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4 23: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韶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书写(6分)
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公整、美观。(6分)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材料一:
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它是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碰撞、激发、佐证的过程。
文学教育要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中国传统教育都很重视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但文学教育在对人的道德培养方面的功用,要经由审美层面上升至道德完善的层面。这一提升的基础是生动的文学作品、鲜活的文学人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演绎反映美德的主题,从而开掘出对阅读主体而言巨大的美德感召力量。
提及文学教育对人的道德及人格塑造方面的功用,梁启超先生的言说可谓精辟。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当下,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多元的生活愈加纷扰、喧嚣,也让人有身陷选择之中的烦恼。不以工具理性著称的文学,恰好能为焦虑、躁动的人提供得以诗意栖居的文化空间,为真善美性情的滋养提供养心安静之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立人”。文学的研习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潜移默化地陶冶道德修养、培养精神人格。而今,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教育这种富含伦理价值的优良传统更不应被遗忘与抛弃。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在他看来,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直觉、感情和想象。两方面的功用则共同指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人文素养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关乎逻辑与理性思考。它的内涵相较而言更为丰富,涵盖了情感道德、语言能力、精神领悟等方面。这些元素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对人的审美及共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文学教育恰巧可以完成对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育。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一旦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神伤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慰藉与安抚。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胸中恍惚不可捉摸之意境,借由文学艺术得以发挥,进而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这种心灵满足想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就应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进入文学的世界,想文学人物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要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改编自《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材料二: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固然要看它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而这些实力成长的土壤是这个国家人民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同该民族的文学史,就好比一个人和他的影子,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不乏伟大的文学遗产,但是我们缺乏相应伟大的文学教育。甚至可以说,我们尚未在物质层面上完全脱贫,却又在精神层面上陷入更加贫穷的境地。因为,我们轻视了文学对我们人格和精神的滋养。
  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启超说的“人心”,就是民族精神。面对晚清社会的腐朽,他几近绝望。所以当他读到日本的政治小说之后,欣喜若狂,简直就把文学作为改良民众的救命稻草,所以把文学的作用上升到神话的地步,这是梁先生的中国梦。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精神缺失、信仰茫然、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固然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但是,文学和文学教育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曾经以轻蔑的口吻说,中国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独立的思想体系。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是,我们的卓越的高贵的健康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还有鲁迅、茅盾等前辈“为人生的艺术”,至今没有走向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当然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我们自己崇洋媚外和自轻自贱,我们甚至用低俗媚俗的作品淹没了我们的文学丰碑。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任作家自生自灭八仙过海,那么中国文学,这个最能凝聚民族精神的美丽花朵,将会逐渐枯萎,最终会变成慢性自杀的麻醉剂。说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文学教育的现实任务十分繁重。我建议,加强文学创作和坚持正确导向,提倡经典阅读,提倡精品创作,形成读经典创精品的良好风气。如果文学的经典阅读和精品创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那么,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就会听到更多美好的歌声。
(改编自《“中国梦”与文学教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先新小说”意为必先阅读新近的小说,这可塑造新道德和健康人格。
B.文学教育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能够起到其它学科没有的作用。
C.两文引用梁启超的关于小说的观点,都是为了论证文学教育有重大作用。
D.若读经典创精品蔚然成风,在强国梦的路上“会听到更多美好的歌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教育是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构筑人的精神。
B.在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新技术的浪潮里,不以理性著称的文学教育也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C.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与文学教育中不重视文学的滋养作用和独特功能有关。
D.中国已有的卓越高贵健康的文学作品至今没有走向世界,这导致我们还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
4.根据材料内容,下面各项中不符合“文学教育的共情力影响”的一项是(3分)
A.(宝黛一起偷偷阅读《西厢记》)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B.《围城》表现了当时众多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欢乐,有人觉得“平易近人,却极易使读者柔肠百结”。
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D.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5.请结合材料一评析下面的观点。(4分)
有人认为语文课在“立人”的作用方面不如直接宣讲美德的思政课;认为语文老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直接把作品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告诉学生就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求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的龙王庙,建筑在村北头河西边的高岸上。在解放以前,每逢天旱了的时候,村里的人便集中在这庙里求雨。把全村一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成一班,轮流跪祷。
在解放前组织领导这事的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引土地改革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可以明白。“求雨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香。别人误了跪香,你罚一斤灯油。大家饿着肚子跪香,你屯着粮食不放,还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钱买我们好地。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因为一半金斗坪都是我的。’要不是解放,那就只有你活的了……”
土地改革后,金斗坪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里,可是这年又遇上了旱灾。金斗坪就在河边,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的计划,召开动员大会。
因为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边的石崖,估计得二十天。有人说:“要是二十天不下雨的话,渠还没有开成,苗早就晒干了!”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我们大家要有信心。要是成功了,以后就再不会受旱灾的威胁了!”经过这一番加油打气,金斗坪的渠便开工了。
不幸在动工这一天,又出了点小事:大家正在画好了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龙王庙里敲钟打鼓。一听这个,大家就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去叫他们停止了!不要让他们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能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的主张,谁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庙里的情况。
这青年跑到庙里一看,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地改革时候的积极分子于天佑。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老头们被惹恼了。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了龙王爷,早下雨了!”这青年没法,只好回去报告。晌午,支部书记于长水只能一方面说服他们,一方面加紧开渠——只要渠开成了,自然就没人求雨了。
可是钟鼓不断地敲着,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子,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参加开渠的人,凡是和龙王有点感情的,在上下工时也绕到庙里磕个头。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在不值班的时候,也溜出庙来参加开渠。
两天之后,开渠遇上了新困难:上半截土渠已经挖到庙下边的石崖边,可是石崖上的石头太硬,光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也有装病的,也有不声不响不来的;剩下的人也懈怠了……原来在庙里跪香的仍回去跪香,原来只在上下工时候去磕个头的也正式编入跪香的班次。
河边人少了,崩开了的石头没人搬,炮声暂且停下来。于长水一边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过到河的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这讨厌的石崖想主意。这时候,田里的苗白白地干着,河里的水白白地流着,庙里的钟鼓无用地响着,他觉着实在不是个好滋味。他下了个决心说:“要不能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 在火海一样的太阳下,他坐在几乎能烫焦了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头,两眼死盯在这段石崖上,好像想用他的眼光把这段石崖烧化了一样,大约个把钟,新办法就被他想出来了。他想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橛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石匠对他的办法又加了点补充,说再把崖上钉了一排竖橛子,用铁绳把横橛子的外边那一头吊在竖橛子上管保成功。
上午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来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地敲钟。
一天过去了,河边的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人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了,木槽已经上了架,跪香的人几乎都退出,连原来的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这声音,在庙里的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连钟鼓也无心敲了。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像疯了一样齐声大喊起来,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着耳朵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快去看!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的二亩谷子也赶紧得 浇一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往外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解放前的求雨过程和方式,既点明看这种迷信陋习由来已久,也为下文写村民依然执迷不悟求雨做铺垫。
B.从斗争周伯元的一番话中可知于天佑既认识到地主的狡诈与无情,也意识到求雨只是地主用来蒙骗农民的手段。
C.于长水认为若不能开通水渠,自己就不配为党员干部,村里也不能算是有党组织,表现其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D.“开渠”一语双关,既是开通山崖下坚硬石头,也是开通老头顽固观念,该词含蓄有深意,收到一箭双雕之效。
7.关于文中钟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工时忽然听见龙王庙里敲钟打鼓,村民议论纷纷中折射出不同的心态。
B.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体现的是“开渠”与“求雨”的较量。
C.连钟鼓也无心敲了,意味着开渠成功在望,老头一门心思全在抢水救苗。
D.全文围绕敲钟展开故事情节,钟声的轻重缓急反映老头思想和情绪变化。
8.关于小说的主人公,你认为是于长水还是于天佑?请说明理由。(4分)
9.赵树理的创作历来就有“老百姓喜欢看”的评论,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原因。(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桴,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①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注]①浅浅:巧言貌。
材料二: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B.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C.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D.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同样的词有朕、不善、寡人等,如“寡人之于国也”。
B.“其忘会稽之事乎”与《师说》里“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字的含义和用法有不同。
C.桴,意为鼓槌或小筏子,“右援桴”与《石钟山记》中“桴止响腾”的“桴”含义相同。
D.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上,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B.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
C.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
D.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3分)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3分)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分)
14.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仇,一个客死异国,他们身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5—16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注]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鹡鸰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此诗作于绍圣二年,作者被贬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其兄元明不远万里亲送贬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兄弟相伴之喜,后写离别在即之悲,以喜衬悲,掀起了感情波澜。
B.“朝云”指楚怀王之巫山神女梦,“攀天”突出圆梦之难,暗写理想落空。
C.“归舟”句虚写作者想象自己在归途中频频回望之景,表达兄弟难舍之情。
D.本诗善用典故,含蓄隽永而又巧妙自然;写兄弟之情真挚深笃,感人至深。
16.颈联中作者借鹡鸰、鸿雁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在疼痛悲伤时常常会呼叫父母,这在《屈原列传》中就有“ , ”这样的表述。
(2)《陈情表》中写作者没有亲戚,也没有仆人的句子是:“ , 。”
(3)“白云”由于飘忽不定、来去自由,常被寄予孤独、漂泊,或飘逸洒脱之意。古人也常在诗文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 ”。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能够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后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①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之下,早已 ②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③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推己及人,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20.下列各句中双引号的用法,和文中“身份证”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的写作,缘起于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B.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学生会组织领导体制,是学生会组织能够顺畅运行的“导航系统”。
D.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来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很恰当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中的第一回,出现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谐“真事隐”, ① ,即甄伏“真”,贾隐“假”。这种姓氏上的安排,作者自是大有乾坤。此安排与甄士隐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对联是相通的,作者在《红楼梦》开篇,就提出了“真与假”“有与无”的哲学思辨。
同时,沿着小说的发展脉络,甄士隐和贾雨村, ② 。作者如此写来,也是大有深意:一个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最后领悟人生真谛; ③ ,最后坠入世间泥潭。即一个道家,一个儒家;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请结合文意,为甄士隐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对联的上联写下联。(3分)
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 下联: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警惕两种思维习惯:我一直都这样想;大家都是这样想。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