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⑤基于上述背景,最近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些让人震惊的发
现。两位来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凯丽·雷斯勒和布里安·迪亚斯研究苯乙酮
语
文
对小鼠的影响。这种化学物质具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他们将雄性小鼠暴露于苯乙酮的气味下,
同时对小鼠施以少量但疼痛的电击。小鼠很快就将气味和疼痛联系起来。最后,仅仅是苯乙酮
考生注意:
的气味就足以使其战栗。令人吃惊的是,雷斯勒和迪亚斯的实验中受训练小鼠的后代也出现了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同样的恐惧特征。当苯乙酮的气味飘到它们的笼子里时,它们居然因恐惧而战栗。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⑥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引出大量的问题,特别是这种遗传的机制是什么?怎么可能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以如此戏刷性的形式打破中心法则?研究者发现,因训练导致害怕这种气味的小鼠的大脑中发
h
生了一些变化,与气味感知系统有关。让人费解的是,这一性状为什么会遗传给后代?这一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息怎么可能反向传给DNA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⑦但是这个解释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对刺激的恐惧反应是如何恰好改变了与那个刺激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特别是在精子中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一无所知。其次,假设甲基化
家
材料一:
的改变是做记号的方式,我们依然不知道这种甲基化的差异为什么或如何被解释成“害怕苯乙
①我的一位周姓朋友的妻子周太太特别害怕蜘蛛。每次看见蜘蛛,她都几近歇斯底里的边
酮”的意思。
郑
缘,直到周先生捉到蜘蛛并将它驱逐出公寓。她也不喜欢蟑螂,但那仅仅是厌恶,只有蜘蛛能激
⑧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可能她的祖母确实经历过与蜘蛛有关的恐怖的事,而这现在被记录
起她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然而细究起来,这种恐惧的产生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她自己这样描
在她的DNA里一或者更准确地说,大概是甲基化在她的DNA上产生了这个效果。他们的
述道:“我想这种恐惧来自我的DNA,可能我的祖母经历过与蜘蛛有关的恐怖事情,然后她将这
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吗?这还不知道,但是研究者们正在试图弄清对苯乙酮的恐惧会在小
丝
个遗传给了我。”
鼠中保持多少代。我们的恐惧真的可能是来自过去的一团恐惧。
长
②这解释很有意思,不过,恐怕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会对这个所谓“祖母遗传”的解释不屑一
(摘编自约翰·斯皮克曼《来自过去的恐惧》)
顾,因为这与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背道而驰。中心法则,是指由DNA编码的遗传信息转
材料二:
录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翩译的过程。这一信息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物体在后天获得的生理特性是不能传给后代的,比如一个人爱吃辣,
是严格的单向传递。DNA的序列可能发生改变(突变),但这是随机的。因此,周太太对蜘蛛的
他的后代不一定爱吃辣;一只猫失去了尾巴,它的后代一般是会有尾巴的。然而,近年来,后天
弥
恐惧遗传自害怕蜘蛛的祖母,这一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任何机制能实
获得性状的遗传理论得到了支持。
现非随机性的DNA编码突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研究表明,无论是双环毛毛虫还是成年双环蝴蝶,如果在发
③早在18世纪有人提出一个观点一后天获得性状遗传,即人们可能会遗传祖先们在生
育过程中或在生命早期接触到新气味,它们都会偏好新气味。研究人员还发现,暴露在外的毛
活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而后天获得的性状。此观,点得到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毛虫和蝴蝶的后代显示出与父母相同的新偏好,即使它们自己没有暴露在外,这表明它们的父
的推崇,因此也被称为“拉马克主义”。这一观,点在19世纪极为流行,甚至达尔文也赞同该观
母已经将它们新获得的偏好传递给了它们的孩子。
点。然而,随着对遗传机制的逐渐认识,人们发现遗传信息是按照DNA一RNA一蛋白质进行
研究者将毛毛虫和蝴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很少出现的新气味中。在实验中,毛毛虫在整个
传递,很显然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可能遗传的。也有大量证据表明这类遗传不会发生。比如,
发育过程中都被用玉米叶喂养,这些玉米叶通常被香蕉或芒果精华包襄。这些毛毛虫大多喜欢
如果某个人在车祸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他之后生的孩子不会生来就少一条腿。后天获得的性状
在暴露几天后吃含有水果精华的叶子。
(一条腿缺失)不会反向将信息传递到DNA继而影响该个体的后代。
研究者将年轻的雌性蝴蝶暴露在新的信息素混合物中,这种信息素由雄性产生,用来引诱
④可能有人会提出反驳,上述获得性状没有得到遗传是因为其不具有选择优势。拉马克主
雌性蝴蝶。结果表明,暴露后的雌性更喜欢具有新信息素混合物的雄性。
义认为获得性状特指有益的性状。如果一个人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他的后代出生时也少一条
“这些结果意义重大,因为它们表明昆虫不仅受本能的驱使,而且可以从以往的经验中学
腿没有任何益处。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大鼠是不是能获得具有选择
习,并相应地调整未来的行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
优势的性状。其中最著名的一系列实验来自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威廉姆·麦克杜格尔。麦克
究者表示。
杜格尔训练了一批大鼠,然后让其繁育后代,再训练它们的后代并让后代继续繁育,这一过程持
研究结果表明,新一代的蝴蝶对新的食物气味或新的信息素混合物也表现出同样的偏好,
续了32代,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他发现,接受训练的大鼠的后代学习该项任务的速度比亲
尽管它们自己从未接触过这些气味。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后代继承了父母的偏好。
代更快,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学习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拉马克主义和获得性有利性状的遗传
虽然这些学习和遗传过程被假设有助于昆虫饮食多样性的进化,以及昆虫多样化过程中的
也不成立,这些结果倒是支持了后来出现的中心法则。
配偶选择,但这种遗传机制对进化的影响仍然是未知的。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544B.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3-544B·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反向”在文中指遗传信息不可能按蛋白质一RNA一DNA进行传递)
2.D(“这些经验能提高它们后代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于文无据。原文的意思是这些经验会遗传
给后代)
3.C(A、B、D三项都支持后天获得性状遗传;C项阐述人的恐惧是后天习得的,而非遗传)
4.①“中心法则”表明遗传这一信息流是严格的单向传递,是随机的;(2分)②“拉马克主义”表
明人们可能会获得后天得到的性状的遗传。(2分)》
5.不矛盾。①材料一开头“周太太特别害怕蜘蛛”的现象,是事实;②“来自过去的恐惧”众说纷
纭,或对于“祖母遗传”的科学实验结论不一;③“对苯乙酮的恐惧”,研究者们正在试图弄清楚
(或还没有弄清楚),孰是孰非(谁是谁非)科学研究暂无定论:④材料一用“或许”的模糊语言,
以及疑问语气,符合科学范畴。(答出一点给1分)
6.D[D项中“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随遇而安的深沉感喟”这一理解不正确,联系全文主
旨及上下文语境来看,⑦⑧两段由树写到种树人、树的成长历程、树与人的关系,主要是为后
文揭示主旨(志在四方、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做铺垫
7.C(C项中“揭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哲理”错。这种解读原文找不到依据)
8.①结尾托物言志,由向上长的大树联想到“向前走”的人;同时,以“无树不成村”这一俗语,强
调前路宽广,以此自勉。(3分)②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委婉地表达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
理想,如此结尾有“回甘余韵”,耐人寻味。(3分)
9.①善用典故:用“世外桃源”这一典故概括评价作者所居处的乡下风景的美丽怡人:用“贾家蘅
芜院”“丽华金屋飞燕兰宫”等典故,状“海棠院”之高雅幽深;用“芝兰之室”突出居住环境的美
好。(2分)②多引古语:引“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渲染院子里白杨叶子无风自鸣、音韵幽
怨、有些抑郁的特点。引“城郭依旧人民非”一句,暗合国家动荡的时代背景,流露聚少离多的
感伤。引“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自然天道,抒发志在四方、奋发向上的豪放、旷达的胸
襟。(2分)③常见古诗文典故与名句的引用或化用,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凝练,意浓且自然,雕
琢而不刻意:具有文白相间、雅俗兼具、声情并茂的审美效果。(2分)
10.CDG(原文标点:时庐陵鹤鸪洞盗有吴先者,独奸猾,凡计诱皆莫之信,捕之不获)
11.C(“众迨方数”与“迨诸父异爨”两句中的“迨”字含义不同,前者为“欺骗”,后者为“等到”)
12.A(刘茂忠鞭打的是他自己的亲信,以此取得吴先的信任)
13.(1)当时吉州刺史申屠令坚联络他,一起挽牧国家的危难,恰好申屠令坚去世,这件事情也就
停止了。
(2)我受了李氏国家的恩德,只知道奉献我的忠勇。即使陛下亲征,我也应当(为李氏国家)
牺牲生命而不顾惜。
工第(1)小题的关键点:“结”意为“联络”;“属”意为“恰好”;“寝”意为“停止”。第(2)小题的关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54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