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宜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计40分)
1.(2023·宜昌)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2.(2023·宜昌)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3.(2023·宜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4.(2023·宜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5.(2023·宜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体现为( )
A.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6.(2023·宜昌)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7.(2023·宜昌)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8.(2023·宜昌)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正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2023·宜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10.(2023·宜昌)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1.(2023·宜昌)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对上述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2.(2023·宜昌)以下表格所列信息可用于佐证( )
时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日本陆军总兵力 24个师团 34个师团 41个师团 51个师团
用于侵华总兵力 21个师团 32个师团 34个师团 34个师团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
用于侵华总兵力在日本陆军总兵力中的占比 88%以上 94% 83% 80%
A.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B.抗战胜利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3.(2023·宜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4.(2023·宜昌)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奴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而被处以割耳之刑。此判罚的依据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拿破仑法典》
15.(2023·宜昌)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23年的端午节在公历6月22日。公历是世界通用的历法,它的基础是( )
A.授时历 B.俄历 C.农历 D.儒略历
16.(2023·宜昌)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封闭和狭隘 B.自由和自治 C.衰败和落后 D.割据和独立
17.(2023·宜昌)由于武士集团的兴起,从12世纪晚期开始,天皇大权旁落。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 )
A.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B.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
C.哈里发统治时期 D.幕府统治时期
18.(2023·宜昌)“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由阿拉伯人创建的文化是( )
A.伊斯兰文化 B.儒家文化 C.玛雅文化 D.印加文化
19.(2023·宜昌)这场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这场革命”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二、非选择题(共3题,每题20分,计60分)
21.(2023·宜昌)【民主共和 丰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部分)
时间 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镇南关起义,均遭失败。
1911年4月 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统编本《中国历史使》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及新学知识,简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对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
(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2.(2023·宜昌)【脱贫攻坚 成就斐然】
材料一 (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23.(2023·宜昌)【和平发展 担当使然】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间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摘编省统编本《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各国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你对21世纪“国与国交往新路”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
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所以这一文物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
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排除A项;
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全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排除C项;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推动了古代中国思想学术的繁荣,D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但是成功的沟通了西域诸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这项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C项正确;
汉景帝时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排除A项;
昭君出塞是在汉元帝时期,排除B项;
实现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及所学可知,北朝后期,北方各民族出现了大交融的状况,这有助于加速国家的统一进程,为此后隋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A项正确;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属于五代十国后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可知,舞伎着装具有外域风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文化包容开放,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未涉及政治稳定清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推断不出唐朝妇女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唐朝经济繁荣昌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武将带兵打仅要按照朝廷预役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瓦子”“蹴鞠”“勾栏”“杂剧”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瓦子”是宋代城市中兴起的娱乐场所;“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勾栏”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杂剧”是元代时期的重要戏曲艺术。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两汉时期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与隋唐时期的时代风貌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的危害更大,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明朝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原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的形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的目的,八股取士有利于统治者禁锢文人的思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除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及所学可知,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从而产生了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艺术作品,B项正确;
“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属于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属于政治领域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属于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清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A项;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改革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内容,可知表中的数据反映了日本在中国投入了大量陆军兵力参与作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拖住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中共的抗战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抗战胜利的原因与影响。
13.【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五大召开的50余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
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B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C项。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共指导思想之一,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C项正确;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当今世界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排除A项;
《十二铜表法》编纂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项;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加冕称帝。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为“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符合题意,D项正确;
授时历为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创制,排除A项;
俄历为俄国历法,已经停用,排除B项;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儒略历的相关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B项正确;
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不是封闭和狭隘、衰败和落后、割据和独立,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自由和自治。
17.【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晚期,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D项正确;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
斯图亚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王朝,排除B项;
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的幕府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为代表,A项正确;
儒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文明,排除C项;
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贡献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颁布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公民天赋的权利,建立了联邦共和制国家,A项正确;
美国内战是美国南北之间进行的战争,美国已经独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法国大革命颁布了《人权宣言》,但不涉及独立问题,排除C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涉及独立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独立战争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6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示威、武装起义、民主改革,这体现出形式多样,因此,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A项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到1922年,时间不长,排除C项
运动结果有胜有败,结果不尽相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积累了革命经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所学可知,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根据材料一“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及所学可知,宣传了革命思想;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可知,鼓舞了革命斗志,积累了革命经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根据材料二“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对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创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等等。
(2)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等等。
对世界的贡献:为人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等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共十七大;“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简史》”可知,这体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创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可知,这一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可知,这一成就,对世界的贡献是,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理解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国际间交流合作,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团结。等等。
(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共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议;加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等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外交;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国际间交流合作,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团结。
(2)根据材料一“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间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材料二“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及所学知识,从和平、合作、对话、反战等方面分析概括对21世纪“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的理解即可,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共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加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宜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计40分)
1.(2023·宜昌)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
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宜昌)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所以这一文物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
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排除A项;
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全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排除C项;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宜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推动了古代中国思想学术的繁荣,D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宜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但是成功的沟通了西域诸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这项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C项正确;
汉景帝时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排除A项;
昭君出塞是在汉元帝时期,排除B项;
实现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3·宜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体现为( )
A.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及所学可知,北朝后期,北方各民族出现了大交融的状况,这有助于加速国家的统一进程,为此后隋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A项正确;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属于五代十国后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宜昌)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可知,舞伎着装具有外域风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反映了唐朝文化的文化包容开放,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生活,未涉及政治稳定清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推断不出唐朝妇女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唐朝经济繁荣昌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宜昌)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武将带兵打仅要按照朝廷预役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宜昌)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小张同学正在收集“瓦子”“蹴鞠”“勾栏”“杂剧”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据此可推知,“某一时期”应该是(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瓦子”“蹴鞠”“勾栏”“杂剧”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瓦子”是宋代城市中兴起的娱乐场所;“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勾栏”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杂剧”是元代时期的重要戏曲艺术。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两汉时期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与隋唐时期的时代风貌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宜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的危害更大,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明朝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原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的形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的目的,八股取士有利于统治者禁锢文人的思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宜昌)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除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及所学可知,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从而产生了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艺术作品,B项正确;
“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属于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属于政治领域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属于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清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宜昌)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对上述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A项;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改革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宜昌)以下表格所列信息可用于佐证( )
时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日本陆军总兵力 24个师团 34个师团 41个师团 51个师团
用于侵华总兵力 21个师团 32个师团 34个师团 34个师团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
用于侵华总兵力在日本陆军总兵力中的占比 88%以上 94% 83% 80%
A.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B.抗战胜利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内容,可知表中的数据反映了日本在中国投入了大量陆军兵力参与作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拖住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中共的抗战作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抗战胜利的原因与影响。
13.(2023·宜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五大召开的50余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
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B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C项。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共指导思想之一,与“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3·宜昌)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奴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而被处以割耳之刑。此判罚的依据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C项正确;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当今世界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排除A项;
《十二铜表法》编纂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项;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加冕称帝。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3·宜昌)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23年的端午节在公历6月22日。公历是世界通用的历法,它的基础是( )
A.授时历 B.俄历 C.农历 D.儒略历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为“儒略历”,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符合题意,D项正确;
授时历为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创制,排除A项;
俄历为俄国历法,已经停用,排除B项;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儒略历的相关知识。
16.(2023·宜昌)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封闭和狭隘 B.自由和自治 C.衰败和落后 D.割据和独立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B项正确;
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不是封闭和狭隘、衰败和落后、割据和独立,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自由和自治。
17.(2023·宜昌)由于武士集团的兴起,从12世纪晚期开始,天皇大权旁落。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 )
A.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B.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
C.哈里发统治时期 D.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晚期,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D项正确;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
斯图亚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王朝,排除B项;
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的幕府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
18.(2023·宜昌)“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由阿拉伯人创建的文化是( )
A.伊斯兰文化 B.儒家文化 C.玛雅文化 D.印加文化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为代表,A项正确;
儒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文明,排除C项;
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贡献的相关史实。
19.(2023·宜昌)这场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这场革命”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颁布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公民天赋的权利,建立了联邦共和制国家,A项正确;
美国内战是美国南北之间进行的战争,美国已经独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法国大革命颁布了《人权宣言》,但不涉及独立问题,排除C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不涉及独立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独立战争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答案】B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6个国家参与,这体现出国家多,非暴力不合作、和平示威、武装起义、民主改革,这体现出形式多样,因此,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A项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到1922年,时间不长,排除C项
运动结果有胜有败,结果不尽相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共3题,每题20分,计60分)
21.(2023·宜昌)【民主共和 丰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部分)
时间 革命活动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镇南关起义,均遭失败。
1911年4月 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摘编自统编本《中国历史使》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及新学知识,简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对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
(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答案】(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积累了革命经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所学可知,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根据材料一“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及所学可知,宣传了革命思想;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可知,鼓舞了革命斗志,积累了革命经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根据材料二“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对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2023·宜昌)【脱贫攻坚 成就斐然】
材料一 (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创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等等。
(2)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等等。
对世界的贡献:为人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等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共十七大;“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简史》”可知,这体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创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可知,这一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可知,这一成就,对世界的贡献是,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了拉动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理解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2023·宜昌)【和平发展 担当使然】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间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摘编省统编本《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各国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你对21世纪“国与国交往新路”的理解。
【答案】(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国际间交流合作,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团结。等等。
(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共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议;加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等等。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外交;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国际间交流合作,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团结。
(2)根据材料一“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间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材料二“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及所学知识,从和平、合作、对话、反战等方面分析概括对21世纪“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的理解即可,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共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加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