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守正”,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作出的选择和结论;“创新”,就是顺应事物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勇于进行实践创断。守正创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
我党一贯坚持的品质。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恪守正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进入新时代,
我们更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
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实事求是,要
求真务实。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苹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进入新时期
更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向
题,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斯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守正,人们的各项活动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从
而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只有不断创新,人们的各项活动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获得不竭发展动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守正。
(摘编自《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斯发展、绵
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杖,
对解决人类向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
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工程,也是摆在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和对外传播
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确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导向金不换”,用
“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普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是讲
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合、求大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18字”既与我们侣导的社会主义械心价值观
内核高度一致,又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连接,做到了融通古今中外。只有在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引
须下讲好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会被当代人理解与传永,才能塑造更
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原。
庐江县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1/8庐江县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6 7 11 12 15 20
C A D C A A C C B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C (3 分)
【解析】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实现全媒体故事 IP,而非一种故事形态产品的重复传播”。
而不是说就不是故事形态产品。
2. A(3 分)
【解析】A 项由原文“守正创新,即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又符合新时期我党一贯
坚持的品质。……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升华 ”等表述可看出解
读正确;B项材料二由首段“文化”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后面从四个角度分述
“如何讲好”,为总分结构;C项“传播的思维、视角是最重要的考量”中的“最重要”于
文无据;D项材料一的论述中心是“守正与创新”,故选 A。
3. D (3 分)
【解析】A 项讲守正,B 项也讲守正,C 项讲创新,只有 D 项,讲守正和创新。
4. (4分)①守正创新,承袭了中华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精神。历史证明,它
是中华民族赢取进步的精神动力。②守正创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质,必将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每点 2 分,共 4 分)
5. (6分)①内容展现正确价值观:《四季中国》展现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②视角辩证且发展,寻求当代人类
共同价值:《四季中国》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天文气象与物候、民俗的结合,在当下仍有
意义。③依托信息技术支持,打造全媒体形式:《四季中国》借助新华社 CNC 和各种媒体平
台,传播便捷且广泛。④注重差异性,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四季中国》选用英国主持
人用西方式思维、视角、语言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片头有精美的中国风动画,便于海外观众
接受。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3 分)
【解析】C项“刁悍险诈”错,只能说明当地文明没有开化。
7.A(3 分)
【解析】A项“清幽冷寂”概括不当,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因季节变化而而异,不可泛
泛而论。
8. (4分)
①语言平实,多用方言口语,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拔腿就溜”“他们早就没影儿了”
等语言平实生动,简洁有力;“锅腔子”“筢草鬼子”等词语能体现大淖的地域特色;
②语言幽默风趣,擅于在平淡的叙事中捕捉生活的乐趣。“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
字……” 对比鲜明,别有意趣;挑夫们吃饭“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
画面感很强,富有生活的乐趣;
1 / 4
{#{QQABCYQAogigABAAAAACAw0ACkCQkgACAKgGgBAYMEAAyQFABCA=}#}
③多用短句,用语简洁凝练。“他们也有年,也有节”“天天有活干,饿不着”等寥寥
数语,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大淖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出小说诗化语言的特征;
④擅于运用叙述停顿、铺张叙述、场景对话等控制叙事节奏。文章第三段关于挑夫的描
写,通过极力延长对挑担的路程、动作等的描写来控制叙事的节奏,使得行文张弛有度。
(每点 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示例一: 乡土小说
①内容:着意叙写大淖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大淖地区的优美的风土人情画卷;
②风格:运用散文化/诗化的叙事手法,如大淖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得作品充满冲淡平
和的气息,再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心理;
③主题:从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表现小人物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文中的挑夫,无论
男女老少,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示例二:水
①“水”这个意象与“大淖”这个地名相互映衬。为小说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②“水”作为文章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挑夫们的生活与水密切相
关,挑的最多的是稻子,有时会挑到船上;姑娘媳妇们挑的是鲜货。
③水暗示着一种无拘无束、极为自然的生命状态。生活在大淖地区的人们,与水有这不
解之缘,水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暗示了他们自由自在、自然生长的生命状态。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B、D、F(3分)
【解析】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11.A(3 分)
【解析】“大学之道”的“道”意为宗旨。
12.C(3 分)
【解析】“能打下”“然后”错。
13.(1)五月,太子刘禅登位,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无”、“巨细”、“咸”各 1分,语句通顺 1 分,共 4 分)
(2)因此当魏国毫无防备时,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魏国的)朝廷与民间都很惊恐
害怕。
( “略无”、“备豫”、“卒”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共 4 分)
14.(3 分)①用兵作战的原则就在于好的将领能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
②诸葛亮作为前朝老臣,辅佐刘禅,充分发挥了将相的领导指挥才能;
③诸葛亮罔顾刘备遗言,重用马谡,招致兵败,乃至于挥泪斩马谡。
(每点 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 C (3 分)
【解析】“心有艳羡,顿生归隐之情”有误。“吴牛蹄健满车风”着眼于吴地百姓寻常
而忙碌的生活,旨在表达老百姓关注的都是当下的生活实际,而并不把朝代的盛衰与更迭放
在心上。所以,即使盛衰无常,他们的生活依然如旧。
16. (6 分)
(1)相同点: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1 分)本诗颔联写“花开花谢”是自然常态,
不管枯荣花依然在,而“人去人来”,人已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一句也写到年年岁岁江月依旧,个体生命消亡,人已代际更迭。(1 分)
(2)不同点:
2 / 4
{#{QQABCYQAogigABAAAAACAw0ACkCQkgACAKgGgBAYMEAAyQFABCA=}#}
①本诗更强调人们对“花开 花谢”的自然现象习以为常,年年春景皆相似,不会因此
徒增感伤。(1 分)但作者认为毕竟“人不同”,如果后世人面对朝代更迭也像面对“花开
花谢”那样,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难免会重蹈前人覆辙。(1 分)②“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句着重从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人际代续。(1 分)表明虽然个体生命短
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也有个体生命短暂但自然亘古永恒之感。 (1 分)
17.(6 分)
(1)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2)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
(3)示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8 分)
18.(2 分)A 不由自主;B 危言耸听
19.①可改为:“人对小龙虾的过敏是由食用异种蛋白引起的”或“人对小龙虾过敏的
原因是食用了异种蛋白”或“人对小龙虾的过敏是因为食用了异种蛋白”
⑤可改为:释放出 lgE 抗体这类免疫球蛋白予以攻击。
⑧可改为:当过敏原和 lgE 抗体结合之后产生相关抗原抗体反应
(每处 2 分,共 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20. B(3 分)
【解析】文中的“你”代指看到这则材料的任何一个人,具有不确定性,范围很广。
A项中的“你”,特指“想”的对象,即他自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
B项中的“你”,与例句指代相同。
C项中的“你”,特指集合中的某个(些)特殊个体,即“懒虫”、“再不起来的(包
身工)”。
D项中的“你”,特指听这话的另一方,即(听米考伯太太唠叨的科波菲尔)。
21. (6 分)答案示例:
①散步这项活动的形式也不少
②在其中寻找生活的滋味
③享受亲人朋友陪伴的温暖
【解析】第①处,与前面“散步这项活动的别称很多”相照应,从“一个人或是几个人,
交谈或沉默……”可看出此处是散步的形式,故填“散步这项活动的形式也不少”;
第②处,由后文对春夏秋冬及日夜的品读可以看出,散步可以带来生活的乐趣、滋味,
故填“在其中寻找生活的滋味”;
第③处,从前文“可以享受一个人独行的惬意”可看出,后文关注的是“多人”散步能
带来什么,故填“享受亲人朋友陪伴的温暖”。
(填出大意即可,每空 2分,共 6分。单句超出 12 个字扣 1 分。)
22. (3 分)①画线句采用类比,将“散步者”与“探险家”“画家”进行类比,以不
同的身份多角度刻画“散步者”观察并记录城市、拥有好奇心与诗意情怀的形象,形象生动,
表达丰富;(1分)
②画线句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一步一步”、“一笔一画”等短
句夹在其中,行文更有节奏感。(1 分)
③改句则表达平淡,不够生动,句式缺乏韵律感,没有原句表达效果好。(1 分)
(若从“对偶”、“比喻”等角度来答,也可酌情给分)
3 / 4
{#{QQABCYQAogigABAAAAACAw0ACkCQkgACAKgGgBAYMEAAyQFABCA=}#}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见 2023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指挥统一,军
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统一指挥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
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
关键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
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
知道纵情享乐,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
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
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
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
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
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
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春三月,汉主病情严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助太子。五月,太子
刘禅登位,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准备进攻,与众部下商量。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候楙是武帝的女婿,胆小
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装载五千粮草,直接从褒中出军,走到子午谷而向北,不
超过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肯定丢下长安逃跑。长安城中只
有御史和京城的太守了。横门的官府仓库里和平民的粮食,足够使部队都有吃的了。这样,
就一举而可以平定咸阳以西了。”诸葛亮认为这计划危险,不如安安稳稳地经由宽广平坦的
大道,可以平安地夺取陇右,肯定万无一失地攻克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策。
开始时,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而亲自率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号
令严明。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当魏国毫无防备时,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魏国的)
朝廷与民间都很惊恐害怕。
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
材,非常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话往往超过实际情况,不能重用他,你一
定要把他看清楚。”诸葛亮仍不以为然,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部队,
与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
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士兵逃散。
诸葛亮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诸葛亮又亲自去祭吊,为他流泪。
4 / 4
{#{QQABCYQAogigABAAAAACAw0ACkCQkgACAKgGgBAYMEAAyQ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