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预测卷(五)(Word版+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预测卷(五)(Word版+PDF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5 10:20: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 年广东中考
历史预测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殷墟宫殿区以北约 7.2千米处,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
落。遗址内发现了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还
发现了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商朝时期战争频繁 D.早期文明存在交流
2.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向右偏移。某一水利工程的
主体工程利用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两千多年来,它一
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秦朝驰道
3.吕思勉先生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
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
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吕思勉先生旨在强调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这表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注重
A.政府主导,科学防疫 B.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C.预防为先,强身健体 D.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5.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对
如图所示书体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A.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B.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6.某历史小组想做一期以“多视角再现古代场景”为主题的内容,推送到微信公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众号,于是该小组成员搜集到下列资源包:①视频《贞观长歌》片段;②诗句“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典故《铁杵磨成针》;④音乐《霓裳羽衣
舞》。据此判断,该历史小组推送的公众号标题可能是
A.大美宋朝 B.盛唐气象 C.汉唐盛世 D.动荡三国
7.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赵匡胤对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说:“我没有你们(辅佐)
就不会有今天,但是我做了天子,却感觉不如担任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
稳。”宋太祖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
A.天下初定人心涣散 B.担心武将威胁统治
C.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D.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8.下面所示是唐宋时期科技发展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数学 唐高祖时王孝通著《缉古算经》,第一次运用高次方程解决复杂的
计算问题,此书中应用了三次方程,宋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三次以
上方程式的求解方法。到了南宋,数学就发展到一个高峰
地理学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对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
域志》等地理志书影响很大
医学 唐代医学分为四科,治疗专精,发展到宋代,分为九科,分科更细
造船技术 唐代有海鹘船;南宋则有了铁壁铧觜平面海鹘战船
A.唐代的科技领先于宋朝 B.宋朝科技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
C.宋朝科技在传承中发展 D.中国的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9.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
中一部“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
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西游记》
10.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形成于康熙中后期。据记载,广东商人“于
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
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反映出当时
A.制瓷工艺进入彩瓷时代 B.外贸政策影响生产经营
C.中国文化深刻影响西方 D.商业发展已经超过农业
11.1843年,广州城内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人群中蔓延,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起开到珠江岸边,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中,洪秀全完成了他人生中第四次科举
考试。与上述氛围有关的是
A.英国准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B.《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失守 D.太平军攻占广州遭到英军的围剿
12.“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
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
命,才会有这么多的……”材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3. “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不是
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
换,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意义是
A.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4.1919年,《北京学生界宣言》中写道:“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
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
死一生之呼救乎。”与此宣言相关的史事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15.“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但由于没有认识到国
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
A.发动了南昌起义 B.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召开了八七会议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历史图片鉴赏活动,小明同学抽取了下列图片。他所
鉴赏的历史图片的主题是
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标语 李宗仁在台儿庄 《地道战》(油画)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万众一心,誓灭倭寇 D.打倒列强,除军阀
17.“中国从 1842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打胜过一次对外战争,抗
战也只是‘惨胜’而已。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
全世界刮目相看。”材料说明抗美援朝
A.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18.下面是 1953-2001 年我国 GDP 增长速度示意图,其中 1959-1961 年数据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业生产 D.“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19.英国知名摇滚乐手罗杰·沃特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与主持人
就台湾问题等展开激烈交锋。他直接劝告对方:“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早就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那只能说明你无知,去
读读书认真学习一下吧。”该美国主持人应该翻阅的历史文件是
A.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 B.1922 年的《九国公约》
C.1953年的《朝鲜停战协定》 D.1978 年的《中美建交公报》
2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说:“坚持‘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
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践行了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个中国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概况(单位:万千米),这反映出
A.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 B.科技进步推动交通变革
C.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D.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2.下列世界古代文明成果,属于
下图所示文明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是
A.甲骨文
B.《汉谟拉比法典》
C.凯旋门
D.狮身人面像
23.“留学生目睹唐朝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他们对本国部民的陋习
和贵族擅权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革,废除部民制。留学生南渊请安、僧旻等创
办学馆,宣传唐朝律令制度,为政治改革作舆论准备。”材料中的“政治改革”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农奴制改革
24.在 16 世纪的欧洲,世界地图集《寰宇大观》畅销不衰。它于 1570 年首次出
版,后来相继被翻译为荷兰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直到 1640 年还在印
制。该地图集的畅销
A.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B.适应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促进了欧洲印刷术的进步 D.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25.1768年《波士顿新闻报》发表了约翰·狄金森创作的诗歌《自由之歌》,其中
开头一节写道:“起来,勇敢的美利坚人,手拉着手,大胆去响应吧,美好的自
由在招手;残暴的行为压不住正义的呼声,也玷辱不了美利坚的好名声。”上述
材料
A.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
C.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D.表达了美国人建立联邦政府的诉求
2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产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等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制造的电器产
品占世界总额的 35%,在发电机、汽车制造等方面尤为突出。这一时期德国经济
大发展
A.已完全超越英美发展水平 B.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演变
C.得益于化学工业快速发展 D.主要是依靠重工业带动
27.1921年,美国人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列宁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
林宫会面。列宁对哈默说:“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
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材料旨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
C.苏联模式形成后面临的问题 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8.下面漫画名为《恐怖的骨牌游戏》,骨牌上是导弹,中间是和平鸽,由此可知
该漫画应创作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经济大危机时期
D.冷战期间
29.下面时间轴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早期殖民掠夺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30.下表中的内容表明
19世纪 4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中期(二战后) 20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德国 日本
特点 制造中心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科技中心 制造中心 分散化
贸易中心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科技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B.科技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C.工业革命助推大国崛起 D.科技发展影响大国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小题 14 分,第 32 小题 12分,第 33 小
题 14分,共 40分。
31.在人类历史中,粮食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据估计,公元前 100万年世界人口为 1 万—2万人……世界人口的增长
极其缓慢、几乎是停滞不前地波动在静止线上下。一直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7000 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才首次提高到每年 0.03%的水平。尽管这一水平仍
很低,但是,世界人口从此摆脱了长时期不增不减的危状。
——摘编自《人类走过六个“十亿”——世界人口发展 3000万年回溯》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三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隋唐 辽宋金元 明(1600年) 清(1800 年)
(11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6.42 7.2 10.7 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 889.82 1 749.45 2 385.88 2 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 696.0 1 113.6 1 718.5 2456.0
(亿市斤)
全国人口数(万人) 9 000 12 000 20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988.7 1 457.87 1 192.9 780.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人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
这一信息内容的背景。(6分)
32.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
告中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
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顺应民情】
材料一
1923 年,陈独秀在他起草的决议案中承认,因为中国产业落后,劳动阶级还
在极幼稚时代,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自然不能产
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所以,“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
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
【尊重民心】
材料二
蒋介石向一个熟悉的美国记者表示,若任由日本占领华北而不作抵抗,他将
失去中国的民心,亦会失去手下大多数将领的支持。周恩来同蒋介石直接接触,
使他多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事实也使他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消灭的。形势比人强。历史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前
进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关注民心】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的主张带来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陈独秀持该观点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4分)
(3)从材料三的报纸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年 甘地发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3年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20世纪 50-70年代 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9年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根据大事年表,概括大事年表所示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2分)
(2)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
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D【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
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解题思路】 由题干中“遗址内发现了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
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还发现了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可知,中国早期文
明的不同地区间出现了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 D。
2.A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水利工程”“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
洪”“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
建造了都江堰这座大型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
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
选 A。
3.D【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分析材料考查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使
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解题思路】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军事实力只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 ╳
一,不是唯一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 ╳
C 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
D 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本有趋于统一之势”“秦人特收其成 √
功”等可知,战国末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故选 D
4.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黄帝内经》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为先,“培固自身‘正气’,以抵
抗‘邪气’侵入”体现了强身健体。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A【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
之的数学成就等,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解题思路】《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属于魏碑,魏碑书体的特点是苍劲厚重,粗
犷雄浑;B、C、D分别是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特点的表述。故选 A。
6.B【新课标链接】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
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题思路】根据关键信息“贞观”“开元”“《霓裳羽衣舞》”等可知,这些
资源包涉及的是唐代的相关知识。故选 B。
7.B【新课标链接】认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解题思路】根
据材料中“宋太祖赵匡胤对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说”“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可
知,材料反映的是赵匡胤担心武将势力强大,威胁自己的统治,B符合题意。
8.C【素养落地】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科技的发展,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朝的数学、地理学、医学、造船技术在唐朝
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体现了宋朝科技在唐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C
符合题意。A、B说法错误;D从材料中得不出。故选 C。
9.D【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创造了
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回归教材可知,《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
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
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故选 D。
10.B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清朝的贸易政策,落地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
垣’”“售之西商”并依据所学可知,清朝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
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因此广州对外贸
易较为兴盛,故选 B。
11.B【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题思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1840年,A项不符合题意 ╳
B 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1843 年”以及“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起开 √
到珠江岸边”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 8月,清
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其中有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的条款
C 1856 年,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 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 ╳
广州,C项不符合题意
D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掌握的地区是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 ╳
地区,D项不符合史实
12.C【新课标链接】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的内容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人开始反思自
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正是因为中国人的觉醒才有后来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救
国活动,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A项与材料关系不大;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B 项不符合题意;D 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 C。
13.D 【新课标链接】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不是数
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
换”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选 D。
4.C【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19 年”“山东亡,是中国亡矣”等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
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怒火。1919年 5月 4日,北京 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
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就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四运动。故选 C。
15.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落地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
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城里敌
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
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 10月,毛泽东率领
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故选 B。
16.C【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人民十四
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
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 根据“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标语”中“抵抗暴日兽行”以
及“李宗仁在台儿庄”“《地道战》(油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11
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 3个月,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全面抗战爆发后,
敌后根据地的人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
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故选 C。
17.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落地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
这实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
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 B。
18.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
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1959-1961 年”“主要原因”。由图片分析
可知,1959-1961年,我国 GDP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 年至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故选 B。
19.D 【新课标链接】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取得的
外交成就;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等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美正式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故
选 D。
20.A【新课标链接】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高度自治”“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
势”等,回归课本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故选 A。
21.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数据图,使
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落地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
A 题中数据不涉及人们的出行习惯,A项不符合题意 ╳
B 题中数据不能直接看出交通变革与科技进步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
C 根据题中图片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定期 √
航班航线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路里程都大幅度增加,这反映
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 C
D 题中数据与居民文化生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
22.B【新课标链接】通过《汉谟拉比法典》等,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解题思路】 注意图片中文字信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巴比伦”。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
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A属于中国文明;C
属于古代罗马文明;D 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故选 B。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A【新课标链接】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等,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
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留学生目睹唐朝……繁荣景象”“废除部民制”“宣
传唐朝律令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
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 A。
24.B 【新课标链接】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6 世纪的欧洲”“世界地图集《寰宇大观》
畅销不衰”“1570 年首次出版”并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
连为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开始了早
期殖民掠夺,地图集的畅销反映了人们热衷于学习世界地图,以满足殖民扩张的
需要。故选 B。
25.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诗歌《自由之歌》等文字材料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受
启蒙运动思想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768 年”“勇敢的美利坚人”“美好的自由在招
手”“残暴的行为压不住正义的呼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独
立战争前,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为传播,这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锐
利的思想武器。美国不存在封建专制,排除 A;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
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排除 C;美国联邦政府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且与
题意无关,排除 D。故选 B。
26.B【新课标链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
德国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实力增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英国等传统
强国非常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争夺,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爆
发。故选 B。
27.B 【新课标链接】了解新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
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可知,材料反映了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
经济发展。故选 B。
28.D 【新课标链接】 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解题思路】根据漫画内容可知,漫画左下角是美国国旗,右上角是苏联国旗,
中间是和平鸽,骨牌上画的是导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冷战。
故选 D。
29.C【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反映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的时间轴,使学生了
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 根据时间轴上的时间 1955-1999 年,可排除 A 和 B。再根据时间
轴上的历史事件“万隆会议”“古巴革命”“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巴
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可知这属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故选 C。
30.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工厂变迁和大国崛起,使学生
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前三次工业革
命的影响下分别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这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推动某些大国
的崛起。A、B、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一致,只有 C项符合题意。
31.(1)原始农耕的出现。(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2)趋势:农业不断发展。(2分)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
的修建;统治者的重视。(答出一点得 2分)
(3)【示例一】
宋朝粮食产量快速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隋唐时期增长显著。(2分)
说明:辽宋金元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快速进步,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
南地区;北宋朝廷大力提倡水稻种植,南方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
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4分,任选两点说明即可)
【示例二】
清朝时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减少,粮食供不应求。(2分)
说明: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一些地方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过度开垦,地力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这一时
期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面积。(4分,
任选两点说明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1)影响: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2分)原因:中国产业落后,工人阶级
力量薄弱,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帮助壮大国民党,以应当时中国革命之
需要。(4分)
(2)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逐渐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中国共产
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示例一】
历史信息:“一五”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分)
说明:到 1957 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
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铁路 30 余
条,川藏等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2分)
【示例二】
历史信息:“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2 分)说明:“一
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 141%,农副业总产值增长 25%,工
业和手工业的比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提高到 56.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
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4)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使命
担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33.(1)资本主义在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曲折中发展;亚非
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美苏冷战对峙。(2分,任答一点即可)
(2)【示例】
观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彻底丧失了优势地位,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逐渐崩溃,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深刻改变着世界面貌。1955年,亚非新兴国家为
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在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
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这样,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0世纪 50年代开始,
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还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这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着两极格局。
综上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不断参与国际事务,为建
立新的国际秩序不断努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10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广东中考
历史预测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千米处,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内发现了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还发现了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商朝时期战争频繁 D.早期文明存在交流
2.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向右偏移。某一水利工程的
主体工程利用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秦朝驰道
3.吕思勉先生曾说:“秦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吕思勉先生旨在强调
A.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 B.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决定因素
C.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这表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注重
A.政府主导,科学防疫 B.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C.预防为先,强身健体 D.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5.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对如图所示书体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A.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B.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6.某历史小组想做一期以“多视角再现古代场景”为主题的内容,推送到微信公众号,于是该小组成员搜集到下列资源包:①视频《贞观长歌》片段;②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典故《铁杵磨成针》;④音乐《霓裳羽衣舞》。据此判断,该历史小组推送的公众号标题可能是
A.大美宋朝 B.盛唐气象 C.汉唐盛世 D.动荡三国
7.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赵匡胤对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说:“我没有你们(辅佐)就不会有今天,但是我做了天子,却感觉不如担任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宋太祖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
A.天下初定人心涣散 B.担心武将威胁统治
C.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D.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8.下面所示是唐宋时期科技发展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数学 唐高祖时王孝通著《缉古算经》,第一次运用高次方程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此书中应用了三次方程,宋代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三次以上方程式的求解方法。到了南宋,数学就发展到一个高峰
地理学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对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地理志书影响很大
医学 唐代医学分为四科,治疗专精,发展到宋代,分为九科,分科更细
造船技术 唐代有海鹘船;南宋则有了铁壁铧觜平面海鹘战船
A.唐代的科技领先于宋朝 B.宋朝科技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
C.宋朝科技在传承中发展 D.中国的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9.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一部“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西游记》
10.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形成于康熙中后期。据记载,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反映出当时
A.制瓷工艺进入彩瓷时代 B.外贸政策影响生产经营
C.中国文化深刻影响西方 D.商业发展已经超过农业
11.1843年,广州城内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人群中蔓延,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起开到珠江岸边,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中,洪秀全完成了他人生中第四次科举考试。与上述氛围有关的是
A.英国准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B.《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失守 D.太平军攻占广州遭到英军的围剿
12.“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命,才会有这么多的……”材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3. “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意义是
A.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4.1919年,《北京学生界宣言》中写道:“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与此宣言相关的史事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15.“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但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与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
A.发动了南昌起义 B.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召开了八七会议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历史图片鉴赏活动,小明同学抽取了下列图片。他所鉴赏的历史图片的主题是
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标语 李宗仁在台儿庄 《地道战》(油画)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万众一心,誓灭倭寇 D.打倒列强,除军阀
17.“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打胜过一次对外战争,抗战也只是‘惨胜’而已。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材料说明抗美援朝
A.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18.下面是1953-2001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示意图,其中1959-1961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业生产 D.“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19.英国知名摇滚乐手罗杰·沃特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与主持人
就台湾问题等展开激烈交锋。他直接劝告对方:“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早就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那只能说明你无知,去读读书认真学习一下吧。”该美国主持人应该翻阅的历史文件是
A.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 B.1922年的《九国公约》
C.1953年的《朝鲜停战协定》 D.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
2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说:“坚持‘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践行了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个中国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概况(单位:万千米),这反映出
A.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 B.科技进步推动交通变革
C.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D.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2.下列世界古代文明成果,属于
下图所示文明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是
A.甲骨文
B.《汉谟拉比法典》
C.凯旋门
D.狮身人面像
23.“留学生目睹唐朝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他们对本国部民的陋习和贵族擅权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革,废除部民制。留学生南渊请安、僧旻等创办学馆,宣传唐朝律令制度,为政治改革作舆论准备。”材料中的“政治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农奴制改革
24.在16世纪的欧洲,世界地图集《寰宇大观》畅销不衰。它于1570年首次出版,后来相继被翻译为荷兰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直到1640年还在印制。该地图集的畅销
A.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B.适应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促进了欧洲印刷术的进步 D.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25.1768年《波士顿新闻报》发表了约翰·狄金森创作的诗歌《自由之歌》,其中开头一节写道:“起来,勇敢的美利坚人,手拉着手,大胆去响应吧,美好的自由在招手;残暴的行为压不住正义的呼声,也玷辱不了美利坚的好名声。”上述材料
A.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
C.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D.表达了美国人建立联邦政府的诉求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产品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等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制造的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35%,在发电机、汽车制造等方面尤为突出。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大发展
A.已完全超越英美发展水平 B.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演变
C.得益于化学工业快速发展 D.主要是依靠重工业带动
27.1921年,美国人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列宁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对哈默说:“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材料旨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
C.苏联模式形成后面临的问题 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8.下面漫画名为《恐怖的骨牌游戏》,骨牌上是导弹,中间是和平鸽,由此可知该漫画应创作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经济大危机时期
D.冷战期间
29.下面时间轴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早期殖民掠夺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30.下表中的内容表明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中期(二战后) 20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德国 日本
特点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制造中心 分散化
A.科技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B.科技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C.工业革命助推大国崛起 D.科技发展影响大国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在人类历史中,粮食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据估计,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为1万—2万人……世界人口的增长极其缓慢、几乎是停滞不前地波动在静止线上下。一直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才首次提高到每年0.03%的水平。尽管这一水平仍很低,但是,世界人口从此摆脱了长时期不增不减的危状。
——摘编自《人类走过六个“十亿”——世界人口发展3000万年回溯》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三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隋唐 辽宋金元 (1100年) 明(1600年)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6.42 7.2 10.7 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 889.82 1 749.45 2 385.88 2 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 (亿市斤) 696.0 1 113.6 1 718.5 2456.0
全国人口数(万人) 9 000 12 000 20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988.7 1 457.87 1 192.9 780.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人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信息内容的背景。(6分)
32.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顺应民情】
材料一
1923年,陈独秀在他起草的决议案中承认,因为中国产业落后,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所以,“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
【尊重民心】
材料二
蒋介石向一个熟悉的美国记者表示,若任由日本占领华北而不作抵抗,他将失去中国的民心,亦会失去手下大多数将领的支持。周恩来同蒋介石直接接触,使他多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事实也使他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消灭的。形势比人强。历史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前进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关注民心】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的主张带来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该观点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4分)
(3)从材料三的报纸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33.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年 甘地发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3年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20世纪50-70年代 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9年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根据大事年表,概括大事年表所示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特点。(2分)
(2)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D【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解题思路】 由题干中“遗址内发现了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还发现了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可知,中国早期文明的不同地区间出现了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D。
2.A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水利工程”“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这座大型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选A。
3.D【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分析材料考查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解题思路】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军事实力只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 ╳
B 交通便利是统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 ╳
C 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
D 根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本有趋于统一之势”“秦人特收其成功”等可知,战国末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 √
4.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黄帝内经》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为先,“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体现了强身健体。故选C。
5.A【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等,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解题思路】《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属于魏碑,魏碑书体的特点是苍劲厚重,粗犷雄浑;B、C、D分别是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特点的表述。故选A。
6.B【新课标链接】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题思路】根据关键信息“贞观”“开元”“《霓裳羽衣舞》”等可知,这些资源包涉及的是唐代的相关知识。故选B。
7.B【新课标链接】认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宋太祖赵匡胤对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说”“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赵匡胤担心武将势力强大,威胁自己的统治,B符合题意。
8.C【素养落地】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科技的发展,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朝的数学、地理学、医学、造船技术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体现了宋朝科技在唐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C符合题意。A、B说法错误;D从材料中得不出。故选C。
9.D【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回归教材可知,《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故选D。
10.B 【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清朝的贸易政策,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售之西商”并依据所学可知,清朝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因此广州对外贸易较为兴盛,故选B。
11.B【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题思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40年,A项不符合题意 ╳
B 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1843年”以及“英国人将商船和军舰一起开到珠江岸边”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有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的条款 √
C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C项不符合题意 ╳
D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掌握的地区是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D项不符合史实 ╳
12.C【新课标链接】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的内容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正是因为中国人的觉醒才有后来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救国活动,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A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
13.D 【新课标链接】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清帝宣告退位,新政府的成立”“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选D。
4.C【新课标链接】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山东亡,是中国亡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怒火。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就是五四运动。故选C。
15.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B。
16.C【新课标链接】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 根据“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标语”中“抵抗暴日兽行”以及“李宗仁在台儿庄”“《地道战》(油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全面抗战爆发后,敌后根据地的人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故选C。
17.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
18.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1959-1961年”“主要原因”。由图片分析可知,1959-1961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故选B。
19.D 【新课标链接】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美正式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故选D。
20.A【新课标链接】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高度自治”“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等,回归课本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故选A。
21.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数据图,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
A 题中数据不涉及人们的出行习惯,A项不符合题意 ╳
B 题中数据不能直接看出交通变革与科技进步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
C 根据题中图片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定期航班航线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路里程都大幅度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C √
D 题中数据与居民文化生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
22.B【新课标链接】通过《汉谟拉比法典》等,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解题思路】 注意图片中文字信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巴比伦”。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A属于中国文明;C属于古代罗马文明;D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故选B。
23.A【新课标链接】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等,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留学生目睹唐朝……繁荣景象”“废除部民制”“宣传唐朝律令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A。
24.B 【新课标链接】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6世纪的欧洲”“世界地图集《寰宇大观》畅销不衰”“1570年首次出版”并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开始了早期殖民掠夺,地图集的畅销反映了人们热衷于学习世界地图,以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故选B。
25.B【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诗歌《自由之歌》等文字材料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768年”“勇敢的美利坚人”“美好的自由在招手”“残暴的行为压不住正义的呼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为传播,这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美国不存在封建专制,排除A;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排除C;美国联邦政府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且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B。
26.B【新课标链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实力增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英国等传统强国非常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争夺,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爆发。故选B。
27.B 【新课标链接】了解新经济政策。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可知,材料反映了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经济发展。故选B。
28.D 【新课标链接】 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题思路】根据漫画内容可知,漫画左下角是美国国旗,右上角是苏联国旗,中间是和平鸽,骨牌上画的是导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冷战。故选D。
29.C【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反映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的时间轴,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 根据时间轴上的时间1955-1999年,可排除A和B。再根据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万隆会议”“古巴革命”“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可知这属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故选C。
30.C【素养落地】本题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工厂变迁和大国崛起,使学生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分别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这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推动某些大国的崛起。A、B、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一致,只有C项符合题意。
31.(1)原始农耕的出现。(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2)趋势:农业不断发展。(2分)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统治者的重视。(答出一点得2分)
(3)【示例一】
宋朝粮食产量快速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隋唐时期增长显著。(2分)
说明:辽宋金元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快速进步,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北宋朝廷大力提倡水稻种植,南方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4分,任选两点说明即可)
【示例二】
清朝时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减少,粮食供不应求。(2分)
说明: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一些地方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地力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这一时期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面积。(4分,任选两点说明即可)
32.(1)影响: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2分)原因:中国产业落后,工人阶级力量薄弱,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帮助壮大国民党,以应当时中国革命之需要。(4分)
(2)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逐渐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示例一】
历史信息:“一五”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分)
说明: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铁路30余条,川藏等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2分)
【示例二】
历史信息:“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2分)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41%,农副业总产值增长25%,工业和手工业的比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提高到56.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4)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使命担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33.(1)资本主义在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曲折中发展;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美苏冷战对峙。(2分,任答一点即可)
(2)【示例】
观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彻底丧失了优势地位,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深刻改变着世界面貌。1955年,亚非新兴国家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在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这样,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还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这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综上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不断参与国际事务,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断努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