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同步练习
新知积累·基础练——生字新词,词法句法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dàn) 碣石(è) 枯藤( téng)
B.幸甚至哉(zāi) 竦峙(sǒng chì) 昏鸦(hūn)
C.涌起(yǒng) 子规啼(tí) 归雁(yàn)
D.一帆悬(xián) 萧瑟(xiāo sè) 断肠(chá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2)水何澹澹
(3)山岛竦峙 (4)幸甚至哉
(5)次北固山下 (6)海日生残夜
(7)杨花落尽子规啼 (8)我寄愁心与明月
(9)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下面句子没有运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根据提示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 , ; , ”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2)韩愈因事被贬,贾岛作《寄韩潮州愈》以慰之,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效。
(3)《次北固山下》中,“ ”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4)在古代,诗人常常借飞鸟来表情达意。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乡书何处达? ” 是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表现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6.中华民族在文化基因里是一个很浪漫的民族,喜欢把美好的情愫寄托到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上。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朝的王湾。“次”是“停宿”的意思。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东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语言建构 ·能力练——审美鉴赏,发散思维
※诗歌研读
(一)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展示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 。
11.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何作用?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羁旅诗,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4.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天净沙·秋思》中“秋思”是 。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选取景物,都有悲凉、感伤之意,构成深秋之图。
B.“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有家归不得之愁。
C.全篇没有直接抒情,却震撼人心,是因为情绪暗藏在景物中。
D.本曲描绘了游子秋日思归图,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思乡之情。
※拓展阅读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7.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以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8.两首元曲中都提到“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小桥流水”的图景中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不同情感。
(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9.“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B.第三句不直言愁重难遣,反怪“东风”无情,不肯吹走他的愁绪。
C.“惹”字写“春日”将诗人的“愁恨"拉长,赋予“春日”人的情感。
D.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构思新奇。
综合实践·素养练——学以致用,立德树人
21.中华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瑰宝。我校开展“追溯文化源流,探寻节日奥秘”活动,请你作为策划者完成以下任务。
(1)在“知古论今”活动环节中,同学们对中秋节互赠铜镜的习俗进行解说,你认为下列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除了实用,它又是制作精良、形态美观的工艺品,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②铜镜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用以照面饰容,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③所以,这实用、美观又富有美好寓意的铜镜,备受喜爱,成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礼品。
④自古以来,中秋之夜人们钟情于赏月谈月,然而赏镜、互赠铜镜的习俗,知之者不多。
⑤尤其是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圆形铜镜,在我国古代还有花好月圆、吉祥富足的象征。
A.④②⑤①③ B.②④⑤③① C.②①⑤④③ D.④②①⑤③
(2)在“留言寄情”活动环节中,同学们以端午节为主题在文化展板上留言,请你在春节、清明、中秋、重阳四个节日中选择一个来进行仿写。
(端午)千人赛龙舟,锣鼓齐响祭忠魂。
(3)我校计划邀请第一中学的学生会主席李宜前来参加闭幕式活动,请你写一则邀请函,要求信息齐全,语言得体,内容简明。
※时间:2021年1月22日
※活动主题:追溯文化源流,探寻节日奥秘
※活动地点:文化中学校园小广场
※邀请目的:参观交流
邀请函
尊敬的李宜主席:
文化中学
2021年1月13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2.(1)到达,登上 (2)水波荡漾的样子 (3)耸立 (4)达到极点 (5)停宿 (6)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7)柳絮 (8)给 (9)形容悲伤到极点
3.D 4.D
5.(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潮平两岸阔 (4)归雁洛阳边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C 7.A 8.C
9.答案: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
10.降职
11.答案:①“杨花”在春天飘落,点明时令;②“杨花”象征漂泊无定,暗喻友人前途未卜,子规啼叫,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③首句写景,为下面抒发诗人对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和同情做铺垫。
12.答案: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挂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13.D
14.答案: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哲理。
15.题目
16.C 17.B
18.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9.答案:视觉、嗅觉。
20.D
21.(1)D (2)(春节)万户换旧符,鞭炮同鸣迎新春 (3)您好!我校将于1月22日在校园小广场举行“追溯文化源流,探寻节日奥秘”活动,诚邀您前来参观交流。期待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