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十三 笔算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53~54页例1、例2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万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初步认识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和,并学会利用这一规律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0-20 700-600
口算时说出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560-200 560-20 56-2
提问:这三道题减去的200、20、2,各要从哪一位上减,为什么?
3、笔算:76-52 48-4
说一说两位数减法的笔算要怎样算?
引出:用竖式计算万以内的减法,也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
二、新课
1、 例1,板书978-326=
提问:(1)978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326呢?边提问,师边板书百 十 个。
(2)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从哪一位开始减起?得数是多少?
2、 教学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1) 例1里的差加减数和,是怎样的算式?(652+326)
(2) 让学生算一算,观察和例1的联系,引导学生得出:
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3、 利用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的规律,可以验算算得对不对。就像例1,算出978减326的得数652,要检查做得对不对,就可以用差652加减数竹26,结果等于被减数攵8,说明例1算对了。现在我们来计算例2,并用这样的方法验算。
4、 教学例2
(1) 出示例2。提问:这道题竖式怎样列?怎样算?
(2) 根据前面的规律,怎样验算?指名学生板演。
(3) 提问:这里差加减数物结果等于前面的哪个数?说明前面减法算得对不对?
(4) 说明:验算时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证明前面的减法算对了,就把减法竖式里减出的差写在横式上。
(5) 指导在原式上验算。
减法的验算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把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减数和。像例2,就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用差加减数和(在竖式这边画箭头、写加号)来验算:1加4得5,0加3得3,5加2得7,2加0得2。验算结果,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和,说明原来算的是对的。
说明:如果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在原来竖式右边列出竖式来验算。如果不要求验算,就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看算得对不对。
小结:笔算减法的竖式要怎样列,从哪一位减起?笔算减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让学生做在书,然后集体订正。注意提问第二小题千位上得几。
2、 做“想想算算”第2题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原来减法算得对不对?
3、 做练习十一第1题前面两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后两题,第2、3题。
课堂随记:
课题十四 笔算不退位减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一第4~10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及其验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的不退位减,今天我们就练习减法不退位减的笔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练习十一第4题,选取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 列竖式计算: 986-765 1725-62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不退位减要怎样算,如果要知道减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1) 小黑板出示。说明要求,让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竖式验算,改正。
(2) 提问:第一道题错在哪里?你怎样验算出来的?为什么会算错?
4、 做练习十一第6题前三题。先让学生估计每题得数是几百多,并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加法和减法分别怎样验算?
5、 做练习十一第7题
小黑板出示第7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后,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得出:用差加减数,结果是被减数。
三、练习应用题
1、 学生做练习十一第9题。
(1)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 第1题为什么用减法算?第2题为什么用加法?第2题求出的结果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3) 小结:第1题从麻线总长的厘米数用去的厘米数,就得到剩下多少,反过来,第2题把用去的厘米数加剩下的厘米数,就得到麻线的总长,也就是把第1题里的差加减数,就得到被减数。
2、 做练习十一第10题。
提问:已知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第8题。
教学随记:
课题十五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准备题,例3,“想想算算”,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准备,引新
1、 拍手游戏:
师拍8下,让学生拍的比教师少2下,学生拍几下?(这样的游戏做几次。)
2、 出示准备题第1题,让学生数一数,在课本上填一填,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黄花是6朵的,是从几里面去掉几?
3、 出示准备题第2题,读题,让小朋友跟教师一起摆学具,边摆边提问:哪个摆的少,少摆2个也就是说要摆几个,让学生摆一摆,然后把书上的填空填好,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比6少2,就是要从6里去掉2,所以用6-2计算。)
4、 做“想想算算”第一题
5、 引入新课:从上面的摆学具和看图填充可以看出:当较小的数比较大的数少几时,要求较小的数是多少,只要从较大的数去掉少的几个这一部分。今天就用这样想的方法学习新的应用题。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3
(1) 出示例3,学生读题
(2) 分小组讨论怎样画线段图,可以怎样想。
让各组汇报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老师板书出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 提问:桃的个数是较大的数还是较小的数?求桃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结合线段图说明:求桃有多少个,就是求比23少9的数是多少,要从23里去掉9。指名板演列式,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 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2题,让学生看线段图说一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 做“想想算算”第3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蓝花瓶的个数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
五、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六 两种应用题对比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4、“比比算算”,练习十二第3~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口算,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二第3题
2、 看图列式计算:
(1) 出示线段图:第一行表示8朵红花,第二行表示黄花朵数5朵,要求黄花比红花少?朵
(2)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谁能说一说要怎样算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3) 出示图:第一行8朵红花,第二行表示黄花数,分别用大括号表示比红花少“3朵”和“黄花?朵”
(4)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求黄花多少朵要怎样算?
二、教学新课
1、 出示例4第(1)题
(1) 学生默读。提问: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2) 分析图里表示的题目的数量关系。大家看一看,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的个数少?谁能告诉大家,求冬瓜比南瓜少几个,可以怎样想?要从南瓜的个数里去掉几?
(3) 按照刚才想的,用什么方法做?把书上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9表示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求冬瓜比南瓜少的个数?
2、 出示例4第(2)题
(1)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 这道题里也是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的个数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看着图说一说,求冬瓜的个数要怎样想?要从南瓜个数里去掉几就能求出冬瓜的个数?
(3) 把书上的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3、 对比
(1) 这两道里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两道题里第一个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正好调换了一个位置,第(1)题的条件是第(2)题的问题,第(1)题的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条件。
(2) 这两道题里都是哪种瓜多,哪种瓜少?求第(1)题要怎样想?第(2)题呢?这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算算比比”,先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做这两题要怎样想?指名两人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做完后提问:这两题都是哪个班浇的棵数多?32-25表示什么意思?32-7呢?
3、做第6题
4、小结:做这种比多比少关系的应用题,总是先想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如果要求多的数,就把较小的数和多的数合起来,用加法算;如果要求少的数,就从较大的数中去掉少去的一部分,用减法算。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4、7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七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八 相差关系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练习十二第13~16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和解答。
2、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题练习
1、 做练习十二第13题
(1) 读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口答算式,每一题分别提问为什么这样做。
3、 口答列式
(1) 明明看40页书,东东看46页,东东比明明多看多少页?
(2) 明明看40页书,东东比明明多看6页,东东看了多少页?
(3) 东东看46页书,明明比东东少看6页,明明看了多少页?
二、应用题训练
刚才,我们已经练习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这些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怎样联系的。
1、 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1) 用小黑板出示第14题,说明要求。
(2) 请小朋友读第一组条件。哪种鱼的条数多?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后面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现在把这两个条件与问题“大鱼有多少条”连起来。
(3) 让学生完成余下的题目。
2、 做练习十二第15 题
(1) 小黑板出示,明确要求。
(2) 第(1)题已知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为什么能求这个问题?怎样算?
(3) 这两个条件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4) 指出:这道题已经知道这两个数,既可以提这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来算,还可以提这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算。
(5) 第(2)题已知什么条件和什么问题?知道了蓖麻25棵,要求向日葵多少棵,发补怎样的条件?这个条件里谁的棵数多?请小朋友把这道题连起来读一读。
提问:这里补成了几道应用题?
4、 做练习十二第16题。让学生说说题意,弄清小军、小虎都是和谁比的。
三、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5题第(2)题。
教学小记:
课题十九 笔算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4页例5、“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笔算退位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总结、概括笔算减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做书上的复习题。
2、 板演:用竖式计算:75-8= 64-36
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怎样计算?
二、教学新课
1、 引入新课
2、 教学例5第(1)题
(1) 出示第(1)题,提问:怎样列竖式?
(2) 这道题要怎样减?用计数器算一算。
师边和学生讨论边拔计数器。
十位不够减就到百位退1,(在百位上拔起一粒珠子),并划去竖式百位上5,在上面写4,百位退1,(把拔起的一粒珠拔去),是10个十,在十位上拔上10(在十位上拔上10粒珠子)现在十位上就是多少?(竖式上划去3,在上面写13)减去几还得几?(竖式十位上的得数写9)百位上退1后还得几?百位上的得数是几?(说明百位上不要减,得数就是4)
提问:刚才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减4是怎样减的?竖式里从哪一位减起?
(3) 老师完整地把笔算减法过程做一遍,让学生跟着说过程。在计算过程中,师可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
3、 教学例5第(2)题
(1) 出示第(2)题。提问: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个位上怎样算?十位上得几?百位上、千位上怎样算呢?
(2) 学生在书上把竖式填完整。提问:千位上得数有没有数,为什么?
(3) 让学生在书上验算。
(4) 小结笔算万以内的减法的注意点。解释本位的含义。出示后让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的第1题、第2题,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
2、 做“想想算算”的第3题,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并改正。
3、 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 。
课题二十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 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 出示例6:612-261=
2、 提问:怎样列竖式?
3、 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 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 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8题。
课题二十一 笔算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第9题
2、 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 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 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 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 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 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课题二十二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7、“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这种退位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514-317= 2631-784=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7
(1) 出示例7。老师写出竖式,并在计数器上拔403。
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要从哪一位退1?十位上是0,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老师边在计数器上演示,边和讲解:个位上3减7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是0,就要再从百位上退1。这时老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去一个珠子,并在竖式上把百位上的4划去,在它的上面写3。
提问:从百位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百位上拔起的一个珠子拔去,在十位上拔上10个珠,在竖式的十位上将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上10。
提问:再从十位上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十位上拔去1个珠子,在个位上拔上10个珠子,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将1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9,在个痊上将3划去,在它的上面写13。
请学生把刚才退位的过程在小组里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一说退位过程。
提问:现在被减数个位上应该是几?够不够减去7,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拔去7,在竖式横线下的个位上写6。
提问: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是9?十位上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拔去2,在竖式横线下的十位上写7。
提问:现在被减数百位上是几?要减去几?得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的百痊上拔去1,并在竖式横线下的百位上写2。
让学生看着黑板完整地说一说计算过程。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7,然后再请学生回答:退位以后,每一位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
老师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指出平时计算时,除了退位点以外,退位过程一般不写。
2、 做课本第69页上的“想想做做”。
做完后让选取几道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 做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4、 说出下面哪一道题十位上用9减8,哪一道题用10减8。
506-283 502-283
三、 布置作业
四、 练习十四第2、第4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三 被减数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笔算被减数末尾有0的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202-53=,做后提问是怎样减的,十位上为什么9减5?
2、 准备练习。如果把202-53改成200-53,你会算吗?请学生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老师板书竖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竖式。
二、教学例8
1、 出示例8,列出竖式提问:这道题被减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不够减,要怎么办?十位上、百位上又都是0,要怎么办?
2、 被减数千位退1到百位是几,千位上剩下几?再从百位退1到十位是几?百位上剩下几?十位再退1到个位是几,十位上剩几?想一想,现在个位是几?十位、百位上还有几?千位上呢?
3、 让学生计算这一题。并验算。
4、 教学“想一想”。
(1) 如果把2000-538改成2010-538,你会算吗?
(2) 指名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算算”第1题
2、 做完后提问:前两题十位、百位上都用几去减的?为什么第三题十位上不是用9去减,百位上要用9去减?
3、 做“想想算算”第2题
让学生看着第2题,验算每一个竖式,把做错的地方改正。并说出错在哪?
4、 做练习十四第6题。做完后提问:哪些数位上是用9减几的?为什么?
5、 说出下面各题,哪些数位上要用9减5?为什么?
6、
4000 4001 4010 4100
- 555 - 555 - 555 -555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题,第7、8题。
课堂随笔:
课题二十四 加、减法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
(1)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 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 笔算
(1) 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 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 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 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 、15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五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例9、例10,第75页“说说做做”和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特点,初步学会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初步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 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
(1) 书架上有75本书,借走40本,还剩多少本?
(2) 教室里原来有25人,又进来10人,现在有多少人?
2、 口头补出下列应用题的条件,再解答。
_______,卖出20个气球,还剩多少个气球?
_______,又买来12棵白菜,一共有多少棵?
提问:应用题里要求一个问题,需要几个条件?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必须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这种联系,来学习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9。
(1) 出示例9的前两个条件和第一个问题,读题。
(2) 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32-8=24(人)
(3) 现在再给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看一看能不能解答。(出示后一个条件和第二个问题)
(4) 提问:又知道了什么条件,要示什么问题:?
(5) 根据一个条件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6) 要根据什么来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引导学生说出“想”的思路,指名几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遍。
(7) 列出算式:24+10=34(人)提问:24表示什么,是哪里来的,10表示什么,34呢?
(8) 如果不求出车上还剩24人,能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
(9) 指出:第一个问题求出的24人,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求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
(10) 生回答,师板书。做完后让学生默读一遍。提问: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指出:这道题要先用原来32人减下车的8人,求出车上还剩多少人?再用求出的还剩24人加上车的10人,就得到现在车上多少人?
2、 教学例10
(1) 出示例10,读题。这道题要先求哪个问题,再求哪个问题?
(2) 怎样求第一个问题?18+7=25个
(3) 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呢?
(4) 做完后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是怎样想的,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 指出:这道题根据18个红气球和卖出7个,求出了还剩18个。
三、巩固练习
1、 做“说说做做”第1、2题。做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 做练习十五第1题。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算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两个问题,要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已知的另一个条件,求第二个问题。这样的应用题,叫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五第2、3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六 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6~77练习十二第6~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续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求小朋友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一道题里两个问题的联系,掌握好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二、整理思路
1、 把下面应用题先口头补充完整,再口头列式解答。
(1) ________,又买来20个苹果,现在有苹果多少个?
(2) ________,栽好了10查,还有多少棵没有栽?
(3) ________,平均分在4个笔筒,每个笔筒里多少支铅笔?
2、 解答下列各题。
(1) 妈妈买2篓苹果,每篓8个,买了多少个苹果?吃了6个,还剩几个?
(2) 妈妈买2篓苹果,每篓8个,买了多少个苹果?又买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买了多少个?
让学生说说两题的联系。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得数要做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出第一个问题。
三、练习应用题。
1、 解答练习十五第6题。
2、 解答练习十五第8题。
(1) 看清图意。
(2) 做完后订正第一题:2×8=16(元)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16元这个得数和题中的另一个条件去求第二个问题。
(3) 订正第二题:提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做练习十五第9、10题。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五第7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七 减法计算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练习十五第11~16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巩固笔算减法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笔算加法,还学习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今天就对这些内容来进行练习。
二、计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第12题。
三、连续两问应用练习
1、 解答练习十五第13题。
(1) 这道题要求哪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样算,为什么要用6×8=48来求红皮球的个数?
(2) 要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花皮球多少个?怎样列式?
(3) 为什么要用红皮球的个数和题中的另一个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花皮球有多少个?
2、 解答练习十五第14题。做完后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为什么都要用跳绳的42人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3、 解答练习十五第15题。
4、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先要根据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笔另一个条件求第二个问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十八 天气情况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 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 指导打√方法记录
4、 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课题二十九 万以内加、减法(二)复习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 做复习第1题。
(1) 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 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 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 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 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 2469 4235 6003
+235 +1183 - 607 - 235
4、 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 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 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 题余下的六道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十 应用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步计算应用 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要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简单应用题
1、 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并一说是怎样想的?
(1) 杨树16棵,柳树14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2) 一共要栽树30棵,已经栽了14棵,还要栽多少棵?
(3) 杨树5行,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 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要看两个条件有什么联系,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然后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列出算式解答。
3、 做复习题第6题
(1) 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 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4) 指出: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把一个数和多的几合起来,要用加法算,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从一个数里去掉几,要用减法算。
4、 做复习第9题
三、复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1、 做复习第10题。做后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2、 练习:妈妈买了23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 多少个?剩下的苹果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装几个?
3、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要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不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
四、复习作业:复习第7、8、11题。
教学随笔: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月 日~ 月 日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加、减法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本单元教材的编排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加强对口算的教学和训练,突出加、减法计算的基本规律,为教学加、减法笔算打好基础。口算、加减法穿插安排,交替教学,以加强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本单元各类内容的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重视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先学习口算,让学生认识加、减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理解用竖式笔算加、减法的方法。以往的数学教材在指导学生的算法上只要求按教材一种算法进行,这样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供学生探索的机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要 求 1、 使学生理解本单元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学会本单元的口算,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整百、整千数,以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或几十。2、 使学生初步建立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概念,初步认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它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想想算算”,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态度和初步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下面各题。
53+20 36+40 28+30 57+20
76+3 43+2 65+2 31+4
57+8 76+6 48+5 29+4
提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上?个位数呢?
2、 口算。
(1) 做第3页复习题。
(2) 口算下面各题。
24+30+5 36+40+3 27+10+5 57+20+8
3、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第1题。
(1) 出示例题36+43=
(2) 让学生先说说可以怎样进行口算?
(3) 问:十位上的4要加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个位上的3呢?你认为36可以先加多少再加多少?这就要把43怎样分呢?把43分成40和3之后,可以怎样加?(师配合板书:36 + 43 = )
40 3
(4) 谁来告诉大家,口算36+43要怎样算?
2、教学例1第(2)题。
(1) 出示例题57+28=
(2) 提问:按照第(1)口算的过程,这一题可以怎样算?
(3) 你是怎样想的?师配合板书。
(4) 再指名几人口述57+28的口算过程。
(5) 问:这道题可以怎样算?
3、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就是几十几加几十几。口算时,可以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几十和几,然后把几十几先加几十,再加几,就可以算出得数;还可以按照刚才相处的方法算出得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 小黑板出示,指名3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做在书上。
(2) 检查得数。
(3) 比一比,说一说。
(4) 指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直接先加几十,然后再加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2) 每组题里上下两题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3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下面各题。
64-30 76-40 53-20
64-3 76-4 53-2
64-6 76-7 53-5
2、 学生做第4题复习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3、 口算下面各题。
32+25 46+13 27+32
37+25 46+17 27+23
口算后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口算的?
4、 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第(1)题。
(1) 出示例题96-43=
(2) 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你能按照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你想怎样算吗?
(3) 提问: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从96里怎样来减?
(4) 请小朋友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页上例2的第(1)题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数。
(5) 谁来告诉大家,96-43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例2第(2)题。(同上)
3、 提问:根据上面两题的计算,你能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 检查订正。
(3) 指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实际上就是用连减的方法,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做练习一第4题。
(1) 指名4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人做两组(4道)题。
(2) 提问:每组题里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 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 口算下列各题。
48+31 54+12 25+44
48+35 54+18 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口算下列各题。
74-23 55-35 43-12
74-29 55-37 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 做练习一第8题。
(1) 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 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 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 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 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 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 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 )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课题四: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逐步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
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
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
2、口算。
60+30 40+20 50+30
50+8 70+5 60+4
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思考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
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2)出示第(2)题。
提问:按刚才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
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
(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
2、教学例4。
(1)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
(2)出示第(2)题。
提问:900+500要怎样想?
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
学生填上得数。
3、教学“试一试”。
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
3、做“想想算算”第3题。
4、完成练习二第1题。
5、出示练习二第2题。
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
教学随笔:
课题五: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5、例6,练习二第5~8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4个十是多少?150是多少个十?1400是多少个百?
2、口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600+300 70+80 300+60
6000+3000 700+800 3000+600
3、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
问:900-300可以怎样算?(板书9个百减3个百得6个百)就是几百?
谁再来说一说,算900-300是怎样想的?
(2)那么,9000-3000可以怎样算出得数?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指出:整百数减整百数、整千数减整千数可以想几个百减几个百是几个百,就得几个百;几个千减几个千是几个千,就得几个千;也可以按几减几得几来算几百减几百和几千减几千。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提问:150是多少个十?
让学生讨论:15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指名说说,师配合板书。
(2)请大家自己算一算1400-900得多少?填在书上。说说你的想法,可以讲给你的同桌听。
(3)小结:算一百几十减几十时,要怎样想?一千几百减几百呢?
4、 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然后说一说想的过程。
3、做“想想算算”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大会,集体订正。
4、口算
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二第5题。
5、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分组算,说说可以按几减几口算。
6、口算下面各题。
400+300 700+600 300+60
4000+3000 800+400 3000+600
700-300 1300-600 360-60
7000-3000 1200-800 3600-3000
提问,指出。
7、口算练习二第7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教学随笔:
课题六:整百、整千数加减整百、整千数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9~15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看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进一步巩固学过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第14题的问题或条件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巩固基本方法。
1、 做练习第9题。
小结口算时可以按哪道题推算。
2、 加法和减法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400+200 70+50 2000+400 700-300 130-50 2400-2000
4000+2000 700+500 500+3000 7000-3000 1300-500 2400-400
三、综合练习
1、口算练习二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2、列式计算。
(1) 出示第12题,说明要求。
(2) 左图左边一部分表示多少?右边一部分呢?要求什么?
(3) 指名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4) 问:为什么用加法算?
右图教法同左图。
指出:线段图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看线段图列式时,先要看清条件和问题,再想要用什么方法解答,然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四、练习应用题。
1、出示第14题。
(1) 让学生读条件。
(2) 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那些能求的问题?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解答或不解答)。
2、做练习二第15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组织各组在班内交流,其中第(2)题应让学生明白,前三种商品任选两种都行,要买电脑,就只能买收音机。
一、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0、13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七: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7、“想想算算”,练习三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加减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答。53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60可以分为几百和几十?
2、 口算第13页复习第2题得数,填在书上。
3、 请小朋友说出下面两题的口算过程和得数。(边说要求边板书算式,分左、右各一道)
53+40 93-40
4、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第(1)题。
(1) 在53+40下面板书:530+400=
(2) 提问:仿照上面一题,这道题可以怎样算?(配合板书)
(3) 指名口述530+400的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想”的算式。然后再让几位学生说一说。
(4) 指出: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因为几百要和几百才能直接加,所以先算几百加几百得几百,再把得到的几百加几十得几百几十。
2、教学例7第2题。
教法可仿第(1)题。
提问: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两道题还可以怎样算?
让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出的算法,老师根据正确的算法板书口算过程。
说明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算法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用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加上的几百要加在哪一位上?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想想算算”第2题。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第1、2题中的第一组两道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得数校对。
2、完成练习三第4题。
让学生解答第(1)题,做好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用260-100?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第1、2题后四道题,第3题。
教学随笔:
课题八: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基本练习
1、揭示课题
2、练习口算方法。
(1) 小黑板出示:
420+300 360+200 500+230
420-300 360-200 730-500
提问:几百几十加、减几百的口算要怎样算?整百数要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或者相减?
(2) 小黑板出示:
37+20 40+53 65-50 27-20
370+200 400+530 650-500 270-200
提问:几十几加、减几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呢?
加减几十要和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减?加减几百呢?
二、加减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第6题。
让学生每人先估计得数哪几道比500大。(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1) 小黑板出示。
(2) 集体订正。注意说明后一组题的比较方法。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三第8题。
读题,提问:用哪两个条件解答的?为什么?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2、做练习三第9题。
(1) 指名学生读题,看图,说说冬冬家离学校多少米?,明明家离学校多少米?
(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
四、课堂作业:练习三第5题。
教学随笔:
课题九:几百几十加几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练习四第3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第16页复习题。
集体订正。
2、板书530+400,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成:530+400=930
500 30
3、引入新课。
将400改成40。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第(1)题。
530+40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40要和多少相加?530要怎样分?怎样算?(老师配合板书)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现在请小朋友把这道题在书上算一算。
小结:因为几十只能和几十直接相加,所口算530加40,要先算30加40得70,再算500加70得570。
2、教学例8第(2)题。
方法可仿第(1)题。
提问:这道题计算时和上面一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强调30加80满一百,最后要用500加110得610)
3、提问:这两题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的方法。
4、小结:今天学习的这两道题都是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板书课题),计算时要先算几十加几十,再把几百加得到的数。也可以按你喜欢的算法来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重点说说计算过程。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口算练习四第1题。
指名一组一组口算,问:每组题里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十位上相加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一百几十或一百。
4、做练习四第3题。
出示第3题卡片,每移动一格纸条,指名学生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
5、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几百几十加几十要怎样口算?十位上几十加几十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多少?
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2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几百几十减几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9、“想想算算”,练习四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练习四第7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第17页复习题。
(1) 学生在书上做第一组题,然后口述计算过程。
(2) 学生在书上做第二组题,口答结果,指出:几百几十都可以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
2、板书:650-200,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成:650-200=450
600 50
3、引入新课。将200改成20,要怎样算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第(1)题。
(1)650-20与上面一题比较没有什么不同?这道题是几百几十减怎样的数?
20要从多少里去掉?你认为这道题要怎样算?
老师配合板书 650 – 20 = 630
600 50
谁能告诉大家650-20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从50里减去20,而不从600里减?
(2)请小朋友在自己的书上把这道题算一算。
(3) 师小结。
2、教学例9第(2)题。
(1) 按上面的一题要怎样算?50减70不够减怎样办?现在怎样算?
师配合板书:650 – 70 =580
500 150
谁来说说50减70不够减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 请小朋友在书上完成。
(3) 这道题和上面一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讨论:上面这两道题还可以怎样想?
4、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口算练习四第5题。
4、做练习四第7题。
5、做练习四第8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几百几十减几十要怎样算/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一: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方法,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十与几十加、减几在算法上的联系,能较熟练地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十。
教具准备:几百几十加减几百或几十的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1、几十几加、减几和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对比练习。
(1) 做练习四第9题前两组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集体订正。提问:几十几是怎样算的?几百几十加几十呢?
(3) 师指出并小结。
(4) 做练习四第9题后两组题。
(5) 集体订正。提问:几十几减几是怎样算的?几减几不够减要怎么办?几百几十减几十呢?几十减几十不够减,要怎么办?
(6) 师指出并小结。
2、完成练习四第10题。
(1) 让学生在书上算出得数。
(2)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和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对比练习。
(1) 小黑板出示练习四第11题。
(2) 口算前两组题,老师板书得数。
提问:几百几十加几十怎样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呢?上下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口算后两组题,老师板书得数。
提问:几百几十减几十怎样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呢?上下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师指出并小结。
4、口算。
出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或几十的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练习四第12、13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二:口算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14~1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过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本单元学习的加、减法的口算内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练习本单元学习的口算内容。卡片反复使用,学生不熟练的重点指导,最后集体口算一遍。
二、笔算加、减法和列式计算
1、做练习四第15题。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3) 老师强调指出格式和算法。
2、做练习四第17题。
(1)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2) 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第18题。
让学生每人看图,在课本上填充。
提问: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和花蝴蝶比红蝴蝶少3只可以怎样算出来?
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就是花蝴蝶比红蝴蝶少几只?
三、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6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三: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0、“想想做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都准备5个□,7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老师照复习题摆出图形。
(1)让学生照复习题摆出图形,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有几个,○有几个,○比□多几个。
(2)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比□多2个的?如果要列式,你会吗?
(3) 小结:我们从上面的复习的图里可以知道,○比□多。从○去掉5个这一部分,就是○比□多的数,所以可以用7-5来计算。
2、做“想想算算”第1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先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要求学生填在课本上,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红辣椒比青辣椒多3个的?为什么用减法算?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0。
(1) 出示例题(包括图画),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意思。
(2) 说明:我们用线段图表示讲义夹和铅笔盒的元数。(师画出两条线段并说明)
要求王伟比李春多用的元数,图上是哪一部分?
(3) 讨论:要求王伟比李春多用多少元,是求哪个数比哪个数多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为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再说明解题思路。)
2、老师指出:这道题可以这样想:已知王伟用了24元,李春用了18元,求王伟比李春多用多少元,是求24比18多多少,要从24里去掉18,所以用24-18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五第5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例11、“想想算算”,练习五第6~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都准备9个○和5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完成复习题。
2、做“想想算算”第1题。(让学生读题,指名口答)
3、做“想想算算”第2题。
先学生算出第一个问题,说说是怎样算的。再让学生填写第二个问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面包车比大客车少坐几人,就是大客车比面包车多坐几人。
4、出示板演题:妈妈买了22个苹果,15个梨。梨比苹果多几个?
(1)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集体订正: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减法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1。
(1) 问:刚才做的这道题,你还能把这个问题改成另一种说法吗?
(2) 让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3) 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3题。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第6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口答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老师板书。
第二个问题也用这个算式求吗?为什么?
指出: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实际上就是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都用减法计算。
3、做练习五第9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7、8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五:求相差数的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练习五第10~14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口算和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体会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具准备:第13题问题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应用题练习
二、基本题练习
1、小黑板出示应用题,要求口头列式计算。
(1) 白兔17只,灰兔8只,白兔比灰兔多几只?
(2) 羽毛球30个,乒乓球85个,羽毛球比乒乓球少几个?
学生口答算式、得数,老师板书。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小结:两个数比较,从多的数里去掉少的一个数,剩下的就是多多少,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少的一个数少多少。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请小朋友一起做第10题,3分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变式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说明题目中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求哪几个问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说说。
这三个问题为什么都用减法?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3题。
(1) 口头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口头列式。
(2) 口头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
让学生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按学生提的问题用纸条贴出。
用减法算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学生换“多”或者“少”的说法后,老师进一步强调:美术组比科技组多几人,就是科技组比美术组少几人,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30减去20。
(3)让学生用其他不同的说法提问题。(如:科技组再增加多少人就和美术组同样多等)
2、做练习五第14题。
弄清题意。
口答第(1)题的结果。
口答第(2)题,要联系具体张数,利用生活经验,必要时可以用线段图表示,说明小娟要给小林多少张。
五、全课小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第(1)题。
教学随笔:
课题十六:复习加、减法口算和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复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口算
1、做复习第1题。
(1) 小黑板出示第(1)题,让学生口算。一组一组算得数。
提问:竖着看,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算的?两位数减两位数呢?
横着看,加法口算和减法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小黑板出示第(2)题,让学生口算。一组一组算得数。(教法可仿第(1)题)
(3) 小结: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口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加法里哪一位上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里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2、做复习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写得数,4分时间完成。然后集体校对订正,并了解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情况。
3、做复习题第3题。
让学生口头估计得数各是几十多,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应用题。
1、做复习第4题。
(1) 读题,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
(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 检查板演,订正。
(4) 用24-10来计算,还可以怎样提问题?为什么?
2、做复习第5题。
3、做复习第6题。(用小黑板出示)
(1) 读题。提问:第6题缺了什么?根据问题应补什么条件?(提示学生注意哪个年级本数多)
学生口头补条件,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要补二年级送去多少本?
4、讨论复习题第7题。
(1)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求第(1)个问题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求第(2)个问题呢?
(2) 你喜欢哪两种玩具?和同学说一说。
要求列式计算。
提问:这道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
(3) 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哪些问题,然后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6题、第7题的(1)、(2)两题。
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月 日~ 月 日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教 学 要 求 1. 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2. 使学生学会看钟面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能记录时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课题一: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7页时、分的认识例1、例2和“填填连连”,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 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3. 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问:这是什么?说明: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钟?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整时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2、认识时、分
(1) 认识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 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 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 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提问:一节课的时间多少分钟?(40)课间休息几分钟?(10)合起来是多少分钟?再加多少分钟,就是1小时了?为什么?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 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 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 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小结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 做书上填填连连。
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总结
教学随笔:
课题二: 时 、分 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练习第3~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 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 、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 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 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 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 做练习十八第6题。
4 、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 、时间单位的应用
1、 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 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五 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9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 秒 的 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页秒的认识、“数数说说”,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时、分。
2、 时针走一大格经过多少时间?分针1分走多少小格?1小格分针走多少小格?(1时=60分)
3、 钟面上拨出时刻,让学生说一说几时几分。(3:00 12:00 12:05 7:25 4:30 11:50 6:55)
4、时和分的时间单位,哪一个大?哪些用小时?那些用分?你跑60米要1分钟吗?就不能用时间单位分。要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秒针和1秒。
说明钟面上除了时针和分针,有的还有秒针。让学生观察教具钟面,又细又长的针是秒针。(板书:秒针)
分别指不同的针,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针。
出示时钟,让学生找出秒针,看走动的情况,说明秒针每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走1小格1秒)让学生随着秒针的走动跟着数一秒、二秒、三秒。
提问:秒针走一格的时间1秒,走一圈的时间多少秒?
1、教学1分=60秒。
(1)请学生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是几分钟?(板书:1分=60秒)
(2)1秒钟有多长呢?请学生看秒针走动,1秒拍一下手。问:拍一次手的时间多长?让学生听老师说开始,看秒针默默地数,老师说停就停,说说经过了几秒钟。
2、指导看书。
(1)让学生看书,然后提问: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走1格是多少时间?1分钟是多少秒?
(1) 引导学生说出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的时刻。
三、巩固练习
1.做“数数说说”。
(1)让学生同时数脉搏,指名汇报15秒钟跳几下。
(2)出示时钟,老师说开始,学生做深呼吸,看做一次大约多少秒针,指名学生说一说。
2.做练习十九。
(1)第1题。指名几人数5秒钟,看最快的数到几。
(2)第2题。口答,说一说怎样算的。
(3)第3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人各用多少秒钟,说一说用的秒数多的是快还是慢。再口答问题。
(2) 第4题。学生填单位名称,然后集体订正。
(3) 第5题。读题,让学生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5题。
教学随笔:
课题四 : 我的作息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实践活动:我的作息时间。
教学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培养学生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校内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让学生看钟面时刻,说出是几时或几时几分。
2. 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钟、1小时各有多长。
3. 出示校内作息时间表。让学生按作息时间表说说内容。
4. 说明作息时间应该包括校内和校外,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每人按教材前三节内容说说自己每天活动的时间安排,看看谁安排得好一些。
2.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一天活动的一般规律,用第103页的表,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老师注意巡视辅导。
3. 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里与其他同学交流,比较。
4. 选择安排得合理的几张作息时间表,看看安排得怎样,哪些比较好,哪些可以修改、调整。
三、活动总结
肯定作息时间安排得好的、合理的同学。要求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活动、休息都有兴趣。
教学随笔: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月 日~ 月 日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应用题这种关系进行验算、求加减算式里的未知数x。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通过对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概括及其应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教学简易方程打下基础。教材对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安排,是先讲加法的,再讲减法的。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里,先揭示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关系的应用:一是加法计算的验算,二是求加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编排,与加法的安排对应,也是先讲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关系,再讲这种关系两方面的应用。教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从理性上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对于以后学习简易方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教学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前,注意提早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以便减缓学习的坡度。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解答有联系的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依据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向学生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验算,并让学生明白验算方法的根据,加深对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未知数x,突出应用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的思路,指导书写格式,并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求未知数x。
教 学 要 求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的未知数x,初步认识求出的x的值表示的意义。2. 使学生会用不同方法验算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及初步能力。
课题一 :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 + 20 = 30 + 53 = 15 + 72 =
60 – 40 = 83 – 30 = 87- 15 =
60 – 20 = 83 – 53 = 87 – 72 =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 30 + 20 =50 ( 千克)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 加数 + 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
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
(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 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 = 和 - 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2)出示例2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竖式)怎样计算?求出的数叫加法的什么?(和)根据上面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一个加数,应该等于什么?可以怎样列式验算?我们可以用算出的和423减一个加数75,看看得多少。板书算出得数348。
提问:算出的得数与那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加法算得是正确的,在横式上写出和。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验算的?还可以怎样用减法验算?
1、 “想想算算”第2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小结:对加法的验算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验算,用哪种方法方便就用那种方法验算。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六第2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做练习十六第4题。
4. 布置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 : 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5~10题。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初步认识求算式中未知数的含义,知道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
2、 使学生学会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掌握求未知数x的书写格式,能正确地求出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每组口算时写出加法的得书得数。提问:每组题里的和减一个加数,等于什么?(板书: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7 +( )= 13 9 + ( )=14 21 +( )= 26
( )+ 5 =15 ( )+ 4 = 18 ( )+ 6 = 15
上面每题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未知数
(1)像刚才一组求( )里的数叫未知数(板书:未知数)让学生说说第二行算式里的未知数是哪一个数。
(2) 示要求的数,是未知数。未知数还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教x的读法),像( )+ 6 =15 就可以写成x + 6 = 15,问:哪一个是未知数?
(3) 同学说复习题里的未知数怎样用x表示,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让学生用x表示未知数,把下面的两道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你能想出怎样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吗?
a) 揭示课题
应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我们就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的关系,来求加法算式中未知数x。(板书课题)
(4) 教学例3
a) 出示例3,求未知数x,第一步先要将原来的题抄下来。提问:x在加法里是什么数?根据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要怎样求?这里的x要等于什么?(板书:x = 50 — 35)说明:第二步是根据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得来的,等号要与第一个等号对齐。
b) 根据x = 50 — 35 ,算出x等于多少?强调等号要与上面两个等号对齐。求出的x=15对不对呢,让学生把x=15放到x +35=50里算一算,看15+35的结果是不是50。
c) 根据什么来求加法算式里的一个加数?求未知数x时是分几步写的?写的格式要注意什么?
(5) 做“想想算算”第2题。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6) 教学例4
a) 出示例4,在这道题里,哪个是要求的数?用什么数来表示?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意思。教师画线段图。这幅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要求的数用x表示后,也就是200加上什么数得430?根据200加x 430,可以写成怎样的式子?x要怎样求?请大家试一试。
b) 提问:这里的x怎样求的?为什么用430—200来求x? x等于多少?200加上什么数得430?
(7) 做“想想算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6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六第7题。
3、做练习十六第8题。
4、做练习十六第9题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9题第(2)题,第10题。
家庭作业:“想想算算”第1题,练习十六第8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例5、例6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减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减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0 — 30 = 74 — 50 = 63 — 21 =
50 — 20 = 74 — 24 = 63 — 42 =
30 + 20 = 50 + 24 = 21 + 42 =
2、一道减法算式,可以有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和它对应。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a) 提问:电线上原来一共有多少只燕子?飞走几只?还剩几只?
b) 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师板书:
14 - 8 = 6(只)
被减数 减数 差
提问:这个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得到什么?反过来说,差等于什么?(板书:差 = 被减数- 减数)
c) 出示第(2)题。
提问:这道题已知的是减法里的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减法算式里减数等于什么?(减数 = 被减数 - 差)
d) 出示第(3)题。学生口答算式和答案,教师板书。提问:这道题里已知的是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根据第3题说一说,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被减数 = 减数 + 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减法算式里的差,是用被减数-减数来求的,减法算式里的减数要怎样求呢?被减数呢?说明是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教学例6。
(1)提问:我们过去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用的什么方法?应用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里的哪一个式子?
说明:除了应用被减数 = 减数 + 差可以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之外,还可以用被减数算出的差,看得到的是不是原来的减数来验算。如果得到的是原来的减数,说明原来的计算做对了。
(2)出示例2。指名板演,想一想,怎样用减法验算?
提问:算出的得数和哪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减法算得对不对?在横式里写哪一个得数?怎样用减数验算减法?这样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七第1题。
2. 做练习十七第2题。
3. 做练习十七第4题。
4.做练习十七第3题。
教学随笔:
课题四: 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7、例8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七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巩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出减法中的未知数x,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练习十七第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提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减数 = 被减数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25 — ( ) = 15 ( )— 34 = 62
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如果把题目里的( )换成x,就是怎样的两题?(板书:25 - x = 15 x - 34 = 62)
说明:这样的题就是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2、学生试做。
(1)提问:这两道题里的x 你会求吗?请大家试一试。指名板演。提问;第一题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求减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减法里的什么数,再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这个数等于什么。这里x 是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先得出x = 25 — 15 ,再算出 x = 10。把 x =10放到原来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 —10 是不是等于15。
(2)提问:第二题怎样算的?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减法算?请你用原来的式子算一算, x = 96对不对?
(3)随能再说一说,都是求减法算式里的x,为什么第一题要用减法,第二题要用加法?(看清 x在减法中是什么数,如果x是减数,就要用被减数减差来求结果;如果x是被减数,就要用减数加差来求结果。)
3.巩固练习。
(1) 说出x是什么数,x等于怎样的式子。
X - 50 = 30 x - 38 = 12 x - 46 = 15
50 -x = 30 38 -x = 12 46 - x = 15
(2) 做“想想算算”第1题。
4.教学例8
(1) 出示例8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哪个数用x表示?这道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大家做一做,求出这个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1)小题。
2. 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2)小题。
3.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五: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练习十七第10~15。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加、减法的计算,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加、减法算式里的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应用这些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算得对不对,还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x。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练习验算
3. 做练习十七第10题第1题。
(1) 提问:计算加法时,可以用哪两种方法验算?指名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 做练习十七第10题第2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提问:第一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第二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三、练习求未知数x。
5. 做练习十七第12题。提问:第一题对吗?为什么?要怎样改正?(求未知数x,每一步都要写出x=,写成两边相等的式子。并注意每一步的等号都要对齐)第二题对吗?为什么不对?为什么要用加法来求x?
6. 做练习十七第11题。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7. 做练习十七第13题第一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8. 做练习十七第14题。
四、总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法算式呢?指出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和求未知数x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 题第二组,第15题。
教学随笔:
课题六: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家、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的验算和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学习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关系式
1. 让学生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老师板书。
2. 做复习第1题的第(1)题。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两道算式?
3. 做复习第1题的第(2)题。提问:写这两道算式的根据是什么?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和求未知数x。
4. 做复习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 做复习第3题。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找出错误,在书上改正。提问:第(1)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改成x=40-0?第(2)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要用加法?
小结:求未知数x,一定要先看x是算式里的什么数,再想用什么方法求x,列出式子来计算。
6. 做复习第4题第二组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 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
(1) 小黑板出示文字题
25加上多少是45?
什么数减去30是52?
68减去一个数是8,这个数是多少?
(2) 指名学生说出哪个数用x表示,口答出求x 的等式,教师板书。
(3) 提问:用x列出的这些相等的式子后,你能算出要求的数吗?按照什么来算?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第一组题和第5题。
教学随笔: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月 日— 月 日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这种关系验算加法计算和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计算和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实验表明,提早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议程思想的孕伏。所以,本套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后面进行教学。全单元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单元复习,把加减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综合在一起,成为比较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检验加、减法运算结果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会利用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3、使学生初步认识未知数,知道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4、使学生会利用加法、减法算式中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加法、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课题一:复习万以内加减法口算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 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 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 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 口算第2题,时间:3分钟。
三、 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 + 482 = 720 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 – 230 = 300 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 完成第3题。
四、 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教后随笔:
课题二:复习万以内笔算加减法和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复习第5 – 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 学生笔算。
(2)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总结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 学生分组练习。
(2) 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 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小结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 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 – 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 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 长度单位复习。
(1) 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 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 千克和克的复习。
(1) 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 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 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 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 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 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 复习画角。
(1) 说说画角的步骤。
(2) 画一个角。
(3) 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 练习复习第12题。
教后随笔:
第四课时:相差关系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页复习第13—17题。
教学要求:
进一步认识的两数相差关系的结构,理解、掌握两数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式计算。
1、 出示例图。
(1) 学生口述图意,列式解答。
(2) 分别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 揭示课题。
二、完成复习第13题。
1、 完成复习第1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比较3题的异同之处。
(3) 小结解题方法。
3、 完成复习第14题。
三、提问题和补条件的练习。
完成复习第17题。
1、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和条件,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解答。
四、课堂作业:复习第15、16题。
教后随笔。
课题五时:连续两问应用题的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复习第18—22题。
教学要求:
进一步熟悉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连续两问应用题。
1、 完成复习第18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问:每道算式分别求出了什么?第二道算式又是根据什么求出来的?为什么?
问:像这样的应用题叫什么应用题。
2、 完成复习第20题。
(1) 独立完成。
(2) 比较异同之处。
(3) 小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要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
3、 完成复习第22题,重点讲解第(3)个问题。
三、课堂作业。
复习第19、21题。
教后随笔:课题二:混合运算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练习二十第5—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 64÷8+4 (2) 48+36-66 (3) 55-7×5
(4)(84-36)÷8 (5) 48÷(8-2) (6) 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2、完成练习二十第7、8题。
3、小结: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算,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四、应用题练习。
1、 完成练习二十第9、11题,分别说出解题思路。
2、 小结:解答连续两位应用题所求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6、10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有括号的两步式题
教学内容:教学例4,完成教科书第108页“说说算算”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掌握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5÷5÷3 14-7+28 3×9-4 40+16÷8
2、 将后两题分别加上括号,变为:3×(9-4) (40+16)÷8
比较: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问:有括号的式题应先算什么?(出示结语)
3、 揭示课题:
我们将按这样的运算顺序来用递等式计算两步式题。(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教学例4(1)。
(1) 出示后,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与前两天学习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相比,多了什么?
(2) 算式题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告诉学生:在有括号的算式题,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3) 逐步演示并提醒学生:没进行第一步运算的部分,应位置不变照抄下来。
2、教学例4(2)。
(1) 出示后,说说运算顺序。
(2) 独立完成。
3、 小结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两题不先算乘法和除法?以深化学生对“先算括号里面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 。
1、完成“说说算算”。
第一题:按要求独立完成。
第二题:出示生先比一比异同之处,再独立完成。
强调:注意运算顺序的不同。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独立完成后,学生比较两组题的异同,并说出各类两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4、5题。
教后随笔:
课题四:混合运算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练习二十一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64÷8+4 48+36-66 55-7×5 (84-36)÷8 48÷(8-2) 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3、小结: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算,递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四、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9、11题,分别说说解题思路。
2、小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所求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7、10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五:混合运算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页的第1—5题。
教学要求: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第一题:(1)让学生按照要求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帮助学生总结出已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明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题:(1)先让学生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3)比较它们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三题:(1)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要求学生先想出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注意检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重点辅导困难学生。
第四题:分步计算,不要求列综合算式。
二、应用题练习。
第五题:先让学生看清题意,教师帮助审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随笔: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简 析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先让学生认识直角。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说说做做”巩固对角的认识。对直角的初步认识,由于有直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所以教材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
学 情 分 析 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接着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直角,可以用三角板来比一比,然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题一: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 出示大三角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 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 用投影仪出示扇子的图,指名学生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4) 教师拿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不要再作进一步说明)
2、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 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1) 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国旗上面有角,少先队队旗上面有角,房屋的山墙上面有角,教室的窗上面有角,家里的防盗门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角)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什么东要的面上有角。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把有代表性的实物利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教学角的画法。
(1) 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 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 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的两条边没有接上,有的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的端点画起等。
二、巩固
1、做教科书第113页的“说说做做”。
第1题,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角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第二、第四个图形不是角,第一、第三两个图形都是角。
第2题,师生一起把硬纸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张开得小,所形成的角小;张开得大,所形成的角大。
第3题,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依照教科书第113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2、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18—119页直角的初步认识及“做做画画”练习二十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三角尺一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判断再分别说明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三角尺上的角。
二、新授
1、认识直角。
(1) 说明:三角尺中的一个是直角。
(2) 出示另一把三角尺上,找一找其中的直角。
(3) 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一找直角。
(4) 说明:直角也可以画出来(示范板演),再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5) 找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2、举例生活中的直角。
3、教学直角的判断。
(1) 教学判断的方法。
(2) 练习“做做画画”的第1题。
4、教学画直角。
(1)示范画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请学生说说画直角的步骤。
(2)学生练习“做做画画”第3题,要求画后标上直角符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做画画”第2题。
师生一起折纸,折出直角标上符号。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1) 学生判断,并标上符号。
(2) 指出:只要与三角尺的直角重合,就是直角。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中各有几个直角?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
四、全课文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7题。
教学随笔: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起讫时间 月 日~ 月 日 使用课时 累计使用课时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主要是第三册学习的乘、除法的有关概念,乘、除法计算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式题,以及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计算的复习,突出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和10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学期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混合运算进一步打好基础。教材在安排口算和笔算时,突出了运算顺序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确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重视乘、除法含义和应用题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以利于进一步学好应用题。通过学生口头编题,沟通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应用题。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寒假小朋友对上学期学的一些内容有些遗忘,教师要分析班级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从实际出发组织复习。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要重点复习,成绩差的要重点辅导,对遗忘的知识要作适当补缺。
教 学 要 求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有关感念,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巩固已经学过的乘、除法计算方面的有关知识。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更加明确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为本学期学习有关知识打好基础。3、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为本学期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作进一步的准备。
课题一:乘、除法及两步计算式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期初复习第1~8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有关概念和熟记乘法口诀,更加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进一步熟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作一定的准备。
3、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的观念和单位长度的表象,巩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4、 教具准备:乘法口诀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有关知识
1、 复习乘法口诀。
(1)小朋友还记得乘法口诀吗?(指名背乘法口诀)
(2)请小朋友一起背一遍。
(3)抽背。
(4)对口令。
(5)出示口诀表,让学生说出得数相同的几句口诀。
2、 复习乘、除法的一些概念。
请小朋友看第2题,根据题目说出算式和得数。
问:为什么列成9×5或5×9?为什么用除法算?
3、 复习乘、除法计算。
请大家算第1页的第3题。第一个表里是要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第二个表呢?学生做在书上,集体校对。
三、复习两步式题和加、减计算
1、完成第4题。(用小黑板出示)
(1) 请小朋友口算第一组:乘加和乘减的算是要先算哪一步?
(2) 请大家来算第二组:乘、除两步计算的题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3) 让学生口算第三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2、完成第5题。
(1) 请小朋友看第5题后两组题,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道题先算什么?下面一道题呢?
(2) 学生分两组计算在练习本上,指名四人板演。要求能口算的用口算,不必列竖式。
(3) 检查订正。提问: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长度单位极其进率
1、复习长度和长度单位。
(1) 请小朋友说说教室的地面的长,黑板两条不同边的长,书本面两条不同边的长。
(2)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米是多少厘米?师完成板书:
10 10
米 分米 厘米
100
(3) 口答第6题。问:70分米为什么等于7米?
2、完成第7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然后填数,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教材第1页第5题第一组题,第2页第8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应用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期初复习第9~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地方认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第12、13题里编出的各道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整理归纳,巩固解题方法
1、出示乘、除法应用题组,让学生解答、比较。
(1) 有3个金鱼缸,每个缸里有5条金鱼,一共有几条?
(2) 一共15条金鱼,每5条养在一个金鱼缸里,要几个金鱼缸?
(3) 一共15条金鱼,平均样养在3个缸里,每缸养几条?
学生口头解答,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9~11题。
(1)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检查订正。提问:第9题为什么用乘法算?第10题是怎样想的?第11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得数6和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第12题。
(1) 读题,你能找出有几个数量?
(2) 你能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试试看。
三、 口头编题、沟通联系
1、请小朋友先看第13题里的图,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
2、谁来编乘法应用题?为什么这是乘法应用题?
谁来编一道除法应用题?编题后再出示。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除法应用题?
指名编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第2和第3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黑板上编出的三道应用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