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D解析D.“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全部回应”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首段,“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是孔子的行为,后面所举的例子“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也是孔子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所以“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说法有误;另外,对于学生的问题,孔子是否“最后全部回应”,从原文无法得出结论。故选D。
2. C解析C.“因为……所以……”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只说“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故选C。
3. B解析A.意思是“面对合乎道义的事,要抢着去做,即使老师在一边也不必谦让”,这与材料二第一段“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内涵一致。
B.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材料二未提及此观点。
C.意思是“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这与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不断鼓励曾皙回答、“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内涵一致。
D.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会“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便是孔子“启发”学生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灌输答案。故选B。
4. ①曾皙、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与孟子所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是相似的。
②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这一事例(实践),是对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的证明。
5. ①老师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内心消除了负担。
②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刻板说教、强制灌输,而是相机引导、适时点拨。
③老师对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④老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6.B解析A项放牛娃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他知道少有人知的近道;C项“我怔住,是呀”后的三个问句,表现的是“我”对自己寻找证人目的的反思;D项青山老人是在“我”回复弹壳上刻着“王”字的时候才确定父亲就是当年的放牛娃的。
7.B解析 并不都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老人设下的伏笔。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这一事件展开,经历了寻找端叔未果、询问同事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2)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4分。每点2分)
9.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完整一体。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4)“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0. B H K 断句为: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句意: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
11. B解析A. 通过、经由。/于是、就。句意: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不会有安稳的心。B. “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都是“如果没有”。句意: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C. 比较。/等到。句意:因此他比其他将领跟皇上更亲近。/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D. 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都是“这类人”。句意: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故选B。
12. D解析D.“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错误,依据“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可知陈平并没有杀樊哙,而是把他押送到长安,并非出于好心。故选D。
13.(1)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会因此瓦解,天下人心中会对大王您产生怀疑。关键词:“隙”,嫌隙;“恐”,担心;“解”,瓦解。
(2)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多么雄壮啊!关键词:“起丰沛”,省略句,在沛县丰邑起兵;“定”,平定;“何其”,多么。
14. ①勇气非凡。②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忠诚为主。
解析①依据“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可知他勇气非凡。
②依据“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可知他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
③依据“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可知他忠诚为主。
参考译文:
材料一: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失败了。
材料二:项羽死后,汉王做皇帝,因为樊哙作战有功,加封食邑八百户。樊哙又以将军的身份跟随汉高祖平定燕王臧荼反叛、楚王韩信谋反。
汉高祖改赐樊哙列侯爵位,并剖符定封,世代相传,赐给舞阳作食邑,升迁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因此他比其他将领跟皇上更亲近。先前黥布反叛时,汉高祖曾病得很厉害,不愿见人,住在内宫,命令门卫不得让大臣们进去。大臣绛侯、灌婴等没人敢进去。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看见皇上,流着泪说:“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又是何等疲惫啊!再说陛下病势严重,大臣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难道只是跟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陛下难道没看到赵高的事情吗?”高祖笑着起身。后来卢绾反叛,高祖派樊哙以相国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祖病得很厉害,有人诽谤樊哙勾结吕氏,说皇上一旦逝世,樊哙就会用兵力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汉高祖听到这些话大为生气,就派陈平乘车送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并将樊哙就地斩首。陈平畏惧吕后,逮捕樊哙来到长安。到达时高祖已经逝世,吕后释放樊哙,给他恢复爵位和食邑。孝惠帝继位第六年,樊哙去世,谥号为武侯。
15.C 解析:C.“悠闲自在”有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故选C。
16.①《南乡子》借古伤今,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每点2分)
17.(1)可使有勇 可使足民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6)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8.① 婀娜多姿(婆娑起舞,绰约多姿,摇曳多姿等表现摇动姿态的成语。) ②苍劲有力(入木三分等表现字体雄健,挺拔有力的成语。)(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19.①原句使用叠词,“幽幽”体现竹影深远、美好的样子,“潺潺”模拟泉水流动的声音,叠词的使用,使语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②原句使用反问写竹子浓郁的清香让人沉醉,增强了语气。 (每点2分。)
20.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物来拟成人)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效果分析1;情感作用) ②这一修辞使语言表达形象可感,内容生动活泼。(效果分析2;艺术效果)
21.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22.作文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含义的演化。第二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是 2022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这一概念的内涵泛指一切新的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第三个层次,指出了“新赛道”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它是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表明了党中央要开辟新天地的决心和规划。
从命题人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借此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提醒考生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各条战线上都存在着“新赛道”通过整则材料可以看出,强调“新赛道”就是强调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领域的开辟、思想的突破、行动的创新。强调要突破旧有思维,打破固有程式,秉持创新意识,付出新努力,确定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产生新成果,赢得新气象。
写作时,由于“新赛道”的本义和引申义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最好自选角度,着重从分析某一个领域的开拓创新入手,来论述我们要有开辟“新赛道”、跑赢“新赛道”的意识。这样才能笔墨更集中,论述更透彻。比如,可以把论点定为我们要在科技领域寻找“新赛道”。文章可以采用“引一议一联一结”的论证结构,先由发展“5G”宽带移动通信技术这一“新赛道”引出观点,然后分析我国在“5G 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颠覆性创新、引领性发展。接下来可由“5G”联系到芯片开发、人工智能发展等领域,强调多开辟“新赛道”、跑赢“新赛道”。最后,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这种创新意识对自己 的引领作用。“新赛道”既然是“新”,必定与“旧”有所区别,所以本文题还暗含了“新” 与“旧”的辩证关系,其写作时要适当阐述“新”与“旧”辩证关系,以提升写作的思维品质。
立意:
1.开辟新赛道不易,要创新,跑赢新赛道尤难,要坚持。
2.莫对故人说故国,且汲新水泡新茶。
3.老路子树起老藩篱,新思维开启新赛道。
4.新赛道上勇创新,创新开启新时代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3.6.29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今天,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主要遵循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模式。我们如果仔细研读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记载,则有可能会稍稍改变我们对儒家美育教学实践的固有看法。
这则案例是《论语》所载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对各位学生的志趣仍是有他自己的评判的,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理想虽符合孔子对弟子们往日的教导,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徐复观看来,曾皙和孔子之“言志”,都达到了仁的道德精神与乐的审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据徐复观的理解,孔子的这次教育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教育案例,通过曾皙的言行和对此的肯定来向其学生施以审美人格的濡染与熏陶。在此孔子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整体的教学氛围也极为平等融洽。尤可注意的是曾皙对孔子的回应,没有立即以语言作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师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发现曾皙是以感性的音乐作导引,然后才开始用语言来描绘他心目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且这种描绘亦非抽象语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对艺术人生的审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这一境界与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曾皙和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其实和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一样,乃是将“心源”“扩而充之”的结果;此外,作为学生的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
材料二:
《论语》中所叙述的师生对话,从形式上来看是以孔子的话语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之。“‘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往往是由学生的主动提问而启动的,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学生提问有100多次,有“季康子问政”“ 子贡问友”“叶公问政”“宪问耻”“樊迟问仁”“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君子”等等,且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常有表扬与鼓励,如“大哉问”(《论语·八佾》)、“善哉问”(《论语·颜渊》)等等。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如子张曾问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回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则指出:“是闻也,非达也。”而后对“达”和“闻”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点拨(《论语·颜渊》)。
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质疑孔子观点、与孔子争论的情形时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问最多的学生,如《论语·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子路随后提出疑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断也)予。’”可见孔子对子路之珍爱。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孔子对颜回凡事都以他的话马首是瞻、从不当面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也是不满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只有在得知颜回私下里会进行反思、表达个人意见时,孔子才表达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摘编自高振宇《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生硬死板,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代表的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可能会稍稍改变人们的成见。
B. 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社会理想不置可否,说明这些社会理想没有触动孔子的内心,不符合其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
C. 孔子积极鼓励曾皙回答问题,而曾皙的回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卑不亢、彰显个性;二是用形象的语言对艺术人生进行审美描摹。
D.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常由学生先主动提问,孔子对此加以赞赏,并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全部回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孔子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都旨在表明孔子平等的教育观念。
B. 曾皙以音乐作导引,用语言形象地描绘心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
C. 因为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所以孔子对其多有肯定赞许,甚至将他与颜回同等看待。
D. 孔子不满学生对他从不质疑,可见孔子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仁不让于师。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D.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作者为什么认为“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 下面是一节语文课中出现的小插曲,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老师的教育特点加以分析。(6分)
同学王云读课文时错把“还有后来人"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哄笑不止。老师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王云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有的同学说:“是啊,一个是说还有人来接班,一个是说还有接班人。”老师说:“说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王云也情绪激昂地朗读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
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家里,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牛娃人小却走得快,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之前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全都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C.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4分)
答:
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十余A日B哙C乃D排闼E直G入H大臣I随J之K上L独M枕N一宦者O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 “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 “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 “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 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 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 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14. 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16.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4分)
(三)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待坐》中,子路和冉有分别从军队建设和百姓生活的角度提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三年治国目标。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的措施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了国君“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则是“ ”。
(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梅岭的竹,既娇媚动人,又威武矫健。登临狮子峰,便可见其雄奇。到达峰巅后,极目远眺,竹林铺就的层峦叠翠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奇崛险怪中,却不失一分灵动俊秀。
而山间的神龙潭是用翠竹构筑出的人间最美梦境。薄薄的雾气,为这里的竹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竹影幽幽、泉水潺潺,空气中竹子的清香似酒若蜜,怎能让你逃掉一个醉字?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看到水流湍急、竹枝摇动、花香浓郁;水流急,穿石溅玉,清脆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心生悠然之意;竹枝摇,____①____,曼妙的舞姿连绵不绝,让人滋生恬淡之情;花香浓,馥郁芬芳,馨香的味道连绵不绝,让人生发闲适之感。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留题吟赋。你看,那镌刻在峭壁上的“洪崖”二字铁钩银画,字体是如此____②____,千古不朽,为游人平添了几分寻幽怀古的遐思。而在这竹林间流淌的溪水,则一路弹奏着灵动的音符,穿小桥、过水榭,给山城湾里送来别样的风情。
梅岭是竹的家,孕育了竹海;竹是梅岭的魂,装点着梅岭。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为“竹影摇动、泉水流动,空气中竹子的清香似酒若蜜,让你难逃一个醉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 ① ,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 ②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 ③ ,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赛道无处不在,如体育赛道、科技赛道、人生赛道,等等。身处赛道,最美的
姿态是奔跑,要敢于争取超越,如苏轼所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负习总书记的寄语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新赛道”是《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来的 2022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泛指一切新的
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