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5 13: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漳州立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贾谊《论积贮书》指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改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 )
A.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B.汉初国力衰微的事实
C.实行农商皆本的急迫D.国家四方皆敌之困境
2.表1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3.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新的交通方式将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连接起来,使陆路和水路运输有机结合,进而推动英国的对外开放力度扩大。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大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流动性B.提高了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
C.对促进全球物资流通的作用D.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
4.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5.1887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 棉纱进口的增加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用洋纱织成的土布和洋布相竞争。”1890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 由于四川必须依赖东部诸省供给棉花,而现时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上述报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土纱对洋纱的市场竞争力加强B. 棉花价格影响洋纱需求
C.开埠通商导致了小农经济解体D. 洋布进口出现停滞局面
6.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B.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D.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7.有学者说,自行车的大规模生产使那些因贫困而消费不起马车或汽车的民众能够购买,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机会和与社会的接触不再局限于村庄。由此可知,自行车的推广()
A.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B.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体现了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8.14世纪中叶,“ 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 -50%。 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9.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B.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10.关于拜占庭文化,有史书记载:“公元前6世纪的诗人阿加斯,仿照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精神写了《达弗尼加卡》”“在米凯尔三世建立的君士坦丁堡高等学校,按古典教学的内容讲授七艺。”由此可知,拜占庭文化( )
A.拓展了古希腊文化B.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D.具有鲜明传统特征
11.1858年的某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 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之后,其它列强也与清政府签订类似条款。这类条款的实施( )
A.使黑奴贸易彻底成为历史名词B.形成苦力贸易推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繁荣D. 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12.图2为2018年来华留 学生各洲生源地占比。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圈的凝聚力B.一带一路的包容普惠
C.世界文化的互联合作D.国际文明的交流互鉴
13.在印尼发现y 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6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专家称之为“伪阿拉伯文”,这在当时中国外销瓷器中很常见。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瓷器是当时最主要出口物B.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
C.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D.唐长沙窑适应消费市场调整艺术风格
14.埃及出土文献中记载了一对父子名字的变化: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双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公元前101年,儿子被描述为“一个马其顿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选择B.民族冲突改写历史记忆
C.文化交流促进族群认同D.帝国扩张塑造同质文明
1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 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能佐证“亚洲本身都变了”的是( )
A.一战导致亚洲殖民体系土崩瓦解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政党政治
C.亚洲无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运动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16.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78年将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描述道“在戈雷岛上,既能看到奴隶住的简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隶贸易商居住的优雅的庭院,两类建筑物形成鲜明对比。今天的戈雷岛,依然能使人们记起那段人剥削人的历史。”这一遗产旨在( )
A.控诉欧美国家的恶行B.宣传近代的建筑艺术
C.传承非洲的特色文化D.促进平等对话与和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 18题24分,19题12分,20题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 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以及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國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 《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雷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 ,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 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英国作家 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一个情节, 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三兔共耳”的装饰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成为当地宗教、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饰,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该图案年代最早的实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壁画中“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图案的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其中,两两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古人眼中“兔”的内涵很丰富,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 口中吐子。”“三兔共耳”的“共生”创作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宇宙观,有自秦汉以来“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幅图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
——摘编自赵燕林《千年壁画“二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
(1)根据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装饰图案所蕴含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 -种类型的史料佐证“三兔共耳”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并简要说明。(4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