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08: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百多年前,一位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卡尔马克思!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卡尔 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地援助马克思,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一心从事科学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列宁:“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1867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了解悼词的特点。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
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话或文章。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lěi)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1.记叙类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
2.议论类悼词:重在评价死者对社会的贡献,议论类悼词能够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社会意义较强的一种哀悼文体。
3.抒情类悼词:经常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出现,文学色彩浓厚,能在情感上打动人。
文体知识
结构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悼念:对死者的影响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开头
中间
结尾
相关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文本梳理与探究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悲痛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2—7自然段):颂扬
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自然段): 悼念
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表示深切的悼念。
1、学会抓关键段提取全文信息
关键段是第2段:是总评(承上启下)。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全文关键信息:对于……对于)
2、学会抓关键句提取段落信息
抓住过渡句理清相关内容
第3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4段: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该是很够了……但是……而且……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学会抓住关键动词提取段落重心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哲学领域)。
②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律(经济学领城)。
③马克思发现了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独到的东西(包括科学在内的其他领域),
抓住关键动词
① 第6段写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
第7段写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② 马克思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
抓住关键动词提取“评价”
马克思被资产阶级政府驱逐,被无产阶级革命者尊敬、爱戴。
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总结:
三、再读文本,感知探究
第一部分: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2)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下一页
1、“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第一部分
2、“还不到两分钟……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有交代作用,还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为事业奋斗一生,临终还在辛勤工作的伟大形象。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
“在安乐椅上睡着了”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写马克思从容安详的逝世,语气平静含蓄,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亦本段感情)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作讳饰,又叫避讳。如我们生活中把少妇怀孕说成"有喜",有些老同志把自己的死说成"去见马克思"。
“讳饰”
美饰: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百合花》)句中的"彩号"即"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掩饰: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
第二部分
   在本论部分作者写了马克思什么伟大贡献?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简单事实”。“物质决定意识”。── 可结合分析这段的句子结构来理解。
▲明确: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简单事实”又是指什么?冒号后面的内容说明了哪些道理?
  第7段的第一句话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其次是什么?“首先”又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呢?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 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科学理论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的。
  结合上面说的马克思两方面的贡献,到底“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分别指什么而言?
▲前者是革命实践的损失而言,后者是革命理论的损失而言。
  但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结构的不严密呢?
  
  
▲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由近到远的认识规律。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说明马克思对待驱逐、诽谤、诅咒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出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第三部分
马克思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许多和一个,对比鲜明,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是对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敌人”和“私敌”有什么区别?
第三部分
1.运用承递性词语和过渡性语段以加强逻辑联系
艺术特色
2.运用类比、对比手法予以强调突出
类比 :达尔文
对比:论敌 政敌
3.语言准确形象,精练生动
4.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拓展延申
结合课前查阅资料,谈谈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
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
21世纪的我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作为思想家:思考一切,科学求实。
作为科学家:广泛探索,深入研究,勇于创新。
作为革命家:注重实践,无私奉献。
作为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勤奋钻研。
作为无产者;贫贱不移,坚持信仰,绝不屈膝让步。
作为男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平凡情怀,真切自然。
“一代神农乘鹤去,万家灯火照君归。”“一台手术一台血,千座肝胆千座山。”共和国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肝胆外科之父也走了。“二老”的相继辞世虽然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悲痛,但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了用之不竭的财富。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写一段给袁先生的悼词,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敬仰之情!
挽袁老
为圆禾下乘凉梦,两脚泥泞,心系苍生饥馑;
只念海边扑鼻香,一身肝胆,情关社稷粮仓。
短褐芒鞋,勋比神农,田畴筑梦饱黎庶;
缁肤瘦骨,功盖华夏,仓廪作香祭袁公。
倾一生精力田园筑梦,冒雨冲风,功堪盖世;
看无数廪仓稻谷救灾,民安国泰,德可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