:1谁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1.科举制的诞生—隋朝隋炀帝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哪两科最重要?进士科和明经科☆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①思考:他是谁?他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
武则天②思考:她是谁?他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开殿试,设武举。
③思考:右图是谁?他把什么设为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还亲自面试。例举唐诗提示:唐朝诗人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p35-36)隋朝诞生—唐朝完善—明清兴盛—清末废除3.科举制的影响(评价)作用: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弊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四)检测新知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统治时期。
2、唐朝时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 ),( )等。
3、唐朝时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人物有( )、( )、( )。
4、我国最早的考试制度是( ),它在( )才被废除。
5、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第一名称为( )。
6、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标准是( )。
7、由皇帝亲自命题面试的殿试制度开始于( )。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 ?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五)巩固新知(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检测内容(必做)
2、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必做)
3、如何评价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选做) 七、板书设计一、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2.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
2.武则天:开设殿试,创设武举。
3.唐玄宗:主考诗赋,亲自面试。
三、科举制的影响(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说课感悟1、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自治搜集文字、影视资料,列举通过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
3、通过对比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利与弊,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
4、本课内容较多,但是线索明确,利用表格罗列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5、教师可以将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与本课相结合,重新整合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感谢您的关注谢谢光临指导201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