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5 14:2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重难点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史料探究的方式,掌握王国问题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危害。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实施“推恩令”与尊崇儒术的作用和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3.了解西汉的文化成就,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重点: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巩固措施 难点: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知识梳理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3.“文景之治”
(1)“与民休息”
①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表现: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七国之乱
①由来: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②结果: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尊崇儒术
(1)概况: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民族和对外关系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
①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②影响: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后期的衰亡
1.衰落
(1)政治:日趋黑暗。
(2)经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3)社会: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四)王莽改制
1.目的: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2.时间:公元9—23年。
3.结果: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政权被推翻。
二、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
(一)东汉的兴衰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前期:光武中兴
(1)政治: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中期:社会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①原因: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②影响:政治腐朽黑暗。
(2)“清议”和“党锢之祸”
①“清议”: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
②“党锢之祸”:“清议”之士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后期:军阀割据
(1)张角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2)军阀割据: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
(1)医学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
①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难点突破
一、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巩固措施
汉承秦制 发展
政治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与设刺史 实行郡国并行
经济 承袭秦朝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 编户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社会 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思想 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两汉灭亡的共同因素
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课堂训练
1.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以后田租三十税一成为两汉田租率的定制。这些举措(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贯彻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C.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固 D.说明政府开支逐渐减少
【解析】根据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租税之半”“田租之半”,可知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恢复,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复苏,短期不利于土地兼并,排除A项;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政府轻徭薄赋的政策,无法体现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D项。
【答案】C
2.(2021·济南高一期中)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  )
A.控制地方 B.终结相权 C.恢复经济 D.加强皇权
【解析】材料中所涉及的中朝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选D项;中朝对于控制地方、恢复经济没有直接作用,排除A、C两项;中朝的设置并没有终结相权,排除B项。
【答案】D
3.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法,设立均输官在各地统一征购货物并转运至各处贩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商贾牟取暴利 B.政府垄断盐铁贸易
C.加重农民的劳役负担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根据材料中“均输官在各地统一征购货物并转运至各处贩卖”“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可知,国家推行均输平准法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同时,根据物价,将物资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通过均输平准法打击了商人垄断市场,A项排除;政府通过“盐铁官营”垄断盐铁贸易,B项排除;均输平准法是商业政策,与农民无关,C项排除。
【答案】D
4.(2021·深圳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解析】据材料“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可知西域都护是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说明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西域都护的设立,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矛盾,且社会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文化,排除C项;据材料“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往来,而非百姓,排除D项。
【答案】A
5.(2021·广东学考)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对当时察举制的垄断,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是在魏晋时期,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C
6.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
A.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C.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解析】西汉初期众多地方出现纸,说明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故选C项;材料没有说明造纸术的外传,故A项错误;纸在魏晋时期是主要书写用品,故B项错误;《后汉书》记载具有可信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摘编自《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材料一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的手段特点是什么。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解析】(1)由“中朝”、“外朝”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中外朝制度,或称之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2)由“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消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可概括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由“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不佐国家之急”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其目的;表现由材料中的“实行盐铁酒专卖”、“改币制”、“均输、平准的实行”、“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等获取信息并归纳总结。
【答案】(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实质:加强皇权。
(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商业和商人。
目的:汉朝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
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