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2: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哲思短章
钉 子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修身名句·学习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赏读:胸无学问,如手中没有钱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赏读: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
赏读: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赏读:登:收获。学习如种树,春天赏花,秋天收获。首先可以玩味自得,还可以有所成就。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唐朝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还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作品主要有传记散文:《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2.写作背景
《段太尉逸事状》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作参考的。他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中,谈了其写作动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信)也。”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证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曲解。事情要追溯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在朝中,一次被召议事之时,他突然用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终被杀害。柳宗元对段秀实的忠勇行为深表敬仰。然而朝中也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柳宗元听后极为愤慨。他深知其为人一贯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为了让人们了解段秀实,作者取其生平逸事三则,经恰当剪裁组织,生动描写,鲜明渲染,说明段秀实的刚勇是出自其性格之必然,从而使流言不攻自破。3.审美视窗
红花尚须绿叶配
——《段太尉逸事状》映衬手法赏析
俗话说:红花尚须绿叶配。旨在表明花和叶要互相映衬,才能更美。大凡写人的作品,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也应互相映照和陪衬,甚或还用配角来陪衬主角。现在的影视界设立配角奖,就说明配角的重要,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以下简称“柳文”)这篇出色的传记散文,也可资证明。柳文的第一段写到地方长官颁宁节度使白孝德。郭子仪的第三子郭晞,时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他依仗他父亲的地位权势,纵容部下残害百姓,令人目不忍睹。而白孝德对此只是忧而不敢言。柳文篇首写了这位软弱无能的地方官,就是为了给下文段太尉主动请求严惩郭晞部下作陪衬,更加突出段太尉不畏强暴的形象。
柳文第三段写了泾州大将焦令谌。焦依仗权势掠夺农民土地,反手又将土地租给农民,将收成一半作为地租,即使遇到大灾,也不减免。柳文以焦的强横不法,烘托段太尉对农民的仁慈。篇末写当时的军阀朱泚对段的家属强硬行贿,以烘托段太尉的廉洁刚正。还有一些配角,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以上三个配角一样,从多方面烘托了段太尉的刚强和廉洁。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旨归纳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各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1.文本审美
(1)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晞”,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泚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朱泚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已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
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3)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此文在结构上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 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2.写作迁移
【角度】 《段太尉逸事状》一文,用处理邠州兵祸这一事件,成功地塑造了段太尉这个大智大勇的形象。担任泾州营田官处理事情时,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段太尉的呢?请就此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示例】 较之处理邠州兵祸,段太尉在与焦令谌打交道时表现出相当的忍耐、恭从、柔顺、低调,判若两人。何以如此呢?并非泾州大将焦令谌势力盖过郭子仪的公子,关键在于老焦和郭公子不一样,郭公子只是依仗父势翘尾巴,拽了上天,一时糊涂,纵容手下扰民害民,但郭公子是聪明人,晓以利害,一点就开窍。而老焦是一介武夫,崇拜蛮力,“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为租户请命,只能为其招来灾祸,于是太尉一切为弱小者权衡,不惜委屈自己、一让再让,这里不仅体现了太尉之智,更突显了太尉之仁。篇中写太尉见到被毒打垂死的租户,“大泣”并自责“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旦夕自哺农者”,两个“自”字,连同“裂裳衣疮”的一个“裂”字,充分反映了太尉痛民所痛、爱民如子的仁爱情怀,这与时下市井笑话中调侃的那些“亲自喝茶”“亲自吃饭”的官场人物,简直有霄壤之别。而正是段太尉的人格魅力,引出了尹少荣的面诘老焦,这里用尹少荣衬段太尉,是正衬,又用焦令谌闻言后的“大愧流汗”“自恨死”反衬太尉,太尉的形象更让人景仰。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颔、颈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诗歌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的确,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个很小的数量开始的。这正如集腋可以成裘、涓滴可以成江河的道理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只要有一个鸡蛋,就等于有了一份家当。事情决不可能这样简单和容易。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小说家,名叫江盈科。他编写了一部《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以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还有许多情节,没有多大意义,可以不必讲它。不过有一点还应该提到,就是这个财迷后来说,他还打算娶一个小老婆,这下子引起了他的老婆“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于是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就全部毁掉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还有许多情节,没有多大意义,可以不必讲它。不过有一点还应该提到,就是这个财迷后来说,他还打算娶一个小老婆,这下子引起了他的老婆“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于是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就全部毁掉了。
你看这个故事不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吗?这个财迷也知道,家当的积累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因此,他同老婆计算要有十年才能挣到这份家当。这似乎也合于情理。但是,他的计划简直没有任何可靠的根据,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假设,每一个步骤都以前一个假设的结果为前提。对于十年以后的事情,他统统用空想代替了现实,充分显示了财迷本色,以致激起老婆生气,一拳头就把他的家当打得精光。更重要的是,他的财富积累计划根本不是从生产出发,而是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去追求他发财的目的。如果要问,他的鸡蛋是从何而来的呢?回答是拾来的。这个事实本来就不光彩。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要浑水摸鱼,等到小鸡孵出以后,他就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一个小母鸡回来。可见这个发财的第一步计划,又是连偷带骗的一种勾当。接着,他继续设想,鸡又生鸡,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卖牛得钱,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的计划。其中每一个重要的关键,几乎都要依靠投机买卖和进行剥削,才能实现的。这就说明,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的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没有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使挣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
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生产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