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精读引领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苏州漫步(节选)》
一、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体会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描写景物的手法。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评价任务
1.找文中的关键词,连缀起来,了解课文大意。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3.提出问题,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先生观赏了海上日出。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奇特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叶圣陶先生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里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记录、记叙)
2.体裁特点—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二)理清顺序,学习写法
1.自由读课文,理清游览路线。
(1)教师引导:读第1、2自然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一罗店一山。
(2)读一读后面的段落,找一找作者还描写了哪些景物。(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
(3)你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景顺序。(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
(4)展示游览的路线,明确写景顺序。(游览顺序)
2.默读第4-7自然段,概括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班级交流,概括特点。外洞:大、高;孔隙:小、矮、窄;内洞:黑、奇、大。
3.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问题思考:船到底有多小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你读出了孔隙的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孔隙的特点的
合作交流,明确答案: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小船)具体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2)假如这时候你就是游客,仰卧在小船里,工人拉着绳子,帮助你穿过孔腺,会有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几,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思考:这几句话是如何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的 (作者的感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找一找描写内洞景物的句子,品一品“即使…也”这组关联词语,从中你
品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即使……也……”这组关联词语起强调作用,即使退一步讲,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它们也值得观赏,说明它们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小结: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将景物的描写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写作。
(三)以例学习,举一反三
1.阅读《向成长致敬》中的《苏州漫步(节选)》一文。
(1)你来理一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人口走廊一涵碧山房一游廊一闻木樨香轩一小蓬莱一曲溪楼)
(2)作者抓住了留园的什么特点来描写景物 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它像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
(3)围绕“含蓄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他是怎样将留园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使得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师生点评,明确答案。
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融游踪、景观、感受三位于一体的“游记”文体。写游记时要理清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把最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还要写出感受,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基本的要求。
四、作业设计
写一处景点,注意景点的变化。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记 游览顺序
游踪 景观 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