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5 15: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3单元:
农、工、商

课本结构:
单元结构:
村落 集镇 早期城市 城市化推进
前7000年 西亚 耶莫遗址
8000年前 中国内蒙古
兴隆洼遗址
原始
社会
末期
前3500-3100
苏美尔人
近代以来
第10课
第 11课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一目、村落的产生
第二目、集镇的出现
第三目、城市的产生
第四目、世界各地的民居
课文结构:
重点:
难点:
古代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和影响
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
和社会组织形态密切相关。
课文导入:
8000多年前,中国最完整的原始村落。
为北方 地区 新石器时代 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一手史料。
华夏第一村
树立人地和谐观念
村落
——人类最早的家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一、村落的产生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1、演变历程:
(一)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陕北窑洞
南方干栏式
建筑
根本原因
生产力进步
(二)村落的出现
1、出现:
2、分布: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壕沟
住宅群
制陶区
墓葬区
天然河道
广场
窖藏
兴隆洼遗址的设施,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
时 期 距今8000年、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地 点 辽河流域、400-700米的山坡上
外围 环绕椭圆形壕沟
文物 石器、陶器等
房 屋 170余座半穴居成排分布
储 藏 窖穴400余座
墓 葬 墓葬30余座
壕沟—防卫;
住宅—定居、繁衍
窖藏—生存繁衍;
河流—生存、防卫
广场—集体活动;
制陶—生产工具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3、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发展
1、原因:
二、集镇的出现
2、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在手工业者集聚地形成古代集镇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地逐渐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与手工业者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在聚居地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③ 工商业者开办作坊与商铺,促进市场繁荣
两宋:
① 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 部分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3、中国历代集镇:
(1)主要目的:
(2)发展历程:
为军事目的而设
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 经济功能增强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保护了民间财富
B
青龙塔
上海市青浦区青龙镇
行政职能
2、元朝:
漕运、海运发达,沿岸兴起了工商业集镇
3、明清:
(3)江苏吴江盛泽镇:
丝织业兴盛
出现专业化集镇
(1)浙江崇德石门镇:
榨油业发达
(2)浙江嘉善干家窑镇:
“民多业陶”
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 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石门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地
 B
中国·江南
窑文化博物馆
千窑
瓦都
明清四大商业名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
农业商品化、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
三、城市的产生
政治+军事
经济活动
1.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一)城市的概念与出现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
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2、典型代表:
(1)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1、布局:
商朝遗址平面图
宫殿遗址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
2、典型代表:
(2)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城邑大致分成三等,天子王城、
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土地神、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课本p56:“学思之窗”:
材料对城市布局的规定及材料价值?
规定城市等级分为三级,依等差各自有相应规划标准
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
按方位主次分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
宗庙和社稷对称分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为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西周都城规划、建筑,体现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都城营建者的建造手法,体现礼制,突出王权、尊卑。
整齐对称、礼乐制度 、宗法观念、天子独尊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是从属地位,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的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政府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政策没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1)城市功能:(2)商业活动:(3)地区分布:(4)从数量和规模: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1、古希腊:
2、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中古欧洲:
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
新型城市和城镇
(三)世界古代的城市
课本:p57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①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
②以卫城、市场为核心,环绕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
课本: p57 古罗马地下排水道
罗马浴场博物馆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竞技场和剧场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不同:①古代中国城市以中轴线为中心整齐对称;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
②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城市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明清北京城
城墙
衙 署
作坊
作坊
相同点:都有城墙,注重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宫殿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区别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比较中西方城市的不同: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功能
基础
治理
规模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材料1:两河流域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材料2: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材料3:“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
受自然环境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受文化习俗影响
因地制宜,注重经济实用性
(3)特点:
1、两河流域民居:
(二)代表性民居
(1)自然环境:
(2)建筑材料: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
结构基本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埃及城市古建筑
(3)特点:
2、古埃及民居:
(1)自然环境:
(2)建筑材料:
干旱少雨,多沙漠
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具有防晒保温功能;庭院、院落有柱廊
防晒保温
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1)远古时代—巢居与穴居
3、中国古代的民居: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③结构:
(2)先秦以来—讲究对称,院落有序
(3)明朝—砖木结构
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①设计理念: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①结构: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揭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脊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③ 4世纪:
4、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格局:
(2)建筑材料:
(3)古罗马民居的演变:
① 古罗马后期:
② 3世纪:
特征: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用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扩建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出现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
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帕特农神庙(柱式)
科林斯式
爱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
罗马斗兽场(拱券式)
(2)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
5、北美印第安人的民居:
(1)大平原的印第安人:
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帐篷中
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因随时迁徙而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课本p60:问题探究 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悬山式屋顶
A. 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德国菲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村子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这说明
A
湖村,典型的农耕聚落
村落一般选择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
御寒、取暖、遮阳、防潮、避雨、散热、通风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风格。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