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崔杼弑其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2: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再下昭告,只要能够雀屏中选的,就能够获得最大的重赏。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主角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豪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他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把这个“一”字,能够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修身名句·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朱熹《性理精义》
赏读: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耳。
——宋·朱熹《学规类编》
赏读:笃志:意志专一。详玩:深刻领会。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收到成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赏读: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澄,因为源头不断流来活水。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方能进步。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赏读:束:搁置。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传《左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司马迁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写作背景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令卫兵射死庄公。然后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崔杼大怒,连杀三名史官。最后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
“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于是太史就在史书上直书“崔杼弑其君”,崔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可是他的弟弟还是这样写,崔又把他的弟弟杀了,可是弟弟的弟弟还是这样写,一直到第三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大有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架势,搞得崔杼也没有办法了,只好随他们这样写下去。
故事真的很感人。特别是那四个齐太史,一个比一个更耿直,一个比一个更悲壮,一个比一个更高大。如果说第一个太史是在为职业责任冒风险,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则是在用生命为职业准则作抗争,到了第四个干脆就是在用死去维护职业道德和尊严了。
那时的史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点像今天的法官,不但不应受权力的约束,反而还应对权力实行必要的监督,而秉笔直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基本职业要求。正像今天的司法终究离不开权力的影响一样,这种独立行使职责的行为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即使从职业责任出发,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可是这几个史官却偏偏都不这样做,而是完全按照事件自身的因果规律和逻辑关系去写,这也正是太史们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要不然也就不会留下“在齐太史简”这样的句子了。设想齐太史中如果有一个屈服于权力,那么在史册上还会是“崔杼弑其君”这样的字眼吗?
以秉笔直书而彪炳史册,是千古佳话,也是千古悲哀。此事讴歌的是太史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的魅力,反衬的则是人性的丑恶、权力的畸变、人们对权力的畏惧盲从以及对于专制的仇恨。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呼唤着现代太史们的出现,也仍在痛恨着现代崔杼们的可恶。试想,那些与太史们有着同等职业特性的人们,如果都能像太史们那样,秉笔直书,秉公办事,还会有那么多让人们深恶痛绝的事发生吗?
学学齐太史的精神,培养一点齐太史的人格,树立点齐太史的尊严,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行使权力的人们来说,真的十分必要。
主旨归纳
“不死君难”一节的描写,刻画了晏子聪明正直、忠诚无私、机敏善辩、外圆内方、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通过“太史秉笔直书”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古代史官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王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文本审美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
(2)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写作迁移
【角度】 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示例】 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最后两句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水回环,脚步回环。人生在世,大凡谁都会遭逢逆境,但山重水复的迷失,动摇不了开拓者坚定的信念。我们相信,“移步换形”之后,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观。
“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考验,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赋予人类睿智豁达的人生召唤。
人在旅途,“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温馨。罗映珍,一个普通警察的妻子,当得知她的丈夫与歹徒搏斗负重伤而住进医院时,当医生告诉她,她的丈夫将不可能从昏迷中醒来而成为植物人时,她简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绝境了。然而,罗映珍的精神支柱并没有垮掉,她的耳畔响起了“柳暗花明”的人生召唤,她以爱心、忍耐和温柔,呵护体贴丈夫,终于使丈夫奇迹般地醒来。这是大爱真情的奇迹,更是“柳暗花明”人生召唤的奇迹。
“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顽强的意志和力量。回首2008年,当地动山摇之时,当房倒屋塌之际,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的四川人民在流血,在哭泣,但四川人民并没有悲观丧气,没有慨叹“天将亡我也”,“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使他们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奋力拼搏,抗震救灾。于是,四川人民的脸上又写满了阳光,四川大地又写满了世人瞩目的“万象更新”。
“柳暗花明”的召唤会带给人们成材成功的累累硕果。史铁生——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曾遭遇双腿残疾的人生厄运,但母亲的安慰,地坛的启示,“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终于使他走出“山重水复”的迷惘,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贝多芬——天才的音乐家,曾双耳失聪,但“柳暗花明”的召唤,吹干了他眼角的泪痕,吹醒了他奋斗勃发的信念,使贝多芬的人生之树结出了《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硕果,而光耀千秋。
“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你的金色考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睿智的人生召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静静地聆听,默默地铭记,这是最宝贵的人生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