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 年广东中考
历史预测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截至 2022 年 12 月 12 日,距今已有 6000 多年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在考古发
掘中共清理出 16 座粮仓基址,其均由墙基、地面墙体和防潮垫层构成,可储粮
食数量大。据此可推测出
A.粮仓中所存粮食均是粟 B.原始社会时期科技发达
C.原始居民生活丰衣足食 D.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2.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
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他还把“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作为处世哲学。
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法家学派
3.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
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
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秦始皇
A.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将小篆作为通行文字颁行全国 D.推行了“焚书坑儒”
4.造成从图 1到图 2变化的原因是
图 1 图 2
A.汉景帝因七王之乱削藩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西汉匈奴减少入侵
5.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此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之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
各种杂谷。这反映了人口南迁
A.导致北方农业衰落 B.促进了农作物品种迁移
C.促进南方商业发展 D.推动了水利设施的兴建
6.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征发民工动辄数百万。
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逃避徭役。这主要体现了隋炀帝时期
A.科技的先进 B.经济的富足 C.国力的强盛 D.徭役的繁重
7.小历同学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时发现:在唐朝,朝廷中有很多重要
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唐朝时期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实现了对边疆的管辖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8.元朝时,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征高丽前设征东行省。行省管辖
区域多与行军路线有关,如秦蜀、湖广、江西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
条路线。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
A.促使地方经济迅速发展 B.促进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影响了后世的行政区划 D.有助于推动元朝的统一
9.《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由此可知,李时珍在编
写《本草纲目》时注重
A.求真探索 B.传承创新 C.多疑善思 D.总结归纳
10.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在清朝时,由于康熙皇帝名字为
玄烨,用了千百年的“天地玄黄”,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南京玄武湖不得
不改为元武湖,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
C.确保统治的顺利进行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11.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起了质的变化:清政府长期推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破
产;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这种变化开始于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1872 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因为搞航运需要的资金数额庞大,官府无
力承办,于是李鸿章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的
方式筹集资金。材料反映李鸿章
A.使清政府走上富强的道路 B.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
C.开创了新型经济运行模式 D.客观上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13.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年
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帝制的丑剧,也只上演了短短的 12天。这些史实能够佐证
A.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中国近代化正式开启
C.封建制度已经终结 D.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14.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1926年,北伐军从
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接连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扬威天下。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
A.北洋军阀的统治不得民心 B.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C.北伐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控制
15.这次会议后张闻天作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以下可用于描述“这次会议”的关
键词是
A.开天辟地 B.武装反抗 C.生死攸关 D.星火燎原
16.下面是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十人桥”复原图,描绘的是解放军在追歼黄
百韬兵团的堰头镇战斗中,我军某部被一条河流挡住了道路,十位勇士不顾敌
人火力封锁,冒严寒跳进河水,以身体当桥桩,架起一座“人桥”的壮举。该
壮举体现出解放军战士
A.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B.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C.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D.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
17.截至 1951年 8 月 20日,全国各地已认捐飞机 2.323架,大炮 128 门,高射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炮 50 门,坦克 5辆,各地人民实交捐款已达 2897亿余元,材料表明当时
A.抗美援朝已经基本胜利 B.志愿军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C.人民保家卫国热情高涨 D.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8.20 世纪 50 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用难,工农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
衡,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三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B.召开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一五”计划,摆脱工业落后面貌
D.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19.1954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
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
主德国、南斯拉夫等进行了广泛交流。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
A.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非常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
C.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D.维持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通过下面年代尺可以了解我国
开放经济特区 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A.外交事业的重大成就 B.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
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D.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21.公元前 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该时间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 6世纪初 B.公元前 6世纪末
C.公元前 5世纪初 D.公元前 5世纪末
2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成为人们在
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 1800 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
的日常必需品。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加速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D.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习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中世纪的西欧有这样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能说
明该观点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4.《共产党宣言》一书从出版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成 200 多种文字,出
版了 300 多种版本,起码出版过 1000 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
会政治文献”。由此可知
A.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逐步实现 B.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深远
25.据统计,1861年改革后的 30年间,俄国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大量农民沦为
贫农。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他们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
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由此可知,这次改革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B.推动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剧了俄国的贫富分化 D.帮助广大农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26. 19世纪后半叶,各种发明专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仅 1865 年至 1900
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 64 万多种……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
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说明美国
A.对经济干预加大 B.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创新能力领先世界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英国、法国遭到削
弱,美国和日本利用战争迅速崛起。这表明一战
A.引发了欧洲殖民扩张 B.促进了第三世界崛起
C.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8.雅尔塔会议规定,中国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
会议期间苏联还获得战前波兰东部领土,波兰则从德国这里得到补偿。这说明雅
尔塔会议
A.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 B.使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C.具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注重维护苏联的利益
29.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材料应纳入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B.欧洲国家的联合自强
C.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0.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强调了“最惠国待遇”和“国
民待遇”条款。它要求成员方通过谈判,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如
数量限制、进口许可等)。上述规定顺应了
A.美国独霸世界的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C.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 D.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小题 14 分,第 32 小题 12分,第 33 小
题 14分,共 40分。
31.宋朝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座高峰,这主要表现在商业贸易、科技发展和文化
进步等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① ②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 在许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
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 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
峙……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 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
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 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 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化概论》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游牧民族在食肉的过程中,由于很难将熟肉精确地分给每一位用餐者,因而
形成合食的饮食方式。农耕民族由于以素食为主,在饮食品种比较单一的社会条
件下,分食制成为最佳选择。在宋朝统治区内,饮食业已成为牟利行业,《清明
上河图》中有不少饮食店铺,市民围坐方桌,推杯把盏,群聚合食。南宋临安域
繁华的饮食市场,有店铺专卖“灌浆馒头”“羊肉馒头”“三鲜面”等。宋代文
人士大夫在饮食生活中,更注重开放自由的氛围,追求愉悦高雅的情调。
——摘编自王善军《辽宋西夏金时期族际饮食文化交流略论》等
(1)材料一中对宋朝文化的认识不尽相同,请分别提取①②中的观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各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
其背景。(6分)
(3)有学者提出:“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民主革命,不断开展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840 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年 《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 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
1895 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12 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9 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 年 北伐胜利进军
1927 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7 年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45 年 日本投降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2分)
(2)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14——19世纪,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4 世纪中叶到 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只限于社会
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
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
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
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近代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名言及主要影响
代表
人物
但丁(1265-1321) 伏尔泰(1694-1778) 马克思(1818—1883)
名言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 “人们本质上是平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活着,应该追求知识 的”,要求人人享有 起来”
和美德"“走自己的 “自然权利”
路,让别人去说吧”
主要 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 推动人们思想大解放, 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
影响 感和理想,促进了人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 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
们思想大解放 展作了重要的理论 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
准备 发展
材料三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社会
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总之他们是相
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思想文化运动在西方发展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三位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主张。结合资本主义产生
和发展的史实,简述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D【新课标链接】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解题思路】
A “粮仓中所存粮食均是粟”无法由材料推断得出 ╳
B 材料“粮仓基址……由墙基、地面墙体和防潮垫层构成”体现了原始 ╳
居民的智慧,与“科技发达”关系不大
C 根据材料分析,粮仓基址“可储粮食数量大”无法体现原始居民生活 ╳
丰衣足食
D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距今已有 6000 √
多年”可知,黄山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2.C【新课标链接】知道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解题思路】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 C。
3.B【新课标链接】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注意关键语句“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
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分析材料可知,这从宏观角度强调了秦始皇制定的某一
措施具有深远的影响
分析选项:
A “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了匈奴的南下骚扰,巩固了北部边防。
与材料中“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排除
B 秦朝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材料主旨相符
C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
作为通行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
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
D “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与材料主旨不
符
得出结论 B项正确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C 【新课标链接】 了解西汉“削藩”。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图。
图 1→西汉初期各封国面积较大→当时封国势力较大
图 2→西汉后期各封国面积减少→当时封国势力较小
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A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
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
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
国之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但是封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A 项排除
B “郡国并行制”实行于汉初,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
其也是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
C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封国势力。他下诏规定诸侯王除
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
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
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符合题意
D “西汉匈奴减少入侵”与地图中呈现的变化关系不大
第三步:得出结论。故选 C.
5.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
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
A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农业衰落” ╳
B 据“此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可知,北人 √
南迁,使北方农作物品种在南方得到种植,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迁移
C 材料讲述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与商业关系不大 ╳
D “水利设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6.D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隋炀帝时期徭役的繁重,落地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解题思路】由题干中关键信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
和驰道,征发民工动辄数百万”“百姓……逃避徭役”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隋炀帝时期徭役繁重。故选 D。
7.B【新课标链接】从民族交往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题思路】据“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
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 B项。
8.D【新课标链接】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解题思路】 据“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
下灭宋的三条路线”可知,题干反映了行省的设置有助于推动元朝的统一。A、
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 D项。
9.B【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
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据“书考八百家”可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注重传承;
据“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
为本’的理论”可知,李时珍注重创新。A、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 B
项。
10.A【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
来的社会弊端。
【解题思路】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这些称呼和规范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使用
的,并不是为了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排除 B;C项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D项说
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 A项。
11.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
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起了质的变化”“闭关自
守的政策开始破产”“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
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B.
12.B【新课标链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积
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故选 B。李鸿章没有使清政府走上富强的道路,A
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A【新课标链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
A 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溥仪复辟帝制的丑剧,也只上演了短短 √
的 12天”可知,人民的思想不断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C 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政治上 ╳
翻了身
14.B【新课标链接】 了解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事件 结果 结论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失败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
北伐战争 成功 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A项说法正确,但是通过对比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928年底,奉系军阀张作霖
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
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帝国主义,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C 【新课标链接】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 C。
16.A【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甘于
奉献的牺牲精神,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十位勇士不顾敌人火力封锁,冒严寒跳进河
水,以身体当桥桩”可知,这体现了解放军战士面对困难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牺牲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故选 A.
17.C【新课标链接】 知道抗美援朝,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解题思路】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明当时全国人民保
家卫国热情高涨。据“1951 年”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排除 A 项;B、D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 C正确。
18.D【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落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50年代末开始的“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
严重等因素,1959 年至 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调整经济,
恢复生产,党和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 D.
19.C【新课标链接】了解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分析】1954 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
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
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注意】时间是做题关键。
【点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
外交孤立政策,中国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外交活动。故选 C。
20.C【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年代尺考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落地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1988 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
年对外开放地域深入内地,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对外
开放。因此,年代尺所示的事件都与对外开放有关。故选 C。
21.B【新课标链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
【解题思路】 第一步:由年代换为世纪,取年代的百位数的数值加 1.公元前 509
年为公元前 6世纪。第二步:一个世纪的初期和末期在计算时,要注意公元前后
的问题。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因此,公元前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09年为公元前 6世纪末,故 B正确。
22.D 【新课标链接】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认
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解题思路】据“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成为人们在饥
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据“取材于
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
人的生活习惯。故选 D项。
23.B 【新课标链接】 通过封君封臣制,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谚语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B与
此谚语内容相符。A 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C 反映的是中
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D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排除 A、C、D.故选 B.
24.D【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被翻译成 200多种文字,出版了 300多种版本”“使
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共产党宣言》广为流传,即说明
马克思主义影响深远。故选 D。
25.B 【新课标链接】 了解俄国 1861年改革。
【解题思路】
A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 ╳
的进程
B 根据“1861 年改革”“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 √
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加剧了俄国的贫富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 年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 ╳
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
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
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广大农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说法明显错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
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解题思路】 据“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 64万多种”“用国家的
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可知,美国重视科技的发明创造。A项罗斯福新政开
创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模式;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速度”;D 项材料没
有把美国与别国比较。故选 B项。
27.D 【新课标链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
大灾难。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实力,美国、日本
则利用战争崛起。这表明一战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即改变了
世界政治格局。故选 D。
28.C 【新课标链接】 知道雅尔塔会议。
【解题思路】据“中国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会
议期间苏联还获得战前波兰东部领土”可知,弱国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大国的手里,
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具有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选 C项。
29.D 【新课标链接】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内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
度”可知,D符合题意。
30.B【新课标链接】通过经济全球化等,了解现代世界的基本特点。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可知,
材料中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 B。
31.(1)观点:①认为宋朝文化充满忧患意识;②认为宋朝文化繁荣,充满自信和
创造力。(2分)说明:李清照的词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
怀;苏轼的词豪迈飘逸,充满自信。(4分)
(2)特点:饮食文化多样化;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城市餐饮业繁荣。(2分,任答
一点即可)背景: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繁荣。(4
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 1: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客观存在的。学者对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的认识不同并不代表历史可以随意解释。上述材料是因为学者从不同角度出
发评价宋朝文化,他们的观察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说明要全面看待
历史问题,解释历史时要做到“论从史出”。(2分)
认识 2:上述材料对宋朝文化认识不同,说明历史解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史料
依据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等都可能影响历史认识。因此可以说“历史是一个任人
打扮的小姑娘”。(2分)
32.(1)洋务运动。(2分)
(2)【示例一】
观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分)
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论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
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结论: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8分)
【示例二】
观点:国共合作推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进程。(2分)
事件: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
步伐,北伐战争迅猛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
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
结论:国共团结合作推动我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日本帝
国主义,推动反封建反侵略进程。(8分)
33.(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助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答出两点即可,共 4分)
(2)但丁的主张:发扬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伏尔泰的主张:
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马克思的主张: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
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3 分)原因: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随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
想得到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
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就得到发展;
工业革命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分)
(3)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巴黎公社成立;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出两点即可,共 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广东中考
历史预测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截至2022年12月12日,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共清理出16座粮仓基址,其均由墙基、地面墙体和防潮垫层构成,可储粮食数量大。据此可推测出
A.粮仓中所存粮食均是粟 B.原始社会时期科技发达
C.原始居民生活丰衣足食 D.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2.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他还把“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作为处世哲学。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法家学派
3.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秦始皇
A.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将小篆作为通行文字颁行全国 D.推行了“焚书坑儒”
4.造成从图1到图2变化的原因是
图1 图2
A.汉景帝因七王之乱削藩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西汉匈奴减少入侵
5.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此之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反映了人口南迁
A.导致北方农业衰落 B.促进了农作物品种迁移
C.促进南方商业发展 D.推动了水利设施的兴建
6.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征发民工动辄数百万。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逃避徭役。这主要体现了隋炀帝时期
A.科技的先进 B.经济的富足 C.国力的强盛 D.徭役的繁重
7.小历同学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时发现:在唐朝,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唐朝时期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实现了对边疆的管辖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8.元朝时,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征高丽前设征东行省。行省管辖区域多与行军路线有关,如秦蜀、湖广、江西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条路线。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
A.促使地方经济迅速发展 B.促进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影响了后世的行政区划 D.有助于推动元朝的统一
9.《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由此可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注重
A.求真探索 B.传承创新 C.多疑善思 D.总结归纳
10.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在清朝时,由于康熙皇帝名字为玄烨,用了千百年的“天地玄黄”,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南京玄武湖不得不改为元武湖,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
C.确保统治的顺利进行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11.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起了质的变化:清政府长期推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破产;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这种变化开始于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因为搞航运需要的资金数额庞大,官府无力承办,于是李鸿章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材料反映李鸿章
A.使清政府走上富强的道路 B.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
C.开创了新型经济运行模式 D.客观上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13.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帝制的丑剧,也只上演了短短的12天。这些史实能够佐证
A.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中国近代化正式开启
C.封建制度已经终结 D.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14.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1926年,北伐军从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接连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扬威天下。通过对比可以得出
A.北洋军阀的统治不得民心 B.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C.北伐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控制
15.这次会议后张闻天作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以下可用于描述“这次会议”的关键词是
A.开天辟地 B.武装反抗 C.生死攸关 D.星火燎原
16.下面是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十人桥”复原图,描绘的是解放军在追歼黄百韬兵团的堰头镇战斗中,我军某部被一条河流挡住了道路,十位勇士不顾敌人火力封锁,冒严寒跳进河水,以身体当桥桩,架起一座“人桥”的壮举。该壮举体现出解放军战士
A.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B.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C.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D.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
17.截至1951年8月20日,全国各地已认捐飞机2.323架,大炮128门,高射炮50 门,坦克5辆,各地人民实交捐款已达2897亿余元,材料表明当时
A.抗美援朝已经基本胜利 B.志愿军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C.人民保家卫国热情高涨 D.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8.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用难,工农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衡,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三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B.召开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一五”计划,摆脱工业落后面貌
D.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19.1954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进行了广泛交流。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
A.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非常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
C.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D.维持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通过下面年代尺可以了解我国
开放经济特区 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A.外交事业的重大成就 B.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
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D.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21.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该时间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6世纪初 B.公元前6世纪末
C.公元前5世纪初 D.公元前5世纪末
2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加速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D.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习惯
23.中世纪的西欧有这样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能说明该观点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4.《共产党宣言》一书从出版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版本,起码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由此可知
A.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逐步实现 B.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深远
25.据统计,1861年改革后的30年间,俄国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大量农民沦为贫农。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他们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由此可知,这次改革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B.推动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剧了俄国的贫富分化 D.帮助广大农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26. 19世纪后半叶,各种发明专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说明美国
A.对经济干预加大 B.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创新能力领先世界
2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英国、法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利用战争迅速崛起。这表明一战
A.引发了欧洲殖民扩张 B.促进了第三世界崛起
C.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8.雅尔塔会议规定,中国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会议期间苏联还获得战前波兰东部领土,波兰则从德国这里得到补偿。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A.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 B.使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C.具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注重维护苏联的利益
29.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材料应纳入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B.欧洲国家的联合自强
C.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0.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强调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它要求成员方通过谈判,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进口许可等)。上述规定顺应了
A.美国独霸世界的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C.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 D.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宋朝是中国古代发展的一座高峰,这主要表现在商业贸易、科技发展和文化进步等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① ②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在许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游牧民族在食肉的过程中,由于很难将熟肉精确地分给每一位用餐者,因而形成合食的饮食方式。农耕民族由于以素食为主,在饮食品种比较单一的社会条件下,分食制成为最佳选择。在宋朝统治区内,饮食业已成为牟利行业,《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饮食店铺,市民围坐方桌,推杯把盏,群聚合食。南宋临安域繁华的饮食市场,有店铺专卖“灌浆馒头”“羊肉馒头”“三鲜面”等。宋代文人士大夫在饮食生活中,更注重开放自由的氛围,追求愉悦高雅的情调。
——摘编自王善军《辽宋西夏金时期族际饮食文化交流略论》等
(1)材料一中对宋朝文化的认识不尽相同,请分别提取①②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6分)
(3)有学者提出:“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2分)
3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民主革命,不断开展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6年 北伐胜利进军
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7年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45年 日本投降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2分)
(2)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14——19世纪,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近代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名言及主要影响
代表 人物 但丁(1265-1321) 伏尔泰(1694-1778) 马克思(1818—1883)
名言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主要影响 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和理想,促进了人们思想大解放 推动人们思想大解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作了重要的理论 准备 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 发展
材料三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总之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思想文化运动在西方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三位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主张。结合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史实,简述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D【新课标链接】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解题思路】
A “粮仓中所存粮食均是粟”无法由材料推断得出 ╳
B 材料“粮仓基址……由墙基、地面墙体和防潮垫层构成”体现了原始居民的智慧,与“科技发达”关系不大 ╳
C 根据材料分析,粮仓基址“可储粮食数量大”无法体现原始居民生活丰衣足食 ╳
D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距今已有6000多年”可知,黄山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
2.C【新课标链接】知道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解题思路】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C。
3.B【新课标链接】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注意关键语句“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分析材料可知,这从宏观角度强调了秦始皇制定的某一措施具有深远的影响
分析选项:
A “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了匈奴的南下骚扰,巩固了北部边防。与材料中“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排除
B秦朝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相符
C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行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
D “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
得出结论B项正确
4.C 【新课标链接】 了解西汉“削藩”。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图。
图1→西汉初期各封国面积较大→当时封国势力较大
图2→西汉后期各封国面积减少→当时封国势力较小
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A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但是封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A项排除
B “郡国并行制”实行于汉初,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也是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
C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封国势力。他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符合题意
D “西汉匈奴减少入侵”与地图中呈现的变化关系不大
第三步:得出结论。故选C.
5.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
A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农业衰落” ╳
B 据“此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可知,北人南迁,使北方农作物品种在南方得到种植,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迁移 √
C 材料讲述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与商业关系不大 ╳
D “水利设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6.D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隋炀帝时期徭役的繁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由题干中关键信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征发民工动辄数百万”“百姓……逃避徭役”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隋炀帝时期徭役繁重。故选D。
7.B【新课标链接】从民族交往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题思路】据“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
8.D【新课标链接】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解题思路】 据“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条路线”可知,题干反映了行省的设置有助于推动元朝的统一。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D项。
9.B【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据“书考八百家”可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注重传承;据“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可知,李时珍注重创新。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项。
10.A【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解题思路】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这些称呼和规范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使用的,并不是为了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排除B;C项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A项。
11.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近代中国社会逐渐起了质的变化”“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破产”“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B.
12.B【新课标链接】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故选B。李鸿章没有使清政府走上富强的道路,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A【新课标链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
A 据“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溥仪复辟帝制的丑剧,也只上演了短短的12天”可知,人民的思想不断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B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C 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
14.B【新课标链接】 了解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事件 结果 结论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失败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北伐战争 成功
A项说法正确,但是通过对比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928年底,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帝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新课标链接】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C。
16.A【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十位勇士不顾敌人火力封锁,冒严寒跳进河水,以身体当桥桩”可知,这体现了解放军战士面对困难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故选A.
17.C【新课标链接】 知道抗美援朝,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解题思路】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明当时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热情高涨。据“1951年”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排除A项;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C正确。
18.D【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调整经济,恢复生产,党和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D.
19.C【新课标链接】了解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分析】1954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注意】时间是做题关键。
【点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外交活动。故选C。
20.C【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年代尺考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对外开放地域深入内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因此,年代尺所示的事件都与对外开放有关。故选C。
21.B【新课标链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
【解题思路】 第一步:由年代换为世纪,取年代的百位数的数值加1.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第二步:一个世纪的初期和末期在计算时,要注意公元前后的问题。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因此,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末,故B正确。
22.D 【新课标链接】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解题思路】据“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据“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故选D项。
23.B 【新课标链接】 通过封君封臣制,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谚语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B与此谚语内容相符。A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C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D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排除A、C、D.故选B.
24.D【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版本”“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共产党宣言》广为流传,即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深远。故选D。
25.B 【新课标链接】 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
【解题思路】
A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
B 根据“1861年改革”“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C “加剧了俄国的贫富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广大农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说法明显错误 ╳
26.B 【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解题思路】 据“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可知,美国重视科技的发明创造。A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模式;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速度”;D项材料没有把美国与别国比较。故选B项。
27.D 【新课标链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实力,美国、日本则利用战争崛起。这表明一战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即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故选D。
28.C 【新课标链接】 知道雅尔塔会议。
【解题思路】据“中国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会议期间苏联还获得战前波兰东部领土”可知,弱国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大国的手里,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具有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选C项。
29.D 【新课标链接】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内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可知,D符合题意。
30.B【新课标链接】通过经济全球化等,了解现代世界的基本特点。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可知,材料中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贸易秩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
31.(1)观点:①认为宋朝文化充满忧患意识;②认为宋朝文化繁荣,充满自信和创造力。(2分)说明:李清照的词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苏轼的词豪迈飘逸,充满自信。(4分)
(2)特点:饮食文化多样化;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城市餐饮业繁荣。(2分,任答一点即可)背景: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繁荣。(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1: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是客观存在的。学者对历史的认识不同并不代表历史可以随意解释。上述材料是因为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评价宋朝文化,他们的观察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说明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解释历史时要做到“论从史出”。(2分)
认识2:上述材料对宋朝文化认识不同,说明历史解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史料依据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等都可能影响历史认识。因此可以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分)
32.(1)洋务运动。(2分)
(2)【示例一】
观点: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分)
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论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结论: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8分)
【示例二】
观点:国共合作推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进程。(2分)
事件: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迅猛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
结论:国共团结合作推动我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推动反封建反侵略进程。(8分)
33.(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助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但丁的主张:发扬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伏尔泰的主张: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马克思的主张: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3分)原因:随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
想得到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就得到发展;工业革命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分)
(3)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巴黎公社成立;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