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阿房宫赋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1 阿房宫赋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16: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阿房宫赋
【开卷有益】
阿房悲歌
阿房宫,一座气势恢弘的宫殿建筑群,一个朝代帝国之梦的承载者。不论有多少荣辱,不论有多么沉重,都已成为历史的一曲悲歌。那方石柱,曾倚着谁的红袖?那抹红袖,曾拭去谁的泪珠?那樽酒杯,曾为谁斟过绿酒?酒波中,曾有过谁的笑容?那粒遗珠,曾在哪国君王的冠上闪烁?那丝玉袂,曾在谁的衣带上轻轻飘舞?
让我们随着一代风流才子杜牧的叙述一起走进阿房宫……
一篇《阿房宫赋》把封建王朝的奢靡腐朽撕破给世世代代看。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一生,或许正是仕途的失意才使他看清了统治者的嘴脸,才使他拥有了豪健俊朗的风骨,蔑视权贵,不与权贵者同流合污。
杜牧虽未实现政治理想,他的唐朝梦醒了,没有“功名霸业”,却得以在诗坛不朽。
2.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此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以警告最高统治者。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悔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其实,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不过是揭露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逶迤三百里的雕梁画栋正是劳苦大众的累累白骨;余音袅袅的朝歌夜弦正是穷困百姓啼饥号寒的变奏;金碧辉煌的阿房宫正是秦皇自掘的坟墓。前车之鉴,留予后人。一篇《阿房宫》,既是挽歌,又是警策。
3.相关知识
关于“赋”
(1)“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等,名目繁多。“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义。“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句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2)“赋”的演变:“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骚赋以屈原、宋玉为代表;汉赋以枚乘的《七发》开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 páng”。阿房,犹言近旁。“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
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首都咸阳的宫殿太小,便大兴土木,于公元前212年,动用70万囚犯和农民,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宫未建成始皇驾崩,后由秦二世续建。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影响下参加反秦斗争的刘邦、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先后攻入咸阳,致秦覆亡。项羽离开咸阳时一把火烧毁阿房宫,据传三个月未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遗憾。
咏史诗·阿房宫
胡曾(唐)
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六王毕①,四海一;蜀山兀②,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③而西折④,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⑤回⑥,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⑦。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⑧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⑨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⑩,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 极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毕    ②兀    ③构    
④折    ⑤缦    ⑥回    
⑦落    ⑧霁    ⑨下    
⑩腻     乍     惊    
杳     之     态    
妍     剽     铛    
逦迤    
2.翻译下列句子。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①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②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③,多于在庾④之粟粒;瓦缝参差⑤,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⑥,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⑦。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⑧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⑨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⑩自哀,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栋    ②架    ③磷磷    
④庾    ⑤参差    ⑥槛    
⑦固    ⑧使    ⑨递    
⑩暇     哀     鉴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                                    
句式特点: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译文:                                    
句式特点:                                    
(3)戍卒叫,函谷举。 
译文:                                    
句式特点: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
二、巩固自测
1.音准形正
(1)单音字
①骊    山   ②缦回    
③囷囷焉    ④不霁    
⑤媵嫱    ⑥辇    来于秦
⑦梳晓鬟    ⑧剽掠    
⑨鼎铛    ⑩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横槛     参差    
呕哑     椒    兰
(2)多音字
① ②

2.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并管理。
(3)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5)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北构而西折        
(3)日益骄固        
(4)未云何龙        
(5)不霁何虹        
(6)辇来于秦        
(7)朝歌夜弦        
(8)鼎铛玉石        
(9)金块珠砾        
(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1)族秦者秦也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3)缦立远视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一词多义
(1)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3〉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不敢言而敢怒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秦人不暇自哀        
6.翻译句子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译文: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7.文化常识
(1)六王:即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君。
(2)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3)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之处为临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5)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如本文的“剽掠其人”中的“人”,即“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合作讨论
1.具体来看,阿房宫有哪些特点?
答:                                    
                                    
2.课文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中的“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层作用是什么?
答:                                    
                                    
                                    
4.课文第4段末尾,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其目的是什么?
答:                                    
                                    
                                    
                                    
二、疑难探究
5.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答: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是酷爱读书,尤爱读史的习近平的读史心得。他以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政经验教诲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就让我们来推开历史的厚重之门,领悟那岁月的无声启示吧!
【构思导引】
仿照《阿房宫赋》的骈文句式,写一篇文字。
【例文简析】
伤心莎魂地
李敏悦
甲申四月,余往探朱生豪之故居。朱氏故居,位于嘉兴南门东米棚下。那番景象呵!
邻草木为群居,处废墟而残留。青瓦白墙,翠枝藜地。隐隐有鸟语,寂寂无人声。
踏角崩之阶,推锁锈之门。人探身,鸟惊起,枝摇叶动,羽落花飞。一时不知身处何境。唯见芜草没径,松竹犹存。昨夜风送骤雨,今日泥印足迹。拨横枝,发障叶,行十步,现一屋。门虽设而虚掩,帘尚存而实残。蛛网饰檐下,燕巢筑堂前。虫蚁成新主,何处觅旧人?
堂侧一狭梯,年深而成朽木。登梯不敢用力,轻放手足而移至楼上。观四周,较底楼为明,盖墙圮垣颓,檐残屋漏。天光穿牖,地影分明。此室乃朱氏译莎之所也。而今,空余四壁,再无他物。朱生豪、宋清如夫妇,才子佳人,柴米夫妻。译莎十年,清贫一生。朱生豪早殁,而宋清如离去不过十年,不意光景惨淡如此!天耶?人耶?无情草木,不弃旧主,有心之士,能忘前贤?
点评:模仿骈文句式,像模像样。骈散结合,叙述、描写、抒情穿插,整齐而又灵动。遣词造句,颇为考究。
2.在名句中选择
(1)文本名句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作者名言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④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二)素材这样运用
重读《阿房宫赋》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首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才可能国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引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拓展阅读
阿房宫的历史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这才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死,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在当时天下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和战事危急的状态下,阿房宫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于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在阿房宫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触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问罪处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
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属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长时间。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可见“阿城”在西汉中期还依然完整。
阿城因地近长安就往往成为屯兵的地方。“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初,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 《十六国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曾经屯兵阿城 。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大约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毁。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今日考古的验证。
阿房宫的历史价值
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前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周天游认为,阿房宫是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儒家的内敛不同,秦的价值观是外扩的,什么都追求极致,宫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帝国确实在短时间内奠定了很多历代延续的制度,但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
杜牧影响深远的《阿房宫赋》在最后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对当朝的一种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的象征意义由此定型。
阿房悲歌传世远
——咏《阿房宫》诗选
咏史诗·阿房宫
胡曾(唐)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焚书坑》
章碣(唐)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
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
莫令含叹下黄垆。
读秦汉间事
[宋] 王安石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四民诗其三·工
[宋] 范仲淹
先生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
窈窕阿房宫,万态横青云。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
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
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竭我百家产,崇乐一室居。
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
宜哉老成言,欲攦般输指。
咸阳怀古
[明] 徐震
阿房宫殿对南山,阁道萦回霄汉间。
伯业终随烽火尽,游魂俄载属车还。
三千童女空浮海,十万貔貅已入关。
留得当年遗恨在,长城血泪土犹斑。
叔子寄示读近人集题句、媵以长书、盖各异
[当代] 钱钟书
纷纷轻薄溺寒灰,真惜暮年迟死来。
三复阿房宫赋语,后人更有后人哀。
现代诗欣赏
火烧阿房宫
一场大火 熊熊燃烧了100天
阿房宫的大火 烧的是项羽的热情
燃的是项羽的希望
项羽虽然霸业未成
却成就了霸王的本色 男人的英雄本色
英雄的定义 不是为了目的丧失了自己的情感
英雄的定义 才更应该有着常人没有的炽热的情感
否则 那只是一个地道的阴谋家
他和虞姬的爱情 化为千古绝唱
把这卑贱的尘世渲染得如此美丽
有了项羽这样钟情的男人
才有了白狐一样的女子
守着千年的孤独
守着黑夜里一个人的舞
等那个生命中可以为自己 火烧阿房宫的男人
其实
江山算什么 死亡算什么
都没有为自己认真的活一次
来得痛快
来得值得
那所有的为了项羽唱挽歌的人
我为你们惋惜
我相信
若是时光回转
项羽和虞姬还是会生死不离
还是会留下这经典绝伦的爱情
一把剑 一片天 一个女子 一辈子
长风当歌
长剑当啸
人生的取舍可以简单到这样子
若是没有自己想要的爱人
要玉玺有何用
就火烧了 阿房宫吧
第16课 阿房宫赋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②兀: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林已被砍伐殆尽。③构:架屋,构筑,建造。④折:弯曲,拐弯。⑤缦:萦绕。⑥回:曲折。⑦落:量词,座,所。⑧霁:风雪停止,云雾消散,天气放情。⑨下:离开。⑩腻:脂膏,油脂。 乍:突然,忽然。 惊:迅猛涌出,突然出现。 杳:远,遥远。 之:往,到。 态:姿态,容貌。 妍:美丽,美好。 剽:抢劫,掠夺。 铛:平底的浅锅。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答案:译文:(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
3.答案:(示例):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人充盈宫室作铺垫。
(二)
1.答案:①栋:房屋的正梁。②架:架设,搭起。③磷磷:有棱角的样子,这里形容钉头突出。④庾:谷仓。⑤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⑥槛:栏杆。⑦固:固执,顽固。⑧使:假使,假如。⑨递:依次传递。⑩暇:空闲,闲暇。 哀:为……哀伤。 鉴:以……为鉴。
2.答案:(1)译文: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
句式特点:判断句,“也”表判断。
(2)译文:让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南亩之农夫”置于形容词“多”之后。
(3)译文:戍守的兵卒呐喊,函谷关被攻占。句式特点:被动句,语意被动句。
(4)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句式特点:判断句,“者……也”“非”分别表判断。
3.答案:(示例):秦始皇统一后,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烧,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无穷的感慨——不安和忧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愿今人再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真让人担忧。
二、
1.答案:(1)①lí ②màn ③qūn  ④jì ⑤yìng qiáng 
⑥niǎn ⑦huán ⑧piāo ⑨chēng ⑩lǐ yǐ   zī zhū  chuán  jiàn  cēn cī  ōu yā  jiāo
(2)①jiān/jiàn ②cī/chā/chāi/chà ③zhǎng/zhàng
2.答案:(1)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金玉珠宝等物 (3)金玉珠宝等物 (4)可惜 (5)天气
3.答案:(1)数词作动词,统一;(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3)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6)名词作状语,乘车;(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8)意动用法,把……当做铁锅,把……当做石头;(9)意动用法,把……当做土块,把……当做沙砾;(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11)名词作动词,灭族,灭亡;(12)为动用法,为……哀叹;意动用法,以……为鉴;(13)名词作状语,向远处;(14)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聚敛的珠玉。
4.答案:(1)〈1〉①统一 ②数词 ③一旦 ④全,都 ⑤专一 ⑥一体
〈2〉①喜爱 ②爱护 ③吝惜 ④喜欢
〈3〉①灭族 ②类 ③家族
(2)〈1〉①……的样子 ②助词 ③哪里 ④怎么 ⑤兼词,于之
〈2〉①表承接 ②表转折 ③有一种解释是表修饰 ④表并列 ⑤表递进
5.答案:(1)省略句 (2)判断句 (3)宾语前置句
6.答案:(1)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宫里,而雨雪阴晴截然不同。
(2)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但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占地广,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建筑美观。
2.明确:写了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了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
3.明确:具体内容是想过好日子的心理。这句话含蓄斥责了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4.明确: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戒奢以俭,不可重蹈亡秦之覆辙。
5.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 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皆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6.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的议论张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