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线、直尺、皮尺。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式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拓展应用
1、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
(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3、连一连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去游乐场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2、 2 3 1 6 4 8 7 2
× 2 × 5 × 2 × 4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第三课时:猜生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1、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
推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淘气、笑笑为智慧老爷爷过生日,你能从图中知道智慧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2、 你能猜出三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吗?
淘气: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12月29日)
小红: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9月30日)
二、小组活动:
1、一名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测的方法。
三、填一填:
1、我是在 年 月 日出生的,生日在 季度。
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再填一填。
3、 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它的生日是 月 日,在 季度。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了解教材“你知道吗?”谈谈感受。植树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2、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1、 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 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26 × 2(共3张PPT)
试一试
40×2= 70×3=
80÷2= 210÷3=
80
40
210
70
找规律
8÷4= 42÷7=
80÷4= 420÷7=
800÷4= 4200÷7=
2
20
200
6
60
600
能解决下面的题目你就更能干了
560÷7= 900÷3=
200÷5= 78+180÷3=
80
40
300
138第八单元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得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得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重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 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 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5、 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经验。
教学重点:
感受到有些事件得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课时安排:2课时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你们知道吗,在实际生活中,交通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在交通问题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探索新知:
(一)
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道学校的两幅图片。如可以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
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
3、第(4)个问题,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
(二)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其中的第(2)个问题可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0(米)”。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 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确定教学七点:
1、 围绕下列问题,在小组内与同伴说一说。
(1)今天是几月几日?(2)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3)一年有几个月?(4)一年有多少天?
2、 教师组织学生重点对问题(3)、(4)进行交流。
3、 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二、探索研究,获取新知。
1、学生根据教材附页中的年里,独立完成下面的作业。
月份 合计天数
年
年
2、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并讨论: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3、组织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和小月。
(1)1;3;5;7;8;10;12月都有31天。
(2) 4;6;9;11月都有30天。
(3)2月份不确定,有28天,也有29天。
提问: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有30天的月份叫什么?
4、 交流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
(1)7月、8月十大月,之前的月份单月十大月,双
月(除2月外)是小月。之后双月是大月,单月是小月。
(2)用拳头来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3)民间的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 探索2月份天数的变化规律,认识平年和闰年。
(1) 独立的把附页中1997——2004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内: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二月份天数
2、与同伴说一说,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知识老人说的话和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知道: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三、理解运用:
1、 第一题、第二题。
让学生先说结果,再说一说判断方法。
2、 第三题。
通过练习知道每个季度中有哪几个月。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小月
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
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购物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 2 (3) 1 2
1 2 × 4
1 2
+ 1 2 4 8
4 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 )(元)
2 1 3
× 2 答:
2、 1 4 3 1 1 2 3 2 1 4
× 2 × 3 ×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第六课时:时间与数学2
教学目标: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身份证
1、 先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年龄。
2、 全班交流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的这些信息?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
活动二:
1、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理解题意。
2、 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3、 结合自己说一说每天至少喝几杯水?一个月呢?半年呢?一年呢?
活动三:
1、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2、 同座同学讨论:如何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
3、 尝试的写出工作流程表。
4、 全班交流方法。.
活动四:小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
小组内活动步骤:
1、 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
2、 用大头针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 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
4、 根据结果完成填一填。
5、 全班交流结果,谈一谈感想。
读一读:你知道吗
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板书设计
数学与时间2第二课时: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的: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开学已经有二十多天了,现在老师要告诉你们有关我们学校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师: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现在,老师一件件的告诉你们,不过,没那么容易,必须经过你们动脑筋才能知道。
师:第一件:这学期,我们学校已有在对双胞胎姐妹了。今天,我呢带来一对双胞胎(课件出示)来考考你们,请看屏幕。
师:你能分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呢?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她们长得一模一样。
师:请听,其中一个在说什么:“我不是姐姐”,你现在能判断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说的她不是姐姐,那么她应该是妹妹,另外的则是姐姐。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姐妹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姐姐,谁是妹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活听推理(板书课题)
师:第二件:新学期,我们学校要开展兴趣活动(出示课件),学校组织了美术、舞蹈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一项,笑笑不喜欢美术,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电脑,你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
4个人为一组,一人扮淘气,一人扮笑笑,一人扮小明,一人作记录。
师:请一个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已经知道淘气在电脑组,而笑笑不喜欢美术,就应该是舞蹈组的,小明就应该是美术小组的。
师:第三件:新学期,我们学校来了几位新老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三位。(课件出示)周、黄、张三位老师,黄老师不是美术老师,张老师从不上语文课,周老师上课要用电子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门课?
师:把你知道的信息记录在表里,说说他们分别教哪一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四人为一组记录,汇报情况及说明理由。
师:第四件:一、三班有位小朋友,开学以来表现非常优秀,老师就奖励了他许多美丽的卡片,有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摩托车、手鼓,他把这些卡片都贴在右边的格子里(课件出示),熊猫贴在洋娃娃的上面,小狗的上面,松鼠既没有贴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放在洋娃娃的上面,摩托车也不在小狗的旁边,这些玩具是怎样贴的呢?
生:四人为一组分析、讨论,汇报情况及说明理由。
师:看一下,你们的答案对了吗?请看屏幕。
师:告诉你们这么多事儿,我们来轻松、轻松做个游戏,“找一找,我是谁”。P87
二、小结: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事情,只要勤动脑筋、勤思考,问题就一定会得到解决。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2、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操作。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中的所有同学都在学校午餐,大家吃的都是快餐。在一星期中,我们的菜谱都不一样,其中既有荤菜,又有素菜,搭配合理。餐厅陈老师为这可没少动脑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小厨师,在实践中来学一学怎样配菜。
二、 新授:
1、 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 冬瓜
师:如果一份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讨论。并说说你是怎样配菜的?
板书:肉丸子 白菜 冬瓜
2、搭配星期三的菜谱。
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排骨 鱼 素菜:豆腐 青菜
师:如果一份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那么星期三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讨论。并说说你是怎样配菜的?画出图示。
板书:排骨 豆腐 或: 豆腐 排骨
油菜 鱼
鱼 豆腐 青菜 排骨
青菜 鱼
3、 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虾 素菜:白菜 豆腐 冬瓜
师:如果一份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那么星期五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讨论。并说说你是怎样配菜的?画出图示。
板书:肉丸子 白菜
豆腐 虾 冬瓜
小结:配菜时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操作。
师:生活中除了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搭配,在其他方面也要注意合理搭配。比如:穿衣服方面、某些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搭配的学问呢!
4、 出示:马戏团里小丑的2顶不同的帽子和3条不同的裤子。
师 :马戏团的小丑甜甜要登台演出,可是他该戴什么帽子、该穿什么裤子登台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下,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你会画出设计的图示吗?
师:画裤子和帽子比较麻烦,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更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用A1、A2表示帽子,B1、B2、B3表示裤子,这样画出图示就简单、明了了。
板书:
A1 B1 B2
A2 B3 2×3=6(种)
想:这寻找出的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与2顶帽子、3条裤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
生:1顶帽子可以配3条裤子,2顶帽子可以配2个3条裤子,这样就有 2×3=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或者,1条裤子可以配2顶帽子,2条裤子可以配2个2顶帽子,3条裤子可以配3个2顶帽子,这样就有3×2=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搭配时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操作。
三、 巩固练习:
1、 小明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公园,一共有几条路线可走?(图示)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有几种搭配方法。
2、 学校准备组织乒乓混合双打球比赛。我们三(1)班可以有3名男生、2名女生参加。谁愿意报名?说说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
四、 全课总结、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学习的知识,都是生活中一些搭配的学问。(板书:搭配的学问)在搭配时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操作。1、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束百数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痊数乘数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昨天在逛花木市场时看到了一些树苗,大家请看:(出示树苗图)
(每捆20棵。有3捆)
2、 引导交流 探究新知
1、 看了树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2、 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3捆一共有多少棵树苗?2捆一共有多少棵树苗?)(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板书)
3、 同学们能通过自己思考提出这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是了不起,那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板书)算式:20+20+20=60棵
4、 这么快就算出来了,在算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一捆小树20棵,3捆小树有3个20,就把3个20加起来。)
5、 你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20×3=60棵该怎么来计算呢?
请同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内的同学。
6、 (我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7、 小结方法:这个方法确实是个好办法,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3、 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 如果我这里有每捆20棵树,有这样的4捆,一共有多少棵呢?5捆呢?
2、 学生列算式:20×4 20×5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3、 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题,请同学们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最先抢答。
出示课件:
你从这些题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4、 请同学们用你的发现来解决这些题:
(课件出示)
5、现在老师想来检查一下我们班里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来做几道老师考你们的题目。(出示课件)
6、大象听说我们今天学的非常认真,他们也要来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吗?
(打开书本)回答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共3张PPT)
练一练
13×3= 70×5= 24×2=
31×3= 15×3= 13×5=
16×6= 14×5= 24×3=
39
93
96
350
45
70
48
65
72
在空格里填上得数
× 2 3 4 5 6
12 24
13
14
15
36
48
60
72
26
39
52
65
78
28
42
56
70
84
30
45
60
75
90
课堂作业
25×3= 32×3=
15×5= 23×4=
80×5= 26×3=第七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除法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图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幅图:
整理关于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包括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季度、24时计时法等内容。
第二幅图:
回忆周长的知识,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周长的哪些知识?
活动二:我的成长足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1、 我学会了什么?
2、 我是怎样学的?
3、 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5、 我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什么经验?
活动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在互相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 第二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图意。
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
3、 第三题:
先让学生练习,再反馈。
组织学生讨论: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组人数与组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活动四:数学万花筒。
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二进制,介绍二进制在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第五课时: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时间与数学:
1、 出示题目要求,让学生理解题意。
2、 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然后进行反馈。
3、 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会同时在家休息?
哪几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4、 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有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5、 引导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6、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九月份日历,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寻找规律。
对学生观察得到的正确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7、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二、练一练:
1、出示情境图: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
三、板书设计
时间与数学第一课时: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乒乓球若干(白色和黄色),纸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大盒子,猜一猜,纸盒里有什么?(乒乓球)想上来摸一摸吗?
二、新课:
1、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三次,每次都是黄球,问:如果再摸一次,会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想象老师在盒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验证。这说明什么?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具有唯一性,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这种现象叫做一定性。
2、老师在盒里又装了一些球,谁想上来摸一摸?摸五次,有黄球也有白球,问:如果再摸一次,会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想象老师在盒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验证。
刚才我们摸球的时候,有时会摸出黄球,有时会摸出白球,那你们说这样的结果还是一定的吗?(不是)拿这是什么样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们在这个盒子里摸球,有时会摸到黄球,有时会摸到白球,这样的结果就不具有一定性,这样的结果叫做可能。
3、如果我们继续做这个游戏,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每组都有一个纸盒,纸盒里都有一些球,由组长负责,游戏规则是: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摸球,险情第一位同学摸球,看准颜色后再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如果是黄球,就在记录单黄球下方的栏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记录,把球放回盒里,再换另一位小朋友摸。摸球的次数尽可能多一些,游戏结束,请各组统计你们组白球,黄球各摸到几次,填在记录单上。
小组活动
汇报结果,要求组内成员听到结果之后,猜一猜你们组盒里的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汇报各组猜测的结果。
验证猜测。
再汇报结果。
刚才的摸球游戏,同学们在盒里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黄球多,摸到的次数就多,如果黄球少,摸到的次数就少,这种可能性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说明可能性有大有小。
4、机智问答。
引出偶然性,经常性。
三、练习
1、下面的城市会下雪吗?
2、帮小明解决问题。
3、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现象。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第七单元 年、月、日 单元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2、 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 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4、 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5、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建议:
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
2、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8课时。(共3张PPT)
3×2=
30×2=
300×2=
5×4=
50×4=
500×4=
6×7=
60×7=
600×7=
6
60
600
20
200
2000
42
420
4200
30×4= 50×8 = 9×600=
40×5= 60×7= 800×4=
120
400
200
420
5400
3200
课堂作业
4×60= 600×9=
50×8= 3×800=(共2张PPT)
试一试
60÷3= 80÷4=
66÷3= 84÷4=
69÷3= 88÷4=
20
22
23
20
21
22
能解决这些数学题你就更棒了
46÷2= 630÷9=
48÷2= 100×5=
720÷9= 42÷3=
23
24
80
70
500
14第四课时: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 培养学生尊重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并能与普通记时法互换。
教学难点:
正确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的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1) 一天有几时?
(2) 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通过时钟演示:一天有24时,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
二、看一看:
出示情境图:让同学们看一看“节目预告”。
1、 让学生“看一看”大风车、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具体时间。
2、 说一说:18:30,19:00,19:33,19:38,
19:55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3、 小组学习:
小组内利用钟面进行操作、探索研究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换算的方法。
小组内记录学习的结果,并在组内交流。
4、 全班交流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进行换算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想一想”,并在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尝试练习:
1、填一填: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填,再进行反馈交流。
2、画一画:
先让学生独立地在钟面上画出该时刻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最后进行反馈,对有困难的学生予具体的辅导和帮助。
四、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一题: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2、 练一练第二题:
先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
重点交流推算的方法。
3、 练一练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引导学生对火车发车时刻、小明从家到学校所需的时间、开车前5分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五、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买新书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参观科技馆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 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思考
我们两个班要去参观科技作品。我两班有60人乘2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能坐多少人?
先与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列出算式。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平均每辆能坐多少人?列式:60÷2小组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全班交流算法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口算方法,只要方法正确都给鼓励和表扬。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性地板书,并引导学生关注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如:30+30 60÷2 30×2
3、试一试:40÷2= 50÷5= 90÷3=
4、学生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第8页第1题。
在小组中说一说210÷3和240÷4的口算方法。请个别同学汇报。并让学生用上面的口算下列两题:6000÷3 1200÷3
6、小结质疑,并完成第八页2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组织学生练习并引导学生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
2、 夺红旗
四、课堂总结,质疑
五、课后延伸:
找生活中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谁来了?(4只小猴)。它们现在饿了想去摘桃子。我们看看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 0÷8
引出:
三、拓展应用
1、 试一试
408÷4 612÷3 840÷6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乘火车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1 2
2 × 5 = 10, × 4
350 + 10 = 360。 4 8
答: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 5 + 4 8 × 6 + 3
9 × 7 + 5 3 × 6 + 6 9 × 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谁的年龄大?
4、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有乘2时的
汽车。 小明家
汽车每时行45千米
姥姥家 火车每时行120千米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共2张PPT)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
1
3
4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并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体会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一痊数的口算方法,灵活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题意
淘气、笑笑和小明周末来到游泳池,他们都想玩个痛快。但是,他们没有带游泳用具,恰好在旁边可以买到,他们高兴极了。
出示情景图:(课本第4页)
同学们,请你们帮他们出个主意,他们可以怎样买游泳用具。
(买三个游泳圈、买三个游泳球、买一个游泳圈和两个游泳球、买两个游泳圈,一个游泳球。板书)根据图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
1、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3×12 12+2×15 15+2×12
2、 探索算法
对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行,不必要用固定的语言让学生装操练。先探索3×12(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再引导探索3×15(进位)的口算方法。3×12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3×12=12+12+12=36元 3×10=30,3×2=6,30+6=36 12分成3×4或6×2
3、 总结算法
先让学生总结,再由教师归纳: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 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的和。
(2) 用一位数分别乘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4、再让学生解决3×15,并说解决方法
5、理解应用
第五页第一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老师进行指点。
第五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两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五页第三题
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并独立解决问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谁买的胶卷合算”的问题,一般可以通过计算发现买每卷是36张的要合算。
第五页第四题材学生自己解决
三、学生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生活中的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0 × 5 = ?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几?任何数减0都得几?那么你们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如: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4、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3 × 5 = 15,
2 × 5 = 10,
1 × 5 = 5,
0 × 5 = 0,
5、算一算
0 × 5 = 7 × 0 = 0 × 26 =
6、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7、试一试:
(1)130 × 5 =
1 3 0 13 × 5 = 65 1 3 0
× 1 5 130 × 5 = 650 × 1 5
5 0 5 0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15 × 3 25 × 4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4、 100 — 23 × 3 14 × 6 — 28
75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20 + 80 × 3送 温 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2、 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 试一试:
(1) 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 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3、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共2张PPT)
练一练
13×3= 70×5= 24×2=
31×3= 15×3= 13×5=
16×6= 14×5= 24×3=
39
93
96
350
45
70
48
65
72
你能解决吗
13×3+18 300-14×6
100-25×4 37×2+27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分 桃 子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 ÷ 2”。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
(2)40 ÷ 2 = 20,
8 ÷ 2 = 2,
20 ÷ 4 = 24。
(3)、 2 4
√4 8
4
8
8
0
答: 。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3 √6 3 6 √8 4 5 √7 5 6 √9 6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3、用竖式计算。
84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有多重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
我的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土豆 我的书包
我的估计
称量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第二课时:看日历
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1、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看日历;了解我国的重大节日。
教学难点:
时间的推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说一说:
提出问题:看今年本月的日历,从日历上你知道了什么?
1、 学生独立观察。
2、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学生对星期的了解。
二、活动二:
找一找。
出示问题:
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1)教师节是 月 日,星期 。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 月 日,星期 。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 月 日,星期 。
(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1、 让学生先独立在日历里找一找。
2、 与同伴说一说,各个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3、 全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三、活动三。
练一练。
出示题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经过了 周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是 年,我已经 岁了。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填。
2、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推算的结果和过程。
3、 全班交流推算的过程。
四、板书设计:
看日历
教师节:9月10日 星期
中国共产党的生日:7月1日 ,星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星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买 饮 料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2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共7张PPT)
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 冬瓜
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排骨 鱼
素菜:豆腐 青菜
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排骨 鱼
素菜:豆腐 青菜
4种
4种
星期五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虾
素菜:白菜 豆腐 冬瓜
马戏团里小丑的2顶不同的帽子和3条不同的裤子。
小丑出场要戴一顶帽子和穿一条裤子,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 冬瓜
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排骨 鱼
素菜:豆腐 青菜
星期五的菜谱 荤菜:肉丸子 虾
素菜:白菜 豆腐 冬瓜
2(种)
4(种)
6(种)
1×2=
2×2=
2×3=
糖(元 千克) 零食(元 袋)
巧克力糖 17 瓜子 4
水果糖 10 花生 3
奶糖 15 话梅 2
红红带了20元钱到食品超市,想买1千克的糖和1袋
零食,她有几种选择?
3×3=9(种)
9-1=8(种)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 + 12 + 34 + 12 = 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 + 12)× 2 = 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2、 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搭一搭
教学目标: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2、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3、 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 ( )
( ) ( ) ( )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A ① ②
B ③ 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