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第16页“看一看”左图。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教师出示第16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二)探究新知1、移一移。(1)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展示学生摆放的情况。教师说: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说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全班齐说: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启发:你能再给这个同学摆放的两根小棒起个名字,然后说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2)出示第16页小鱼图。先请学生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2、折一折。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请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折纸,教师巡视进行指导)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教师:如果把这两条折痕延长的话,这两条折痕会交叉在一起吗?经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肯定会交叉在一起。因为这两条折痕是斜的,所以延长后它们就会交叉。教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学生丙: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叉在一起(图3)。教师:这个同学的折法很特殊,如果把这两条折痕延长,会交叉在一起吗?(不会)教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下面我们能不能用红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呢?学生再次折纸。请学生再次介绍折法。教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折两条平行的折痕的方法,那么你能验证它们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吗?小组讨论交流。3、说一说。出示教材第17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教师: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实物,说说这些实物中的平行线。4、画一画。教师: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可以先尝试,然后归纳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请学生在本上画一组平行线。(三)课堂作业设计第19页“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一个面开始寻找平行线,然后再讨论不同面上的平行线。学生找出后,进行验证。(四)思维训练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2、过B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Bl 3、在下图中,通过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再过第三点画出它的平行线。(五)课堂小结提问:平行线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平行线? 个性化教学设计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直观地进行比较),在学习本知识时,可以从两个角的大小比较着手,在比较中,可能有些角的大小在比较接近时无法进行比较,这时引出量角器。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上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2)数学游戏
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第 1 课时::温度。
教学目地: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 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 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2, 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 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 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3, 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 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 。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五 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 ℃〇─2℃ ―2℃〇―5℃第八课时 练习六(二)
教学目标:
1、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9页第五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69页第七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其放进问题银行中。
3、 完成69页第八题。
A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的部分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69页第6题。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二)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第2课时:确定位置(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 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学生思考画角
教学目标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有些学生由于在使用量角器时,经常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对此,在指导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5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4)第6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找出直角、锐角与钝角。这主要检查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的程度。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交流。另外,不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找出图出所有的直角、锐角与钝角。
单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画角、画平行线和垂线,学生能借助工具比较科学地进行,这点很让人高兴。另外,应加强预习的工作,从预习中,能感受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提高课堂工作效率。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 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摆一摆。
1、 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2、 相交的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3、 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0”
活动二:折一折
l 自己折一折,是两条着折痕垂直。
l 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l 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l 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活动三:说一说。完成P21的说一说的要求。
活动四:练一练。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画一画。
l 教师演示画垂线的方法,并讲解。
l 分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画法。
l 完成P22“画一画”的第二题
l 小实验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 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 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 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 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第二课时 买文具(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 50×()<85 40×()<140
60×()<306 60×()<200 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参观苗圃(二)
执教者:王金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2—63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验算习惯。
4、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参观苗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用竖式计算
69÷20 850÷40 420÷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 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 96 40×( )< 260
20×( )< 184 60×( )< 195
3、 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参观苗圃)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 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式:154÷22=
师: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 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⑵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⑶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你们会吗?(会)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
㈡ 解决问题二
1、 出示问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指名列出算式:120÷18=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
2、 师: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看谁估计的最接近准确数。)
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作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作20试商就会更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生:通过验算就知道)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63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1、 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参考教案】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
学生抢答,小组完成。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
商是一位数 312÷54 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理由,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
电脑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说一说从第7题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四、回顾知识:
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
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
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确定位置(一)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个人调整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85页
教学目的: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出示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吗?
生:……
师:要说清楚自己的座位,我们既要说清是第几组,又要说明是第几个,这样就把你的位置确定了。如:××是第二组第五个(板书)。照这样,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
……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了自己的座位。其实××的位置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2,5)(板书)。你们知道这里的2表示什么吗?5又表示什么吗?
生:在这里2表示第2组,5表示第5个。
师:说得真好。在这里我们用一个括号表示一个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组别,第二个数表示第几个,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
师:现在谁也能用“数对”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座。
生:……
……
二、引导探究,形成共识
出示教材第83页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青班上的座位表,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在哪里。
生:小青在第3组第2个位置。
生:小青的位置为(3,2)。
师:第一位同学的说法是用语言的方法来表示小青的位置,而第二位同学采用的是“数对”表示法。
出示P83“说一说”,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三、进一步探索,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出示教材P84中:“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1、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点的位置。
①、银行在水平方向第( )格,商店在水平方向第( )格。
②、银行在垂直方向第( )格,邮局在垂直方向第( )格。
2、探讨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明确位置的确定需要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师:银行与商店都在垂直方向的第1格,那么怎样让人们知道它们的位置不同?
生:虽然银行与商店都在垂直方向的第1格,但是它们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并不相同,银行在水平方向第1格,商店在水平方向第4格,所以我们知道它们的位置不同。
师:可见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我们需要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两个角度来共同确定。这种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两个角度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就叫做“数对”表示法。“数对”表示方法是先表示水平方向,后表示垂直方向。
出示:银行在地图上的位置是( , );商店在地图上的位置是( , )。
师:地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你能说说吗?
生:……
……
四、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P84“练一练”第2题。
P85“数学游戏”,学生合作完成。
五、课堂总结
1、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确定位置。
2、在具体情境中,人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位置,它的格式是什么,是如何表示的?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教学挂图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2—63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参观苗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用竖式计算
69÷20 850÷40 420÷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 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 96 40×( )< 260
20×( )< 184 60×( )< 195
3、 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参观苗圃)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 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式:154÷22=
师: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 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⑵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⑶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你们会吗?(会)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
㈡ 解决问题二
1、 出示问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指名列出算式:120÷18=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
2、 师: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看谁估计的最接近准确数。)
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作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作20试商就会更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生:通过验算就知道)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63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要求: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再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教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旋转角。
1、 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 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 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4、 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活动二:练一练。
1、 观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P24)。
2、 画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活动三:交流本节课 的体会和感受。第三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一)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板书设计: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第十二课时 抗震救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4、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3、 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四、小结本课。“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7册,教材83、84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生可能出现:
A、 找不到座位。
B、 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三、总结: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四、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五、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六、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第2课时:栽蒜苗
教学目的: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 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重点:
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七课时 练习六(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EMBED PBrush第十一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利用商不变性质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什么情况下除法中的商不变?
二、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与同伴交流。
240÷30= 440÷20= 80÷20= 360÷90=
120÷40= 4800÷400= 2400÷60= 9600÷800=
三、实践应用
出示73页第3题。
思考:一捆铁丝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观察与思考
出示73页“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淘气的计算过程,你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五、布置作业
回家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第 3 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的: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较熟练的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一、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练习九第一题,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练习九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练习九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 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 作好记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复习,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和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说一说: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 ,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
二、做一做: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以每天平均做作业时间为标准,超过时间为正数。不足时间为负数,然后再填表。
三、画一画:
复习画旋转90 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平移时,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再移一移,画一画。
1, 算一算:
练习第四、五小题, 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扬。
2, 量一量:
练习第6题,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六、看图回答问题:
前三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回答。【参考教案】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四) 商不变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谈话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数学中蕴涵着无数规律,今天,我们再共同来找寻一种新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二、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1、投影仪出示:
8÷2=4 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80÷20= 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200=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0÷2000=
2、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三、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观察72页“试一试”的两种计算方法。
四、尝试运用
出示73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每组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得数。
(了解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或缩小了相同倍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EMBED PBrush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 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的概念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如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折纸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折纸,获得其中的折痕,应该说,这些折痕都是笔直的。然后对这些折痕作不同的处理。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是直线。这些活动对学生建立上述三个概念,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又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移一移”、“折一折”等活动,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是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以及量角与画角中,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以提供他们形象地认识抽象概念的平台。
2.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在操作活动后逐步认识了直线、线段与射线,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汽车的灯光、到一条笔直的公路(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学习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P18)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像学生经常有所接触,但在学行线后,再来说一说这些图像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P21),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的身边的事例中进行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3.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发现数学的规律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垂线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的内容(教材P22),请学生自己在公路上设计确定一个车站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从一点到已知直线中,距离是最短的。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结论性语言教材并没有出示,而是通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一认识。所以,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从中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的“小鱼平移”活动(教材P17),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需要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摆一摆,通过摆的过程,来寻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当然,寻找的活动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说一说互相平行线段的特点。第九课时 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生活中的大数,并在班上汇报。
2、学生体会较大的数的实际意义。
3、出示课件: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20万平方米呢?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全班交流
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10万人呢?
4、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1)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四、小结与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EMBED PBrush【参考教案】抗震救灾“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带中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带中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
(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
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4、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完成74页“算一算,比一比”
这两组题有什么区别?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完成“练一练”。
A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B同桌交流。
四、总结
板书设计
〔 〕叫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教学挂图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第五单元 除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3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 …………………………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2课时
参观苗圃 …………………………1课时。
秋游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国家体育场 …………………………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2课时
抗震救灾 …………………………1课时
练习七 …………………………1课时第 4课时:走进网络
教学目的: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 出示挂图,展示我国2002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 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 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 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 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 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第 2 课时:正负数
教学目的: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1, 收集数据,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2, 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2 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3, 探素正负数的读和写。
1, 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
。(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4, 试一试。
1, 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 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 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5, 巩固与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 -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第3课时 :栽蒜苗(三)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 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 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 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 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 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 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 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 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谈话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数据,而且有的数据还很大,那么,你能真正体会到大数的实际意义吗?
二、玩中学
1.引导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如教室面积的大小,课桌面积的大小及学校操场跑道的长短等。
2.小组活动1。
A.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描述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的大小。
B.统计学校的学生数,明确“一万”“十万”的大小。
C.对于10万人,20万平方米,小组内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进行描述吗?
全班交流。
3.说一说。
介绍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以亿为单位的数。
4.小组活动2。
A.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要多长时间?
B.1万字的书占多少页?1亿字的书大约有多厚?
C.估计自己1步的长度。
D.估计一亿粒大米的有多重。 “亿”的大小,巩固建立的表象。
三、学中做
出示一组收集到的数据。
1.海洋里各种鱼虾的种类超过15亿种,每年我们从海洋里捕捞约1亿吨鱼虾。
2.我国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的覆盖面积约7亿平方千米。
体会15亿、1亿、7亿的多少,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做中得
回家后收集一些较大数的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流,谈感受。第十课时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3、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4、 知识应用及拓展。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
板书设计第十三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商不变规律,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 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 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
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二:移一移。
1.用小棒,放在P17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
2.观察P17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三: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
活动四:画一画。
1.观察老师如何画一组平行线。
2.自己尝试着画一画。
3.相互交流画平行线的心得。
4.展示自己所画的一组平行线。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 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 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 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第一课时 买文具(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3、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
板书: 五 除法
买文具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1、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1、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1、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1)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1) 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 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1、 巩固练习
1)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1) 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第五课时 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4、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5、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6、 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三、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243 42×( )<213
61×( )<441 59×( )<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板书设计:第六课时 秋 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3、 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八单元 统计
第1课时: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难点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 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 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 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 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角的度量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25~27页的内容以及练一练。
教学目的
1、 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你能迅速判断下面的哪个角大吗?(投影出示)
2、用硬纸片剪出一个小角分别去度量∠1和∠2的大小。
3、与同学交流度量的结果。
第①组∠2比∠1大,能迅速看出。第②组学生的答案会不一致,其实∠1=∠2,又因为摆的方向不同,边画的长短不同,学生是不能迅速看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刚才我们看出第①组中∠2>∠1,究竟大多少呢?还有第②组是∠1大还是∠2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对角进行度量。(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2)度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老师投影实物,有机玻璃量角器)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 用符号“1°”表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通常用
“1°”作为量角器的单位。
(3)学生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①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半圆形的)
② 找到半圆的圆心,也就是0刻度线正中间的一点,(老师在投影仪上指出),这一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③ 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小格。(在投影仪上指出)
④ 从0刻度线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往上数,标有10°、20°、30°……180°,这些刻度标在内圈,就是量角器的内刻度。内刻度的零度所在的刻度线就是内刻度的零刻度线,就是在量角器右边的零刻度线。(在投影仪上指出)
⑤ 在量角器左边的零刻度线就是外刻度的零刻度线,顺时针方向在外圈的刻度就是外刻度。(顺时针方向指给大家看)
2、教学使用量角器。
(1)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呢?打开教材第26页自学。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①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重合”,是哪两个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怎样重合?学生在学具卡上练习量∠1,老师在投影仪上操作,同桌互相检查,是否遵循了两个重合。
③怎样读数?角的另一条边上有两个刻度读哪个刻度呢?(学生讨论)
(2)如果用了内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内刻度的度数;如果是用的外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外刻度的度数。
(3)看你们量的∠1,用的哪个零刻度线,读出度数。
(4)回顾一下怎样量一个角的度数。
(5)自己动手量教材第26页两个角A、B的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老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提示:另一条边指不到刻度上怎么读数呢?角的边可不可以延长?
(6)学生交流量角的方法
从刚才的度量可知两个角的度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的长度有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量,老师巡视辅导。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在量角前,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然后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并记住各角的度数。学生自己量,老师巡视辅导。
4、组织学生进行“猜角度”的小游戏。
规则根据教科书第27页,通过游戏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可同桌两人进行。
四、课堂小结
怎样度量角的大小?(注意两个重合,怎样读数)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