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长沙模拟)《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2.(2023·长沙模拟)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 )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 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3.(2023·长沙模拟)如表是据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记载编制的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1 四川卓氏 冶铁 6 河南洛阳师史 大型船舶业
2 四川程郑 冶铁 7 河南任氏 农业,畜养业
3 河南南阳孔氏 冶铁,长途贩卖业 8 边陲桥姚 养殖业
4 山东曹邴氏 冶铁,高利贷 9 蜀郡邓通(官商) 铸钱业
5 山东刀闲 盐业 10 江苏吴王刘濞(官商) 铸钱,冶铁,盐业
A.川豫鲁等地经济最为发达 B.冶铸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
C.铁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D.盐铁专卖扩大了利润空间
4.(2023·长沙模拟)《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5.(2023·广东模拟)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 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
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
6.(2023·长沙模拟)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
7.(2023·长沙模拟)《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一百。“伪造宝钞”条规定:若将宝钞挑剜补、犊描改以真作伪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据此可知当时( )
A.货币供求矛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政府重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C.流通的货币以贵金属和纸币为主
D.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
8.(2023·长沙模拟)(长寿中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民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皇权向基层渗透 B.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C.乡约与律法合流 D.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9.(2023·广东模拟)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北各局、书院、学堂等纷纷购读《时务报》,使该报在湖北的发行量居全国之首。湖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维新人士心目中的样板区。运动失败后,湖北民众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支持张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体现了( )
A.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B.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支持
C.近代化实践不断深入 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10.(2023·长沙模拟)如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副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 )
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
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
11.(2023·长沙模拟)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材料反映( )
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按劳分配方式全面推广
C.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化 D.城乡工资差异渐趋平衡
12.(2023·广东模拟)古代雅典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公民的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该节日中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公民规范的拷问。这说明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民主制度促进传统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激发了城邦民主政治 D.重视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13.(2023·长沙模拟)1500年之后的10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向本国运送的白银高达200吨。同时,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每周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这些白银的流动( )
A.推动了流入地工商业迅速发展
B.导致美洲货币严重短缺经济停滞
C.助力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D.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4.(2023·长沙模拟)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以美苏双方为主导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这些协定的签署在客观上( )
时间 协定名称
1963年 《控制核武器实验协定》
1967年 《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
1967年 《拉美无核区协定》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A.扩大了美苏全球争霸范围 B.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C.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预示着军备竞赛的结束
15.(2023·长沙模拟)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他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表明( )
A.国际关税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B.法国意图实现战略自主
C.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
16.(2023·长沙模拟)对外贸易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外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进口原料、半成品,利用当地劳动力,进行加工和装配,然后再出口到各国。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这说明( )
A.新兴国家崛起挑战国际经济旧秩序
B.世界贸易组织提升贸易国际化水平
C.新加坡利用外国资本进行产业升级
D.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兴民族国家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三、论述题
18.(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五四运动、1935年一二 九运动和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被誉为近代三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19.(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20.(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西人则不然。(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为什么反对政府的防疫行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吴王夫差使用周王之礼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与题干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识记理解春秋时期礼乐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观念,非政府严格控制社会,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非常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职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体现的是当时社会对契约观念的重视,这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经济立法程序严格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汉是契约观念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是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而未涉及各地经济状况,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十大富豪中,经营冶铁业的占一半并且囊括了前四名,说明冶铁业市场广阔,铁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所以东晋重视礼仪,不是为了解决佛道对儒学的挑战问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方文化交流不是东晋“极为重视礼仪”的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中华正统地位,纷纷采取措施树立自身的正统观,东晋则利用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东晋时期儒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辽东地区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辽东地区的行政级别并未高于其它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台谏系统属于监察机构,和中书门下以及枢密院之间不存在分化事权的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可知,宋代台谏系统负责监督百官,但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又监控台谏系统,这体现了两个系统的相互制约,这也是皇帝的目的所在,即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有限制监察官员权力的目的,并不能包括材料中台谏系统的功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设置相互制衡的机构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是台谏系统的主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大明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涉及对伪造货币牟利罪行的处罚法律,没有说明造成伪造货币的原因是货币短缺,供求矛盾尖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选《大明律》的内容,都是关于对货币的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与社会经济有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统治者制定有关经济法律,以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流通的是铜钱和宝钞,不是金银等贵金属,实际上政府是禁止金银流通的,明朝中后期白银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是针对伪造货币行为做出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时期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大清律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皇权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对乡约教化的倡导,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县衙受理案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可知,县衙在受理案件后,交由乡约详细调查,最后通过审核调查结果,来最终审理案件,体现了乡约与律法合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层社会自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代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湖北民众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运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这体现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张之洞的新政改革”本质上并不比戊戌维新运动更进步,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支援三线,建设祖国”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三线建设,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三线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不包括东北地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三线建设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方案的制定,非全面推广按劳分配方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典型表现是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利用绩效激发企业活力。因此材料中的工资改革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酒神节属于传统文化,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在酒神节上传达公民规范、培养理想公民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传统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而不是民主政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酒神节上的一系列活动树立了理想公民的行为规范,而非重视公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大量白银流入西班牙,但是没有直接推动西班牙工商业迅速发展,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白银的流动会导致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并不是经济停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并未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与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的现象是西班牙等殖民者开采金银矿,掠夺财富,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亚洲,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各地经济的不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欧洲资本主义逐步发展,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亚洲工商业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的不平衡性在进一步扩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以来美洲白银大量外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控制核武器实验协定》、《拉美无核区协定》”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美苏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控制核武器实验的协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核威胁和推动世界和平,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国际局势,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论述美苏两国签署控制核武器实验的协定,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美苏冷战尚未结束,军备竞赛也未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戴高乐针对的主要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关税贸易体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不满,反对美国霸权,体现了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战略自主的意图,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戴高乐总统时期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关系,体现不出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新兴国家挑战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材料未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外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进行加工和装配的信息,但无法体现新加坡产业结构的升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可知,新加坡的对外贸易远超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外资企业对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新兴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华夏民族的界域和华夏文化范围分析,得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设问是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认识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示例
论题: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学生对近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前途愈来愈认同,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担社会责任。
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发起的一二 九运动,其目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行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美军暴行和干涉中国内政,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的发生、发展、深入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1935年一 二九运动和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被誉为近代三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可得出论题: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从五四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学生对近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前途愈来愈认同,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担社会责任。从五四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是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从一 二九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是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发起的一 二九,其目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行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从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美军暴行和干涉中国内政,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的发生、发展、深入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识记理解 一二 九运动的影响,识记理解反美倒蒋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政治领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表现:根据材料“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根据材料“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认识:根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根据材料“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设问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根据材料“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得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设问是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政治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识记理解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同:都把死者安葬;都使用药物;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原因: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同:根据材料一“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根据材料二“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相同点有,都把死者安葬。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可知都使用药物。根据材料一“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根据材料一“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可知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根据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可知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设问是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原因:根据材料三“(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得出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得出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根据材料三“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可知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识记理解香港的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长沙模拟)《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吴王夫差使用周王之礼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与题干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识记理解春秋时期礼乐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长沙模拟)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 )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 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观念,非政府严格控制社会,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非常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职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体现的是当时社会对契约观念的重视,这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经济立法程序严格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汉是契约观念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长沙模拟)如表是据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记载编制的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位次 属地及人物 从事行业
1 四川卓氏 冶铁 6 河南洛阳师史 大型船舶业
2 四川程郑 冶铁 7 河南任氏 农业,畜养业
3 河南南阳孔氏 冶铁,长途贩卖业 8 边陲桥姚 养殖业
4 山东曹邴氏 冶铁,高利贷 9 蜀郡邓通(官商) 铸钱业
5 山东刀闲 盐业 10 江苏吴王刘濞(官商) 铸钱,冶铁,盐业
A.川豫鲁等地经济最为发达 B.冶铸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
C.铁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D.盐铁专卖扩大了利润空间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是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而未涉及各地经济状况,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十大富豪中,经营冶铁业的占一半并且囊括了前四名,说明冶铁业市场广阔,铁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长沙模拟)《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所以东晋重视礼仪,不是为了解决佛道对儒学的挑战问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方文化交流不是东晋“极为重视礼仪”的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中华正统地位,纷纷采取措施树立自身的正统观,东晋则利用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东晋时期儒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3·广东模拟)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 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
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辽东地区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辽东地区的行政级别并未高于其它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长沙模拟)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台谏系统属于监察机构,和中书门下以及枢密院之间不存在分化事权的关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可知,宋代台谏系统负责监督百官,但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又监控台谏系统,这体现了两个系统的相互制约,这也是皇帝的目的所在,即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有限制监察官员权力的目的,并不能包括材料中台谏系统的功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设置相互制衡的机构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是台谏系统的主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长沙模拟)《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一百。“伪造宝钞”条规定:若将宝钞挑剜补、犊描改以真作伪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据此可知当时( )
A.货币供求矛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政府重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
C.流通的货币以贵金属和纸币为主
D.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
【答案】B
【知识点】《大明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涉及对伪造货币牟利罪行的处罚法律,没有说明造成伪造货币的原因是货币短缺,供求矛盾尖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选《大明律》的内容,都是关于对货币的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与社会经济有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统治者制定有关经济法律,以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流通的是铜钱和宝钞,不是金银等贵金属,实际上政府是禁止金银流通的,明朝中后期白银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是针对伪造货币行为做出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时期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长沙模拟)(长寿中学)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甘肃韩城县民刘兆吉家中失窃,因丢失之物不贵重,未打算报案,然而第二天却发现陈老汉拿着自家丢失之物卖给刘三,便将该案投首乡约,并诉至县衙。县衙受理案件后,知县批复“仰乡约查复详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据此可知清朝( )
A.皇权向基层渗透 B.政府大力倡导乡约教化
C.乡约与律法合流 D.基层社会自治色彩浓厚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大清律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皇权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对乡约教化的倡导,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县衙受理案件后……由乡约执行人左迎乾、刘法兴着手调查,将结果报呈知县,进行案件审理。”可知,县衙在受理案件后,交由乡约详细调查,最后通过审核调查结果,来最终审理案件,体现了乡约与律法合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乡约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层社会自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代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广东模拟)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北各局、书院、学堂等纷纷购读《时务报》,使该报在湖北的发行量居全国之首。湖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维新人士心目中的样板区。运动失败后,湖北民众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支持张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体现了( )
A.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B.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支持
C.近代化实践不断深入 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湖北民众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运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这体现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张之洞的新政改革”本质上并不比戊戌维新运动更进步,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长沙模拟)如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副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 )
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
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支援三线,建设祖国”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三线建设,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三线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不包括东北地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三线建设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长沙模拟)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材料反映( )
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按劳分配方式全面推广
C.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化 D.城乡工资差异渐趋平衡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方案的制定,非全面推广按劳分配方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典型表现是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利用绩效激发企业活力。因此材料中的工资改革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广东模拟)古代雅典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公民的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该节日中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公民规范的拷问。这说明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民主制度促进传统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激发了城邦民主政治 D.重视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酒神节属于传统文化,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在酒神节上传达公民规范、培养理想公民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传统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而不是民主政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酒神节上的一系列活动树立了理想公民的行为规范,而非重视公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3·长沙模拟)1500年之后的10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向本国运送的白银高达200吨。同时,美洲出产的白银约有1/3都横跨太平洋流入了亚洲,当时每周运往马尼拉的白银价格还不到亚洲银价的1/3。这些白银的流动( )
A.推动了流入地工商业迅速发展
B.导致美洲货币严重短缺经济停滞
C.助力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D.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大量白银流入西班牙,但是没有直接推动西班牙工商业迅速发展,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白银的流动会导致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并不是经济停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并未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与史实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的现象是西班牙等殖民者开采金银矿,掠夺财富,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亚洲,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各地经济的不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欧洲资本主义逐步发展,美洲殖民地经济遭到破坏,亚洲工商业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的不平衡性在进一步扩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以来美洲白银大量外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长沙模拟)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以美苏双方为主导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这些协定的签署在客观上( )
时间 协定名称
1963年 《控制核武器实验协定》
1967年 《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
1967年 《拉美无核区协定》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A.扩大了美苏全球争霸范围 B.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C.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预示着军备竞赛的结束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控制核武器实验协定》、《拉美无核区协定》”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美苏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控制核武器实验的协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核威胁和推动世界和平,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国际局势,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论述美苏两国签署控制核武器实验的协定,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美苏冷战尚未结束,军备竞赛也未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3·长沙模拟)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他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表明( )
A.国际关税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B.法国意图实现战略自主
C.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
【答案】B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戴高乐针对的主要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关税贸易体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不满,反对美国霸权,体现了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战略自主的意图,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戴高乐总统时期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长沙模拟)对外贸易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外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进口原料、半成品,利用当地劳动力,进行加工和装配,然后再出口到各国。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这说明( )
A.新兴国家崛起挑战国际经济旧秩序
B.世界贸易组织提升贸易国际化水平
C.新加坡利用外国资本进行产业升级
D.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兴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关系,体现不出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新兴国家挑战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材料未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外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进行加工和装配的信息,但无法体现新加坡产业结构的升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可知,新加坡的对外贸易远超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外资企业对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新兴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
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华夏民族的界域和华夏文化范围分析,得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纷争分析,得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从地方管理体制分析,得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
(2)设问是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据材料“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认识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论述题
18.(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五四运动、1935年一二 九运动和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被誉为近代三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学生对近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前途愈来愈认同,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担社会责任。
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发起的一二 九运动,其目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行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美军暴行和干涉中国内政,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的发生、发展、深入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1935年一 二九运动和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被誉为近代三场‘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可得出论题: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从五四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学生对近代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前途愈来愈认同,并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担社会责任。从五四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是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从一 二九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是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发起的一 二九,其目标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反动行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从1947年反美倒蒋运动的目标角度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目标是反对美军暴行和干涉中国内政,促进了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生运动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的发生、发展、深入推进以至于最后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识记理解 一二 九运动的影响,识记理解反美倒蒋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四、材料分析题
19.(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答案】(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
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政治领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表现:根据材料“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根据材料“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认识:根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根据材料“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2)设问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根据材料“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得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设问是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政治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领域: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方面阐述,具体而言,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识记理解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0.(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西人则不然。(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为什么反对政府的防疫行动。
【答案】(1)同:都把死者安葬;都使用药物;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原因: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同:根据材料一“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根据材料二“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相同点有,都把死者安葬。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可知都使用药物。根据材料一“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根据材料一“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的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根据材料二“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可知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根据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可知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根据材料二“(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设问是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原因:根据材料三“(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得出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得出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根据材料三“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可知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识记理解香港的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