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1、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景帝平叛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
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
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
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
率军,以轻兵
断绝叛军粮道,
三个月后平定
叛乱。 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1、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与封国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②汉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
③汉武帝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①实行推恩令②设置刺史③酎金夺爵—推恩分化,削弱王国——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剥夺列侯爵位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唐玄宗与杨贵妃“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星罗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林立,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②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
③为了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集中政权)(集中财权)收精兵:“三衙”:统兵; 枢密院:发兵削实权:文臣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制钱谷: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3、评价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明废丞相,设内阁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1368年—1398年做皇帝个人档案(一)明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 (2)过程:(3)影响:(1)原因:标志1600多年丞相制度被废除;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①历史:吸取元朝丞相专权的教训;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②直接:宰相胡惟庸专权; ③根本:加强皇权; (朱元璋)自己写诗道:“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2、设内阁 (1)原因:(2)过程:①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②明成祖: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明中期以后:“票拟”权废丞相后,事务繁多;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 内 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清代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论从史出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一)明废丞相,设内阁(二)清朝增设军机处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二)清朝:(2)清初,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1、原因:(1)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直接)(3)加强皇权(根本)3、职能:参与处理军务政事,跪奏笔录,上传下达2、设立:雍正年间(1)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2)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顶峰) 4、影响:设军机处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二者只是参与机要政务。虽有宰相之责,却无宰相之权;军机处内景 军机大臣由皇帝给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之命,官员任命具有临时差遣值班性质,任命后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
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只能跪奏笔录,谕旨撰写完毕后迅速将皇帝旨意直接传达给中央或地方各部去执行。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乾隆朝纂修的《大清会典》所列的官署中无“办理军机处”条目。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趋向严密和完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趋向公平公正客观三公九卿制中朝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废丞相 设内阁军机处郡县制初:郡国并行刺史、推恩令后:节度使 藩镇割据兵、权、钱行省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科举制御史大夫御史府 刺史门下省谏院、通判都察院 按察使司 六科给事中强化顶峰发展加强完善巩固建立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点拨提示:
1、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制;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小结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
央
与
地
方皇
权
与
相
权汉:郡国并行唐:安史之乱推恩令藩镇割据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明:废丞相,设内阁,皇权极大加强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五代十国秦:设丞相,百官之首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回光返照中央与地方问题基本解决秦:郡县制七国之乱景帝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