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 蜀道难 蜀相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凫(fú) 豺狼(cái)
巉岩(chán) 祠堂(cí)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yǔn) 黄鹤(gáo)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扪参(cā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石栈(zhàn)
咨嗟(jiē) 抚膺(yīn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频繁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隔叶黄鹂空好音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5)杜甫《蜀相》中“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6)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
(7)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8)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颔联写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
C.“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然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D.“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8.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甲)春日忆李白①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乙)天末怀李白④
杜 甫
凉风起天末⑤,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⑥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天宝三载(744),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作于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至湖南。⑤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⑥魑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从诗题来看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
B.甲诗开头四句从诗坛地位、思想情趣、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高度评价。
C.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对友人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
D.乙诗颈联,一“憎”一“喜”道出的是自古以来才智人士总是命途多舛的共同命运。
★10.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语言运用
11.
右面是同学们熟悉的杜甫画像,请你认真观察这幅画像并结合你对杜甫的认识与理解,刻画出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100个字。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李白一生有两大嗜好:① ,一是醉月。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意象,又是李白诗的具象。酒和月是李白诗的主旋律,② 。李白是酒中仙,也是月中仙。李白一生存诗约一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李白青年时期借满天霜月,③ 。
1.答案D
解析A项,“豺”应读“chái”;B项,“吮”应读“shǔn”,“鹤”应读“hè”;C项,“参”应读“shēn”。
2.答案C
解析C项,坐:空,徒然。一说坐下来。
3.答案B
解析A项,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副词,多么。B项,代词,都是“自己”的意思。C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项,①动词,拜访,探望;②动词,看。
4.答案B
解析B项,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
5.答案A
解析A项,“然后”在句中是“这样以后”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答案(1)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5)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6)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7)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8)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7.答案B
解析B项,“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错误,应是“埋下伏笔”。
8.参考答案①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与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②前两联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所见所闻,把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了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愉快惬意的心情。颈联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泉,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景,表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③尾联写诗人造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诗人倚松再三。其中“愁”字颇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生动形象。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分析时要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本题注意答出情感“愉快惬意”“期盼、喜悦”“失望和焦虑”的变化,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
9.答案C
解析C项中“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错误,以秋风起兴,没有比喻。
10.参考答案①甲诗颈联既有对诗人身处渭北所见实景“春天树”的描绘,也有对李白身处江东远望“日暮云”的虚景想象,从两处着笔,虚实结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②乙诗首联实写秦州秋凉起兴,由此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解析甲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渭北春天树”是实,杜甫此时在渭水;“江东日暮云”是虚,联想起李白在江东的场景。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乙诗首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以秋风起兴,这是实写。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是虚写。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11.参考答案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如此孤独、忧郁 我知道,是身世的飘零,为国事的渐衰。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高地迥,你越发地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的漂泊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山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
解析描述时着重于外在的形象〔抑郁的眼神、消瘦的脸庞、(风中)萧疏的须发〕,突出画像人物的生活境遇(颠沛流离、苦难艰辛、年老多病),以及内在情感和精神(壮志难酬、忧国伤时、黯然神伤等等),表述当中可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12.参考答案①一是饮酒 ②是李白诗之魂 ③挥洒青春意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