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2:1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A.崔杼(zhù) 咀嚼(jiáo) 混(hún)水摸鱼 连篇累牍(dú)
B.弑(shì)君 社稷(jì) 毁家纾(shū)难 所向披靡(mǐ)
C.晌(shǎng)午 宝刹(chà) 面面相觑(qù) 馋涎(yán)欲滴
D.逾(yú)墙 谛(dì)听 瑕不掩瑜(yú) 奴颜婢(bēi)膝
解析 A项“嚼”读jué;C项“涎”读xián;D项“婢”读bì。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实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非其私昵,谁能任之  任:承担
B.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嗣:接着
C.偃御武子以吊焉    吊:安慰
D.崔子称疾不视事    视事:治理政事
解析 C项吊:哀悼。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君民者,岂以陵民?
B.公拊楹而歌
C.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
D.公鞭侍人贾举
解析 C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4分)[来源:www.shulihua.net]
A.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B.非汝,谁与成之
C.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D.沛公安在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欲弑公以说于晋
莒子朝于齐
B.乃为崔子间公
莒为且于之役故
C.欲弑公以说于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D.公拊楹而歌
枕尸股而哭
解析 D项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介词,对,向;第介词,到。B项介词,替;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12分)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曰:“行乎?”    行:逃亡
B.曰:“归乎? 归:回家
C.岂以陵民 陵:欺压
D.谁敢任之 任:任命
解析 D项任:承担。
答案 D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分)
A.其人曰:“死乎?”
B.君民者
C.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D.公鞭侍人贾举
解析 A项为“为动用法”,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分)
A.君死,安归?
B.社稷是养
C.将庸何归?
D.民之望也
解析 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28分)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贲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崔杼之子 扌豕: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解析 C项诛:讨伐。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解析 A项都是副词,作“又、再”讲。B项代词,作“他”讲,指庆封;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介词,相当于“把、拿、用”,后边省掉了“之”;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D项都是副词,但前者指互相、彼此之间,而后者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答案 A
1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解析 A项“得庆封”的主语是荆灵王率领的诸侯军,而不是齐人。
答案 A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4分)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 ①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未必是不义之人;③陈述荆灵王率诸侯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来源:www.shulihua.net]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亡。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解析 B项说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属于张冠李戴。文中荆灵王率诸侯军干涉的是吴国,而非鲁国。鲁国赶走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而非荆灵王。
答案 B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8分)
(1)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庆封,负之斧质。(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崔杼的妻子、儿女和族人全部杀掉。(2)捉到庆封,让他背着斧质。(3)自己被杀,连尸首都不能保全。
【参考译文】
崔杼与庆封密谋杀害了齐庄公。齐庄公被杀害后,他们又立了景公,由崔杼担任国相。
庆封又打算杀掉崔杼来取代他的相位。于是唆使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们果然彼此争斗,内讧不休,崔杼去见庆封并把这件事告诉他。庆封对崔杼说:“你请稍等,我派兵去收拾他们。”于是庆封命令卢满嫳带兵去诛杀崔杼的儿子们。崔杼的妻妾子女及族人全部被杀死,卢满嫳又让士兵放火烧毁了崔杼家的所有房屋,然后庆封告诉崔杼说:“我已经派人收拾了他们。”崔杼返回后,已无家可归,就上吊自杀了。
庆封于是成为景公的国相,景公怨恨他。有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联合起来讨伐庆封。庆封仅率领随从的亲信抵抗,无法取胜,只好逃往鲁国。齐国责备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只好又从鲁国逃往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庆封。楚灵王听说后,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吴国,包围并攻占了朱方城。活捉了庆封,让他背负砍头的刀斧刑具,在诸侯国军队面前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喊:“做人不得再像齐国的庆封,作为人臣谋害自己的国君,并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就处死他。
黄帝那么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那么贤能,也还是会死去;孟贲那么勇敢,最终也死了:人注定都要死去。但像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死有余辜,自身被杀戮,连尸首都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为人处事太凶恶了。凡是作乱的小人在一起共事,他们开始互相勾结利用,后来必然反目成仇。主持正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协作,时间长了彼此信任,最终相亲相敬,后世可把这作为了解人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