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09: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淄博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23题,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本人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座号用正楷字体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涂黑,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作图时,可用2B铅笔,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清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李煜的词(后期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争论中更见荣耀。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材料二:
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是否都具有永恒且普适的魅力?不必说,这是几个世纪以来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只有能够跨越时空,使所有人都有所收获的诗歌和小说才能称其为伟大。这些作品描写的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磨灭的特质——欢喜、痛苦、忧伤、死亡。这种说法也许有些道理,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疑问。
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观众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和我们一样么?无疑,肯定存在一些重大的交集。但是,需要记住,那个时代的莎剧观众所信仰的价值和我们有极大的不同。所有人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都受到读者本人的文化价值及预设的影响,再无心也是这样。
有些批评家认为,文学经典不见得是价值恒定不变的作品,而是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催生新的意义。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经典就会万古长青。它们和商业机构差不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关门大吉了,然后过一阵重新开张。
讨论人类生存中永恒的特质,譬如死亡、痛苦或是两性关系,并不见得一定能为作品赢得重要的地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作品讨论的虽是这些主题,但方式却浅薄至极。所有人都会经历悲痛和哀悼,但是由于具体文化形态的差异,文学作品表现这些感情的方式有可能完全无法使我们产生真正的兴趣。
事实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讨论的都是普适性、而非地域性问题”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几乎没有哪种人类情感是受到地域限制的。但是,我们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相同点。他人和我们之间的不同一样引人入胜。捍卫普适性的人有时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只对反映自己兴趣的文学作品有感觉,那么阅读行为就成了自恋的方式。
文学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超越当时的历史,这要看具体的情况。假如它诞生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它就很有可能携带着一股生气,使身处完全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受到感染。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期就是显著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既可能是由于时代的特点,也可能是由于它们隶属于那一时代的方式。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和叶芝的时空在他们的作品中响彻,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声音仍然回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没有真正永恒的文学。他们都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将某些作品称为永恒不过是在告诉大家,它们的寿命要比身份证或是购物清单长得多。不过,即便如此,它们也不会长生不死。只有到了最后审判日,我们才能得知到底是维吉尔,还是歌德,撑到了时间的尽头,还有,究竟J.K罗琳有没有险胜塞万提斯。
(摘编自特里·伊格尔顿《文学阅读指南》)
1.下面不属于两位作者都认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文学经典都需要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以引起人的共鸣。
B.作品的题材虽然重要,但作品的表现方式如若不登大雅之堂,就依然难以位列重要之席。
C.文学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
D.随着时代变迁,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段的接受会有某些交集,也会有重大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永恒性问题,不过两者论述的前提并不相同。
B.材料一侧重从文学作品的内部要素谈经典的建构条件,材料二则更关注外部因素。
C.材料一举《红楼梦》为例是为了证明意识形态的变动能赋予经典各不相同的意义。
D.材料二举莎士比亚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学作品能否超越历史与其诞生时代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有共同的人性,也不足以让所有的人都从《傲慢和偏见》中得到乐趣,这说明经典的建构也会受到读者个体文化水平的影响。
B.“四书五经”对封建士人来说是经典,但在五四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糟粕,这说明历史环境的变化确实会使曾经的经典受到冷落。
C.“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的正是《红楼梦》广阔的阐释空间。
D.J.K罗琳的《哈利波特》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可成为跨越时代的优秀作品,但谁能更长久地成为经典,取决于具体历史条件。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你认为《阿Q正传》会成为永恒的文学经典吗?请结合材料的观点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
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
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
“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
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
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
“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
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
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
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惯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实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
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
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
“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
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
C.跟奶奶对林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仁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仁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
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
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
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
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
8.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醋①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②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醋使告于陈曰:“卫国福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醋,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
【注】①石碏:卫国大夫。②羽父:鲁国公子翠的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B.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C.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D.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整治,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与屈原《离骚》中“又重之以修能”的“修”意思不同。
B.公,指鲁隐公。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故常用“公”代鲁君。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孔子等。文中是对石的尊称。
D.逆,与“顺”相对,文中指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国人因此创作了《硕人》这首诗赞颂她的美德。
B.石劝卫庄公应以道义去教育州吁,而不要过分宠爱他,并禁止儿子与他交往,都没效果,就告老回家
C.州吁即位后期望与宋、陈、蔡一道攻打郑国,以此报先君之仇,同时求得诸侯的尊崇,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D.石设计让州吁去朝见陈桓公,借此机会让陈国除掉州吁。陈国抓住州吁和石厚后让卫国派人处置他们。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4分)
(2)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分)
14.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从这段史传中得到哪些启示?请从不同的身份角度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躔:星宿的序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
B.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免,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16.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抱歉。
(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种树郭囊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与8年前的第3版相比,近千条新词语被增补,许多字词有了新义项。“新常态”“弯道超车”“刷屏”……新词、新义像一面镜子,映照出________的时代变迁。词语也同样存在________的现象,一些词语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被淘汰。本次修订就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以及个别见词明义、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
这样的词汇更新,自汉语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只是速度时快时慢。就像一条河流,不断有新溪流汇入,也一直有水分蒸发。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只在一时的热潮中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更是新词能否进入辞书的标准。权威辞书的与时俱进,背后是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太空之旅。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自主研制的多项产品为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①________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空间站成功“握手”,本次任务中,三院33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简称高加组合)及多只加速度计再立新功,出色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度的测量任务,帮助飞船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
②________
升空时连接要坚强有力,分开时要干净利落。这是对航天三院111厂承制生产的连接分离机构发挥作用的最简明概括。连接分离机构作为神舟飞船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作用就在于飞行器发射和在轨运行时,实现航天器主体及各舱段的牢固连接,并在返回时快速分离,保障任务的顺利进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硬核护航的连接分离机构始终如一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③________
由航天科工三院35所生产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控制装置作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关键设备,承担着在最后数米为飞船返回舱“刹车”的任务。置于返回舱底部的高度控制装置将准确探测返回舱距地面的高度,在落地前的最后几米将启动反推发动机,确保返回舱落地时的冲击力控制在安全限度内,实现飞船返回舱的“软着陆”,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1.下列句子中的“刹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刹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看到一个孩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司机眼疾手快,及时刹车,才避免了一次事故。
B.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
C.宇宙中充满了电磁波、重力,可以扭曲空间,时间若踩了刹车,所有的物体就会接受空间的指令开始运动。D.创业路上需要激情、执着和谦虚,激情和执着是油门,谦虚是刹车,一个都不能缺少。
22.请结合材料,为第二、第三、第四段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
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
看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淄博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
【答案】A C A
4.(1)材料一主要采取立论的方式,论证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等内部要素是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
(2)材料二主要采取论的方式,批驳了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恒性和普适性这一观点,认为文学经典都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5.示例1:会。①《阿Q正传》本身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容易引起人的共鸣)。②《阿Q正传》描写的生活具有广度和深度,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
示例2:会。①《阿Q正传》表现的是中国某一个时代的人的特质,这些与读者的不同一样可以引人入胜,因为人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相同点。
②《阿Q正传》诞生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携带着一股改造旧思想,建立新社会的生气,会使身处完全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受到感染。
示例3:不会。①《阿Q正传》讨论的只是中国某一个时代的人的特质,由于具体文化形态的差异,不一定会引发另外的时代和地域的人的共鸣。②没有真正永恒的文学,他们都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阿Q正传》也不例外。
6.B(A项,“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有误,过度拔高;C项,爷爷对林仨儿有一丝亲情,不是同情;D项,奶奶成长为战士,无中生有)
7.C(强调像影子,是为了凸显干革命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8.①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这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可是后来她因爷爷放走林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个人的情感产生冲突。③爷爷放走林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难以简单判断对错。
9.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
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
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
10.C 11.D 12.A
13.(1)每当我看到前人触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那样相和,没有不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的,在心中不能明白地说明。
(2)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14.①作为父母,应以道义教育孩子,而不能过分宠爱孩子;②作为子女,应多听父母建议,慎重交友;③作为国君应致力于美德,以德和民;④作为臣子,应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下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教导他做人的正当道理,不要使他走入邪路。要是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定下来算了;如果还没有定下来,就会成为祸乱的根源。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努力除去祸患,如今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禁止他,不听。卫桓公即位,石醋就告老辞官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接纳了他。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以君王为主,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秋季,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醋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季,十二月,卫宣公即位。
15.B
16.①苏词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侧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②本词借“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侧重表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17.(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8.①波澜壮阔/大气磅礴/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②新陈代谢/吐故纳新 ③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19.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能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是新词能否进入辞书的标准,更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
20.(1)构成:本体为汉语,喻体为河流;本体为词汇更新,喻体为一条河流有新溪流汇入;本体为词汇淘汰,喻体为水分蒸发。
(2)效果:通过比喻把抽象的词汇更替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1.C
22.①高加组合帮助精准对接 ②连接分离机构提供可靠保障 ③着陆反推发动机助力平稳落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