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来阐发“圣人无名”。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圣人无名”意义上的“逍遥游”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先得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实”。关于这对概念,庄子通过许由之口是这样说的: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意思是说尧的名声是与他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功业相伴而来的。我许由并没有做过任何与治理天下有关之事。倘若我许由接受尧已经治理好的天下,那就是盗用了尧的名声。所以许由反问道,难道人应该为了这种虚“名”而放弃自己的“实”吗?许由拒绝接受君主之名,对他来说:“名者,实之宾也。”也就是说,“名”是外在的,“实”才是内在的。“实”在前,“名”在后。如果没有“实”,也就没有“名”,所以许由不愿意空有其“名”,不要做“名”的附属品。这不仅是许由的人生哲学、处世原则,更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
值得一提的是,“名实”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参与论辩的一对哲学概念。特别是名家如公孙龙子、惠子对“名实”概念的争论、辨析几达诡辩的程度。但庄子说“名实”却不是就概念而阐释概念,而是以“名”与“实”的关系来说明现实社会中“名”的虚妄。“名者,实之宾也。”短短一语,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庄子名实观的精髓,对理解庄子思想十分重要。说其简单,是指庄子对当时这个辩论十分激烈、在哲学史上又极为重要的命题在《逍遥游》中仅仅一笔带过。说其重要,是因为几千年来,这句话对中国文人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处事、处世的行为准则之一,成了所谓“儒道互补”的一个心理支柱。
庄子对“名”与“实”的看法,显然源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索。在那个时代,他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人们在对名声与权力的追逐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把个体生命的本质完全忽略、抛弃或者说是自我消解掉了。为了进一步说明“实”的重要,庄子继续借许由之口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森林虽深广繁茂,但鹪鹩所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过是无数大树中一根小小的树枝,它决不贪图占据整个森林甚至一棵大树。所以,鹪鹩在深林“巢于一枝”就是鹪鹩的逍遥游。江河湖泊千千万万,偃鼠抵达水边不过是喝几口水解渴,满足于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从来不曾想过要拥有整个江河湖泊。所以,“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就是偃鼠的逍遥游。庖人治厨,尸祝祭祀,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便是庖人、尸祝的逍遥游。倘若有一天起了贪婪之心,想占据整个“深林”,偃鼠希冀以拥有整个河流为荣,尸祝企图“越俎代庖”,其结果又会如何?那就不免会反客为主,纷争杀戮竞起了。所以,庄子所说的“名也者,相轧也”并非危言耸听。
虽然“无待”的逍遥游才是庄子最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是如果做不到“无待”,那就应该如同鹪鹩或偃鼠那样退一步,在现实生活中营造一个可以让自己得到自我满足的逍遥游环境。只要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不作非分之想,不谋非分之举,不贪图那些外在如“宾”的功名利禄,就会在“有待”的、不逍遥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寻得一个逍遥的处所、逍遥的生活。
(摘编自王景琳、徐匋《庄子的世界》)
材料二:
庄子的“无名”代表了一种尚未被“名”(人为)破坏的理想秩序,是一种圆满、和谐的自然状态。由于“名”是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产物,而“我”的形成造成了主客、物我之分,这即是一切认知的开始,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建立秩序的开始,也是“至一”之“道”被破坏的开始。由此可知,通向“无名”的理想境界必然要“无知”,而“无知”则须无“我”,即《齐物论》开篇提到的“吾丧我”状态。
就庄子思想本身而言,由于“无名”需要“无知”来实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庄子直指人心而非借由外在秩序、规范进行社会治理的特色。“名”的产生和认知相关,由“无知”才能“无名”,使得“无名”具有内在指向性。就个体而言,通过“无知”而达到“与道为一”的精神境界,即进入“道物不分”“物物不分”的主观状态;就整体而言,如果将个体精神境界推至整个人类社会,即所谓的“同乎无知”,那么,不仅人与人关系和谐,且人与物相处圆融无碍。即从客观上、整体上实现了“道物无际”“物物不分”的“无名”境界。因此“无名”不仅是一种“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理想社会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注重内在精神超越的境界论。“无名”显示了庄子不同于诸子的特色:不是通过建立“名”这一外在的秩序、规范来治理社会,而是直指人心,力求通过“无知”来打破内外之别,消除物我对立,进而“与道为一”。
(摘编自周晓露、洪修平《论庄子“无名”的内涵及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的“无名”既是人与外物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都需要直指人心的力量来调节和平衡。
B. “名实”是一对哲学概念,庄子对名实关系的认识与先秦时期其他诸子百家相反,他主张“名者,实之宾也”。
C. 庄子认为“圣人无名”意义上的“逍遥游”应当是一种“无待”的“逍遥游”,能够“无待”,就不会“相轧”。
D. “名”是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产物,“我”的形成造成了主客、物我之分,“无名”就要求“物物不分”“与道为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许由最终拒绝担任君主,选择隐居箕山,是因为他认为“名”并不是其个体生命所需的东西,他更看重“实”。
B. 不求虚名,名副其实,这些源自道家思想中的观点,对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C. 在庄子看来,“无知”可以打破内外之别,消除物我对立,它是通向“无名”的“逍遥游”境界的必然途径。
D. 文中所用的“鹪鹩”“偃鼠”“庖人”“尸祝”等故事,与《五石之瓠》中所讲的“宋人卖药”都是以事寓理。
3. 下列选项, 不 符 合材料中庄子“名实观”的一项是( )
A. 自古及今而能虚名于天下者,无有。——《战国策·齐策四》
B. 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章学诚
C.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苏轼
D.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文康
4. 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下面对“现代社会病”表现的描述,谈谈庄子“无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现代社会病的表现有:一是过度追求名声利益,名利至上论甚嚣尘上;二是过度在意外在形象,忽视个人实力与修养;三是过度追求所谓“多能”,忽略“一专”的重要性;四是过度重视自我感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 之 声
王 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来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却的童年和故乡,欢迎我么?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镇砸在铁站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真有趣。在德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他怎么也没想到要坐两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闷罐子车呀。三个小时以前,他还坐在从北京开往X城的三叉戟客机的宽敞、舒适的座位上。现在呢,他和那些风尘仆仆的,在黑暗中看不清面容的旅客们挤在一起,就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甚至于他辨别不出火车到底是在向哪个方向行走。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针灸。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子、柿饼、酸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
有人叫苦了:“这个箱子不能压!”一个包着头巾抱着孩子的妇女试探着能不能坐到一只箱子上。“您到这边来,您到这边来。”岳之峰连忙站起身,把自己的靠边的位置让了出来。坐在靠边的地方,身子就能倚在车壁上,这就是最优越的“雅座”了。那女人有点不好意思,但终于抱着小孩子挪动了过来,她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不踩着别人。“谢谢您!”妇女用流利的北京话说。她抬起头,岳之峰好像看到一幅炭笔的素描。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但他给一个女同志让了“座位”。不,没有座,只有位。想不到她讲一口北京话,这使岳之峰兴致似乎高了一些。“谢谢”“对不起”,在国外到处是这种礼貌的用语。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要赶上拉肚子的就麻烦了,这种车上没有厕所。”
“并没有一个人拉到裤子里嘛!”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农民挑着一千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嘁咣嘁……喀啷喀啷……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
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榜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春节刚过,忽然,他觉察到了,风已经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严厉了。二月的凡就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再定了定神,再揉了揉眼睛,分明是在从X城到N地的闷罐子车上。
什么?一台录音机。在这个地方听起了录音。一支歌以后又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盖过了一切喧嚣。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盯着录音机问。
“日本的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仿佛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
“这都是些什么歌儿呀?”一个坐在岳之峰脚下的青年问。岳之峰的连续提问吸引了更多的人。
“《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说,“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她低声自语。
他们的话没有再继续下去。车厢里充满了的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
“您听音乐吧。”她说,好像是在对他说。是的,三支歌曲以后,她没有揿键钮。在《第一株烟草花》后面,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1980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咣的一声”车厢门关上,岳之峰开始了自由联想,由车身颤抖到童年的摇篮到躺在故乡小河上摇晃再到思念童年和故乡。
B. 在车厢内辨不清火车到底往哪个方向行走,突出了车厢内拥挤、恶劣的环境,真实展现了当时的物质条件落后的社会现实。
C. 文中特意写录音机是“三洋牌”,不仅真实地表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
D. 闷罐子车传出“春之声”,“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象征着当时中国正悠然、平静的发展。
7. 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针灸”等语句运用反讽手法,体现出语言辛辣的特点。
B. 文中画线句列举人们闲谈的事物时全用句号,能更好的呈现改革开放初期一幅幅不同的社会图景。
C. 联想法兰克福、西北高原、首都的语段运用大量的短句,节奏明快,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诗意。
D. “心紧缩了一下”“和暖的希望”等描写主人公感觉的词句,既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读者的体验感。
8. 为什么要塑造听录音的女士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存在两种“时空”交错安排的形式,一是闷罐子火车里狭窄而拥挤的现实时空,一是主人公海阔天空自由联想的心理时空。你认为这两种时空形式交错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晋侯、秦伯困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B. 《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冠者:成年人。古时人一般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14.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6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 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1)帝里:帝都,京城。(2)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5. 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 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 第三句中的“偶”与第四句中的“独”形成反差,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
D. 第五、六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不断,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E. 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16. 诗歌除表达与友人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礼贤下士。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示为了楚王和国家,愿意做革新强国先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搦管、品茗的文人雅趣,然而,在闲适恬静的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有人每次洗头都会掉很多头发,B就担心自己是否加入了脱发大军。那么, ① ?答案是否定的。头发生长是周期性的,其生长过程分成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人体的头发大约有10万根,其中约80%的头发处于生长期,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则会自然脱落。正常人每天大约脱落70至100根头发,同时, ② ,所以无须过分担心。但如果短时间内掉发过多则有脱发的风险。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 ③ 。因此,防止脱发,C最主要的关键是补足气血,要多食用黑豆、黑米、黑芝麻等食品。另外,洗头还要切忌以下几点:频繁用高温水洗头,过量使用洗发液,D不要用指甲抓挠头皮,擦干头发时来回搓。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4处句子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作答时请直接写出修改意见或结果。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0-22小题。
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
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为了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了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艰辛,在用词上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2. 文章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
答案
1~5.【答案】1.B、2.A、3.D、4.首先由“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提出“名与实”的话题;接着通过比较“名”与“实”的关系,阐释了庄子的名实观;然后分析了庄子名实观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鹪鷯、偃鼠的故事指出只要不贪图外在的名,就能获得自我的逍遥。5.①使人们减少对名声和权力的过度追求,有利于纠正当下一些人不正确的名利观;②使人们重视个体生命的本质,可以做更多的“实”事;③使人们安守本分,各司其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④使人们重视个体精神世界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
6~9.【答案】6.D、7.A、8.①她礼貌谦和、开放积极、热爱学习、踏实努力,是正努力奋斗、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者的代表,是祖国正迎来时代的春天的象征。
②与列车上的普通乘客形成对比,共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落后与进步并存的社会状况。9.①火车里的现实时空聚焦小说内容,给自由的联想以端点,使小说条理清晰。
②主人公的心理时空,打破时空限制,更大程度地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作者对未来时代的期待。
③闷罐子车的小时空与自由联想的大时空形成交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0~14.【答案】10.C11.D、12.B、13.(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15~16.【答案】15.CD、16.①颔联抒发作者自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孤苦之情;②颈联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③尾联借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
17.【答案】(1)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2)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8~19.【答案】18.A选项去掉“据”或“显示”。
B选项去掉“是否”。
C选项去掉“最主要的”或“关键”。
D选项去掉“不要”。
19.①掉头发就是脱发吗
②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头发生长
③脱发与人体气血不足有关
20~22.【答案】20.①多用数量词,“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等突出担子重,具体真实。
②多用动词,“戴”“蒙”“挑”“带”“走”等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
21.①比喻,反问。
②把沙子比作敌人,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敌人不易制服,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22.①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
②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隐忍而坚韧;就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③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深意,表达了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