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远,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不开。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进入21世纪前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农业有吸引力。
4.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5.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悲凉。
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彩,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三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8.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试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6分)
9.第⑥段和第 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4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14.韩信见解独到、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本谈谈他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B.“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D.《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16.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作者乘小舟在浩大江面自由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中美韩三国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了_________的柔性人造触觉神经,更智能的人造皮肤的出现 ________。人类皮肤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有成千上万个感受器用于感知压力、温度、位置等信息。( )。如果能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可以感知温度、压力,甚至具有神经活动,那么它们将“解锁”更多新技能,进而令操作人员______地进行操作。据介绍,这种人工神经触觉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柔性和高灵敏度,它可应用于假肢中与人体神经系统相兼容,柔性轻质的结构将使相关产品具有很好的舒适性,这无疑是__________ ,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具有潜在意义。同时,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冠绝一时 垂手可得 为所欲为 画龙点睛 B.惊世骇俗 垂手可得 随心所欲 画龙点睛
C.冠绝一时 指日可待 随心所欲 锦上添花 D.惊世骇俗 指日可待 为所欲为 锦上添花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神经信号由这些信息转化而成,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
B.这些信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
C.神经信号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转化,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
D.这些信息转化成了神经信号,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因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B.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从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C.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的作用。
D.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1分)
中药汤剂对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深受患者青睐。可是有人喜欢把药房配来的中药饮片在煎前用清水洗一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方剂中,有些药物________①_______,如龙骨、牡蛎等,煎前水洗会造成粉末部分流失;水洗还可________②_______,水溶性有效成分包括饮片自身成分及炮制用辅料成分,如炮制酒大黄、胆南星所用的酒、胆汁等。至于_______③_______,多为药粉,并不是灰尘,而煎药过程足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患者大可不必于煎药前冲洗饮片,以免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
其实,从中药房购买的中药材,都是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其加工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卫生条件已经达标,可直接用于临床。中药饮片在制作过程中就有清洗、除去杂质、晾晒、炮制等一系列程序,所以无需再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选取必要信息,给“中药饮片”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一些家长故意用言语惹怒孩子或送走孩子小心呵护的宠物,让孩子情绪崩溃而哇哇大哭的短视频层出不穷。这类“萌娃搞笑视频”通常伴有轻松的配乐、搞笑的表情,往往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很多流量。然而,也有部分网友并不买账,认为父母的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你对这则新闻有何评论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时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B.“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的团结”的特点。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比较两者。
2.D D.“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错误,原文是“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3.C C.“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是“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4.“新”体现的三个方面:①打造新农村;②发展新农业;③培育新农民。
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6.D D.“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错误。9岁于小城合欢给我的是香的软的,美好到令我雀跃;第⑦段“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可见并非美好的感觉;第⑧段“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第⑨段“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可见这里也并非美好。“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并没有说美好。可见“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表述绝对。
7.D D.“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错误。本文主要写“我”的心理轨迹,并没有突出史铁生的形象特点。只在第⑦段插入一些有关信息,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算不上穿插全文。
8.①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②运用通感(或比拟、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① 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②运用了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③叠词的运用,如:丝丝缕缕、重重叠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④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富有韵味。
“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表意酣畅,音韵和谐,彰显香气的浓郁;“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使用间隔反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香气本来是嗅觉,但是作者用大量自己的感受来写,嗅觉和触觉、视觉相通,这是通感,也叫移觉,形象生动,多角度多侧面展示香气的浓重袭人,加深读者的感受。这段文字运用通感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为“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做铺垫。“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示合欢的外形美和香气的沁人香甜。
9.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③这种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
第⑥段“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内容上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第 段,“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墙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两段文字,结构、手法上前后呼应,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形成回环复沓映衬之美。主题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突出了文章主题,“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满满的都是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①合欢树是我最早的人生记忆,是走出童年忧伤的美好回忆,合欢是母爱的象征,永远珍藏怀念。②在仓促茫然的青年时代,我漂泊外乡,合欢是亲情的温馨慰藉和故乡的思念。③如今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④文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①内容上: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②结构、手法上:前后呼应,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形成回环之美。③情感、主题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突出了文章主题。
10.B 句意: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益为”指增加设置,作句子的谓语,“疑兵”作“益为”的宾语,“信乃益为疑兵”是指“韩信就增设疑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从夏阳”和“以木罂缻”是介宾短语作“渡”的状语,“从夏阳”和“以木罂缻”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
11.D D.“在此处指‘谒见’”理解有误。原文语句是“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谒”在此处是“请求”之意,魏王豹请求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
12.D D.“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说法有误。从原文“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中可知,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
13.(1)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2)(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厉害?”
(1)“素”,一向、向来;“慢”,轻慢、对人无礼貌无礼;“拜”,授与官职、任命;“所以”,……的原因。(2)“料”,估计;“孰与”,与……比,谁。
14.①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②赢得民心: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③发动军队向东挺进。
①由原文“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可知,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
②由原文“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可知,赢得民心: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
③由原文“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可知,发动军队向东挺进。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且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下来做他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楚军去投奔他,还是没什么名气。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在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最杰出的人。大王假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于是汉王打算召见韩信任用他。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完成仪式,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向西进军。
六月,魏王豹以探望亲人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15.B B. “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错误,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16.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17.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18.C 第一空,“冠绝一时”,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惊世骇俗”:指言论举动异于寻常,让世人震惊。结合语境可知,语境要突出的是“柔性人造触觉神经”在同类研究中的地位之高,应使用“冠绝一时”。
第二空,“垂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句中要表达的是“不久就可以实现”的意思,故选用“指日可待”更恰当。
第三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为所欲为”含贬义,不合语境,语境是说机器人将“解锁”更多新技能,令程序员可以随意操控,故选用“随心所欲”。
第四空,“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此处说的是柔性轻质的结构令相关产品更舒适,用“锦上添花”恰当。
19.B 本题,由于括号前是“信息”一词,让“这些信息”作后面句子的主语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又由于信息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的,故用被动句更合适,据此可排除D项。B项在语意和语法上都更合适。
20.D 画线句有两个语病:一是“由于……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二是“实现”与“感知”搭配不当。只有D项全部进行了修改,且修改正确。
21.①以粉末物态存在②导致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③中药饮片中的粉尘
22.示例: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特殊加工炮制的可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材。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