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设计
一、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力”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学期第三章——运动和力。力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及整个“机械运动”主题的重要概念,学生对力的现象虽熟悉,但对力的本质并不理解,因此,力的概念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力的概念抽象,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它,进而概括、归纳,认识力的本质。然后是通过实验和实例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明确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有亲身体验,但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感受较少,理解不到,所以这也是本节的难点,从而设计实验、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最后,从力的三要素入手,使学生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方面,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2.单元学习价值确定
编号 核心内容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力的概念 ● ◎ ● ◎
2 重力 ● ● ● ◎
3 二力平衡 ◎ ◎ ◎ ●
4 运动和力 ● ◎ ○ ◎
单元学习价值 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机械运动”的学习基础上,在“生活中的推、拉、提、压等作用”情境下,继续学习力的概念和规律。通过力的概念的学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体会“从生活到物理”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思维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单元已经经历了机械运动的学习过程,初步感受了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偏多,不容易记忆;物体受力的作用,力是什么?如何用符号表示力的大小,孩子们表示有认知困难;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来认知,部分题目需要结合亲自感受力的存在,增加了难度。由上述分析确定教学可能存在的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是什么。3)力的单位的认识。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理解力的三要素。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实例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经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建立力的概念
四、学习资源
教师用具:兵乓球、回形针、吸铁石、弹簧、气球、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希沃助手
学生用具:弹簧、海绵、吸铁石、小铁球、钢(塑料)尺
视频:举重比赛视频,跳水视频,小球受力运动状态改变。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三个要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举重比赛和老师击打乒乓球的情景中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进入到新课的教学。通过对大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分析,逐步建立力的概念。将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学生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压海绵和吸铁石吸引运动的小铁球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同时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接着,通过设问让学生去找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然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感受力的大小、方向或者作用点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本设计通过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语言表达,领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过程中通过希沃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力的概念。方法是:通过孩子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感受里的存在,提高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去概况什么是力,在实验的体验中感受力的存在是相互的;另一个重点是: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方法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合理组织分配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归纳、交流,直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以增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多知识的渗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流程。
本设计中要突破的难点是:建立力的初步概念。方法是:充分利用关于力的生活感性素材,如在生活中对推、拉、压、踢、吸的感觉,物体在受力后所发生的现象,弹簧、小球等物体在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向的力、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不同现象以及测量体重、测量臂力经验等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实验现象中关于力的现象的共性,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实验和分析,建立力的概念,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六、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播放视频、演示实验1
播放举重比赛,通过击打乒乓球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力”?
活动Ⅰ 学生活动或实验1
要求做一个“物体受力的小实验”或说一个生活中观察到(想象到)的受力物体,并描述一下。
情景Ⅱ 演示实验2
用吸铁石吸引回形针,设问:“两个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接触吗?”,引发学生讨论力的概念中两个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可以不接触。
活动Ⅱ 学生实验2
用手拍桌面,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景Ⅲ 演示实验3
利用两个弹簧,甲把乙弹簧拉长观察并描述实验。
活动Ⅲ 学生讨论、实验1
如何判断物体受了力或施了力的?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讨论。并选择实验器材实验。
情景Ⅳ 演示实验4
用吸铁石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压缩弹簧和气球,观察实验现象。
情景Ⅴ 演示实验5
利用自制教具“小手捏扁玻璃瓶”进行实验。
活动Ⅳ 学生实验3
分组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组织分配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操作、采集、分析、归纳、交流,直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Ⅴ 教学小结
学生小结学习中的收获、思考和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播放视频,演示实验1
播放奥运会举重比赛视频,问题: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靠的是什么?
击打乒乓球。设问“乒乓球之所以飞出是因为老师对乒乓球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力呢?”(二)新课讲授
2、力的概念
(1)学生活动Ⅰ
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具做一个力的实验或说一个生活中观察到(想象到)的受力物体。并要求学生描述为:某某物体对某某物体有力的作用或某某物体怎样作用于某某物体。
(2)归纳
通过对大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引发学生讨论力的概念中两个物体的关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设问:“力能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3)演示实验2
通过用吸铁石隔一段距离吸引回形针的演示实验引发学生讨论:不接触的物体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相互作用
(1)学生活动Ⅱ
让学生手用力拍桌子,手为什么会痛?
(2)演示实验3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用甲弹簧去拉乙弹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
再让学生举些身边例子,或是体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力的作用效果
(1)问题讨论,学生活动Ⅲ
如何判断物体受了力或施了力的?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
(2)演示实验4
组织学生观察:用磁铁靠近静止的小铁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用力压气球看看气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概括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问题
一本书放在桌面上是否把桌面压变形了呢?
(5)演示实验5
利用如图1所示的自制教具“手捏扁玻璃瓶”进行实验。
5、力的三要素
(1)问题
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不同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作用效果,结合课本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经验进行举例说明;在物体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向的力、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后所发生的不同现象中寻找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学生活动Ⅳ
学生利用已有器材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直到最后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三)课堂小结,学生活动Ⅴ。
(四)布置作业: 《个性化》p98--99
八、板书设计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1、大小
2、方向
3、作用点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