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每题2分,共20分
1.(2023·随州)下列古文明中,与中华文明兴起的地理环境一样,产生于大河流域适宜农耕的是(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伊朗
2.(2023·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2023·随州)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
A.建立郡县制 B.实行“和亲”
C.设置都护府 D.推行汉化措施
4.(2023·随州)“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左权
5.(2023·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3·随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7.(2023·随州)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它表明(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2023·随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奋斗目标是( )
A.推翻三座大山统治 B.实现共产主义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2023·随州)根据下表分析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美、德、法、英四国的人口增长表(单位:万人)
年份 国家 1801 1851 1881 1901 1911
美 530 2319 5016 7600 9197
德 2400 3341 4523 5637 6493
法 2735 3578 3740 3845 3919
英 889 1793 2597 3253 3607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0.(2023·随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凡尔登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二、共20分
11.(2023·随州)古代中国有众多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发明创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二: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材料三: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配置水密隔舱和罗盘的宋代海船 宋代火器(模型)
材料四: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均摘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侯纸”的优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项技术?发明人“他”是谁?
(3)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4)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举一例说明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2.(2023·随州)阅读下列材料,根据问题要求作答。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在国内,一些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疑问,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
——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共同处境。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确经济建设道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作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50字以上。)
13.(2023·随州)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震惊了世界。随州市一中学9(7)班举行俄乌战争时事溯源报告会,请你参与进来,将下面活动报告(部分)的空白处填充完整,以便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 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霸扩张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 国家(又称轴心国集团)为侵略扩张而直接发动,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两极冷战对峙,世界动荡不安。1991年 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支配北约并不断扩张,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威胁着世界安全。俄乌战争就是在北约持续东扩背景下发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是帝国主义跨国军事集团的存在与扩张导致世界陷入战争深渊。要捍卫国际和平正义,必须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裹挟站队分裂世界、拱火战争打劫人类的行为。
(2)这场战争持续至今,使得当今世界局势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美欧日等对俄实施多轮全面极限制裁,经济 波折加大,疫情后经济复苏更加艰难。世界多极化趋势面临多重考验,反对单极世界的声浪高涨。
(3)中国奉行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主张尊重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治理,合理关切各国家和地区的均衡安全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俄、乌都是中国陆上 经济带友好国家,中国持中立政策努力调停战争,减轻伤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中坚力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原始农耕发达。A项正确;
古希腊地处海洋沿岸,工商业发达,排除B项;
古罗马地处海洋沿岸,工商业发达,排除C项;
古伊朗不是古文明,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
2.【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可知,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
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商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器物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建立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项;
实行“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B项;
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
4.【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题干材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诗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最能反映戚继光抗倭决心,B项正确;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左权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对戚继光抗倭的评价。
5.【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给日本,所以诗中“往事”是指甲午中日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民主集中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排除C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及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奠定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B项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推翻三座大山统治,排除A项;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排除B项;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看出,从1801年到1911年,美、德、法、英人口迅速增长,原因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A项正确;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大众教育的推广,排除B项;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C项;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10.【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1943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C项正确;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A项;
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战役,排除B项;
1944年,英美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与题干“1942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相关史实。
11.【答案】(1)优点:用料广泛或质量高(或材料中“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任一点都可。)
(2)活字印刷术;毕昇
(3)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或抑武崇文)政策。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③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④宋代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繁荣)。
⑤民族政权的并立(军事战争的需要)。
(4)欧洲走向近代(开辟新航路或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经过内战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可知,这体现蔡侯纸的优点是用料广泛,质量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用活字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
(3)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它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相对安定,宋代经济的发展,民族政权的并立,这些均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可知,它使欧洲走向近代,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蔡侯纸”的优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史实。
12.【答案】(1)共同处境:都是遭遇历史上严重挫折(或危机或困难或面临严重考验)(意思相近均可。)
正确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本题为开放性综合应用题。
观点认识:可以从近现代中国史中党史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谈(如围绕2022年12月版教科书八下第57页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总结的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选取任一项作为观点并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党的具体的革命和建设事件或党的某次会议谈,还可以展开联想谈历史感悟……注意论题的广泛性和相关性。
示例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政权,在高歌猛进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时代,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无论顺境过程,还是遭遇逆境,甚至是生死存亡时刻,只要坚定党的信念,永远跟党走,就能不畏任何艰险,砥砺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
示例二:勇于开拓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带领起义部队放弃走十月革命道路,开创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大胆改革开放,敢于试验,引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喜人成果。不囿于本本教条,勇敢实践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保证。
示例三:实事求是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认识到敌强我弱,必须到农村建立根据地才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终于走上井冈山的道路,长征中四渡赤水也是实事求是的经典战例,任何不切实际的急躁胃进都会带来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辉煌,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才能让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在国内,一些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疑问,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共同处境是都遭遇历史上的严重挫折(或危机或困难或面临严重考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确经济建设道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为勇于开拓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带领起义部队放弃走十月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大胆改革开放,敢于试验,引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喜人成果。不囿于本本教条,勇敢实践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保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
13.【答案】(1)同盟国;法西斯或德意日(或答德、意、日任一个或两个国家也可);苏联
(2)全球化
(3)和平共处;共同体;丝绸之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据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霸扩张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法西斯或德意日国家(又称轴心国集团)为侵略扩张而直接发动,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两极冷战对峙,世界动荡不安。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支配北约并不断扩张,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威胁着世界安全。俄乌战争就是在北约持续东扩背景下发生。
(2)俄乌战争爆发后,美欧日等对俄实施多轮全面极限制裁,经济全球化波折加大,疫情后经济复苏更加艰难。世界多极化趋势面临多重考验,反对单极世界的声浪高涨。
(3)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主张尊重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治理,合理关切各国家和地区的均衡安全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俄、乌都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友好国家,中国持中立政策努力调停战争,减轻伤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中坚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1 / 1湖北省随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每题2分,共20分
1.(2023·随州)下列古文明中,与中华文明兴起的地理环境一样,产生于大河流域适宜农耕的是(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伊朗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原始农耕发达。A项正确;
古希腊地处海洋沿岸,工商业发达,排除B项;
古罗马地处海洋沿岸,工商业发达,排除C项;
古伊朗不是古文明,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
2.(2023·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可知,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
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商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器物的相关知识。
3.(2023·随州)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
A.建立郡县制 B.实行“和亲”
C.设置都护府 D.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建立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项;
实行“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B项;
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
4.(2023·随州)“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左权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题干材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诗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最能反映戚继光抗倭决心,B项正确;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左权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对戚继光抗倭的评价。
5.(2023·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给日本,所以诗中“往事”是指甲午中日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目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6.(2023·随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
“民主集中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排除C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随州)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它表明(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及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奠定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B项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随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奋斗目标是( )
A.推翻三座大山统治 B.实现共产主义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推翻三座大山统治,排除A项;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排除B项;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2023·随州)根据下表分析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美、德、法、英四国的人口增长表(单位:万人)
年份 国家 1801 1851 1881 1901 1911
美 530 2319 5016 7600 9197
德 2400 3341 4523 5637 6493
法 2735 3578 3740 3845 3919
英 889 1793 2597 3253 3607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看出,从1801年到1911年,美、德、法、英人口迅速增长,原因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A项正确;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大众教育的推广,排除B项;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C项;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10.(2023·随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凡尔登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1943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C项正确;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A项;
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战役,排除B项;
1944年,英美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与题干“1942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相关史实。
二、共20分
11.(2023·随州)古代中国有众多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发明创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二: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材料三: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配置水密隔舱和罗盘的宋代海船 宋代火器(模型)
材料四: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均摘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侯纸”的优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项技术?发明人“他”是谁?
(3)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4)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举一例说明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答案】(1)优点:用料广泛或质量高(或材料中“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任一点都可。)
(2)活字印刷术;毕昇
(3)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或抑武崇文)政策。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③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④宋代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繁荣)。
⑤民族政权的并立(军事战争的需要)。
(4)欧洲走向近代(开辟新航路或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经过内战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可知,这体现蔡侯纸的优点是用料广泛,质量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用活字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
(3)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它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相对安定,宋代经济的发展,民族政权的并立,这些均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可知,它使欧洲走向近代,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蔡侯纸”的优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史实。
12.(2023·随州)阅读下列材料,根据问题要求作答。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在国内,一些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疑问,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
——均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共同处境。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确经济建设道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作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50字以上。)
【答案】(1)共同处境:都是遭遇历史上严重挫折(或危机或困难或面临严重考验)(意思相近均可。)
正确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本题为开放性综合应用题。
观点认识:可以从近现代中国史中党史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谈(如围绕2022年12月版教科书八下第57页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总结的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选取任一项作为观点并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党的具体的革命和建设事件或党的某次会议谈,还可以展开联想谈历史感悟……注意论题的广泛性和相关性。
示例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政权,在高歌猛进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时代,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无论顺境过程,还是遭遇逆境,甚至是生死存亡时刻,只要坚定党的信念,永远跟党走,就能不畏任何艰险,砥砺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
示例二:勇于开拓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带领起义部队放弃走十月革命道路,开创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大胆改革开放,敢于试验,引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喜人成果。不囿于本本教条,勇敢实践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保证。
示例三:实事求是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认识到敌强我弱,必须到农村建立根据地才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终于走上井冈山的道路,长征中四渡赤水也是实事求是的经典战例,任何不切实际的急躁胃进都会带来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辉煌,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才能让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严重考验,在国内,一些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疑问,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共同处境是都遭遇历史上的严重挫折(或危机或困难或面临严重考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确经济建设道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观点为勇于开拓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带领起义部队放弃走十月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大胆改革开放,敢于试验,引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喜人成果。不囿于本本教条,勇敢实践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保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
13.(2023·随州)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震惊了世界。随州市一中学9(7)班举行俄乌战争时事溯源报告会,请你参与进来,将下面活动报告(部分)的空白处填充完整,以便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 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霸扩张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 国家(又称轴心国集团)为侵略扩张而直接发动,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两极冷战对峙,世界动荡不安。1991年 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支配北约并不断扩张,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威胁着世界安全。俄乌战争就是在北约持续东扩背景下发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是帝国主义跨国军事集团的存在与扩张导致世界陷入战争深渊。要捍卫国际和平正义,必须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裹挟站队分裂世界、拱火战争打劫人类的行为。
(2)这场战争持续至今,使得当今世界局势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美欧日等对俄实施多轮全面极限制裁,经济 波折加大,疫情后经济复苏更加艰难。世界多极化趋势面临多重考验,反对单极世界的声浪高涨。
(3)中国奉行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主张尊重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治理,合理关切各国家和地区的均衡安全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俄、乌都是中国陆上 经济带友好国家,中国持中立政策努力调停战争,减轻伤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中坚力量。
【答案】(1)同盟国;法西斯或德意日(或答德、意、日任一个或两个国家也可);苏联
(2)全球化
(3)和平共处;共同体;丝绸之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据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霸扩张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法西斯或德意日国家(又称轴心国集团)为侵略扩张而直接发动,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两极冷战对峙,世界动荡不安。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支配北约并不断扩张,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威胁着世界安全。俄乌战争就是在北约持续东扩背景下发生。
(2)俄乌战争爆发后,美欧日等对俄实施多轮全面极限制裁,经济全球化波折加大,疫情后经济复苏更加艰难。世界多极化趋势面临多重考验,反对单极世界的声浪高涨。
(3)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主张尊重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治理,合理关切各国家和地区的均衡安全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俄、乌都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友好国家,中国持中立政策努力调停战争,减轻伤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进步的中坚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