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5:数列-2023全国高考数学真题分项汇编
一、单选题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A.120 B.85 C. D.
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则( )
A.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B.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C.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D.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3.(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
A.3 B.18 C.54 D.152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前n项和,若,,则( )
A. B. C.15 D.40
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
A.25 B.22 C.20 D.15
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项和,设甲:为等差数列;乙:为等差数列,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7.(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集合,若,则( )
A.-1 B. C.0 D.
二、解答题
8.(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等差数列,.
(1)求的通项公式和.
(2)已知为等比数列,对于任意,若,则,
(Ⅰ)当时,求证:;
(Ⅱ)求的通项公式及其前项和.
9.(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且.令,记分别为数列的前项和.
(1)若,求的通项公式;
(2)若为等差数列,且,求.
10.(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1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差数列,,记,分别为数列,的前n项和,,.
(1)求的通项公式;
(2)证明:当时,.
1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项数均为m,且的前n项和分别为,并规定.对于,定义,其中,表示数集M中最大的数.
(1)若,求的值;
(2)若,且,求;
(3)证明:存在,满足 使得.
1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
三、双空题
1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度量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砝码的、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环权”.已知9枚环权的质量(单位:铢)从小到大构成项数为9的数列,该数列的前3项成等差数列,后7项成等比数列,且,则___________;数列所有项的和为____________.
四、填空题
1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则______.
1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的公比为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5:数列-2023全国高考数学真题分项汇编
一、单选题
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A.120 B.85 C. D.
【答案】C
【分析】方法一: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出公比,再根据的关系即可解出;
方法二: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求解.
【详解】方法一: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首项为,
若,则,与题意不符,所以;
若,则,与题意不符,所以;
由,可得,,①,
由①可得,,解得:,
所以.
故选:C.
方法二: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因为,,所以,否则,
从而,成等比数列,
所以有,,解得:或,
当时,,即为,
易知,,即;
当时,,
与矛盾,舍去.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以及整体思想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把握的关系,从而减少相关量的求解,简化运算.
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满足,则( )
A.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B.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C.当时,为递减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D.当时,为递增数列,且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答案】B
【分析】法1:利用数列归纳法可判断ACD正误,利用递推可判断数列的性质,故可判断B的正误.
法2:构造,利用导数求得的正负情况,再利用数学归纳法判断得各选项所在区间,从而判断的单调性;对于A,构造,判断得,进而取推得不恒成立;对于B,证明所在区间同时证得后续结论;对于C,记,取推得不恒成立;对于D,构造,判断得,进而取推得不恒成立.
【详解】法1:因为,故,
对于A ,若,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
,,故,故,
故为减数列,注意
故,结合,
所以,故,故,
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则,
故,故,故恒成立仅对部分成立,
故A不成立.
对于B,若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即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
,,故,故,故为增数列,
若,则恒成立,故B正确.
对于C,当时, 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即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故,故为减数列,
又,结合可得:,所以,
若,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则恒成立,故,的个数有限,矛盾,故C错误.
对于D,当时, 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证明:当时,,此时不等关系成立;
设当时,成立,
则,故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可得成立.
而,故,故为增数列,
又,结合可得:,所以,
若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则,
故,故,这与n的个数有限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法2:因为,
令,则,
令,得或;
令,得;
所以在和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令,则,即,解得或或,
注意到,,
所以结合的单调性可知在和上,在和上,
对于A,因为,则,
当时,,,则,
假设当时,,
当时,,则,
综上:,即,
因为在上,所以,则为递减数列,
因为,
令,则,
因为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故,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故,
故,即,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取,其中,且,
因为,所以,
上式相加得,,
则,与恒成立矛盾,故A错误;
对于B,因为,
当时,,,
假设当时,,
当时,因为,所以,则,
所以,
又当时,,即,
假设当时,,
当时,因为,所以,则,
所以,
综上:,
因为在上,所以,所以为递增数列,
此时,取,满足题意,故B正确;
对于C,因为,则,
注意到当时,,,
猜想当时,,
当与时,与满足,
假设当时,,
当时,所以,
综上:,
易知,则,故,
所以,
因为在上,所以,则为递减数列,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记,取,其中,
则,
故,所以,即,
所以,故不恒成立,故C错误;
对于D,因为,
当时,,则,
假设当时,,
当时,,则,
综上:,
因为在上,所以,所以为递增数列,
因为,
令,则,
因为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故,
所以,
故,即,
假设存在常数,使得恒成立,
取,其中,且,
因为,所以,
上式相加得,,
则,与恒成立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解决的关键是根据首项给出与通项性质相关的相应的命题,再根据所得命题结合放缩法得到通项所满足的不等式关系,从而可判断数列的上界或下界是否成立.
3.(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
A.3 B.18 C.54 D.152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对所给的递推关系式进行赋值,得到关于首项、公比的方程组,求解方程组确定首项和公比的值,然后结合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即可求得的值.
【详解】由题意可得:当时,,即, ①
当时,,即, ②
联立①②可得,则.
故选:C.
4.(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前n项和,若,,则( )
A. B. C.15 D.40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关于的方程,计算出,即可求出.
【详解】由题知,
即,即,即.
由题知,所以.
所以.
故选:C.
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
A.25 B.22 C.20 D.15
【答案】C
【分析】方法一:根据题意直接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首项,再根据前项和公式即可解出;
方法二: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再根据前项和公式的性质即可解出.
【详解】方法一: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首项为,依题意可得,
,即,
又,解得:,
所以.
故选:C.
方法二:,,所以,,
从而,于是,
所以.
故选:C.
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数列的前项和,设甲:为等差数列;乙:为等差数列,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答案】C
【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及等差数列的定义,再结合数列前n项和与第n项的关系推理判断作答.,
【详解】方法1,甲:为等差数列,设其首项为,公差为,
则,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充分条件;
反之,乙:为等差数列,即为常数,设为,
即,则,有,
两式相减得:,即,对也成立,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所以甲是乙的充要条件,C正确.
方法2,甲:为等差数列,设数列的首项,公差为,即,
则,因此为等差数列,即甲是乙的充分条件;
反之,乙:为等差数列,即,
即,,
当时,上两式相减得:,当时,上式成立,
于是,又为常数,
因此为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所以甲是乙的充要条件.
故选:C
7.(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集合,若,则( )
A.-1 B. C.0 D.
【答案】B
【分析】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写出通项公式,再结合余弦型函数的周期及集合只有两个元素分析、推理作答.
【详解】依题意,等差数列中,,
显然函数的周期为3,而,即最多3个不同取值,又,
则在中,或,
于是有,即有,解得,
所以,.
故选:B
二、解答题
8.(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是等差数列,.
(1)求的通项公式和.
(2)已知为等比数列,对于任意,若,则,
(Ⅰ)当时,求证:;
(Ⅱ)求的通项公式及其前项和.
【答案】(1),;
(2)(Ⅰ)证明见解析;(Ⅱ),前项和为.
【分析】(1)由题意得到关于首项、公差的方程,解方程可得,据此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确定所给的求和公式里面的首项和项数,结合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计算可得.
(2)(Ⅰ)利用题中的结论分别考查不等式两侧的情况,当时,,
取,当时,,取,即可证得题中的不等式;
(Ⅱ)结合(Ⅰ)中的结论,利用极限思想确定数列的公比,进而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由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即可计算其前项和.
【详解】(1)由题意可得,解得,
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求和得
.
(2)(Ⅰ)由题意可知,当时,,
取,则,即,
当时,,
取,此时,
据此可得,
综上可得:.
(Ⅱ)由(Ⅰ)可知:,
则数列的公比满足,
当时,,所以,
所以,即,
当时,,所以,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其前项和为:.
【点睛】本题的核心在考查数列中基本量的计算和数列中的递推关系式,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和前项和的核心是确定数列的基本量,第二问涉及到递推关系式的灵活应用,先猜后证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探索新知识很有裨益.
9.(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且.令,记分别为数列的前项和.
(1)若,求的通项公式;
(2)若为等差数列,且,求.
【答案】(1)
(2)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2)由为等差数列得出或,再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分类讨论即可得解.
【详解】(1),,解得,
,
又,
,
即,解得或(舍去),
.
(2)为等差数列,
,即,
,即,解得或,
,,
又,由等差数列性质知,,即,
,即,解得或(舍去)
当时,,解得,与矛盾,无解;
当时,,解得.
综上,.
10.(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
(2)
【分析】(1)根据题意列式求解,进而可得结果;
(2)先求,讨论的符号去绝对值,结合运算求解.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由题意可得,即,解得,
所以,
(2)因为,
令,解得,且,
当时,则,可得;
当时,则,可得
;
综上所述:.
1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差数列,,记,分别为数列,的前n项和,,.
(1)求的通项公式;
(2)证明:当时,.
【答案】(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用表示及,即可求解作答.
(2)方法1,利用(1)的结论求出,,再分奇偶结合分组求和法求出,并与作差比较作答;方法2,利用(1)的结论求出,,再分奇偶借助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出,并与作差比较作答.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而,
则,
于是,解得,,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2)方法1:由(1)知,,,
当为偶数时,,
,
当时,,因此,
当为奇数时,,
当时,,因此,
所以当时,.
方法2:由(1)知,,,
当为偶数时,,
当时,,因此,
当为奇数时,若,则
,显然满足上式,因此当为奇数时,,
当时,,因此,
所以当时,.
1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已知数列的项数均为m,且的前n项和分别为,并规定.对于,定义,其中,表示数集M中最大的数.
(1)若,求的值;
(2)若,且,求;
(3)证明:存在,满足 使得.
【答案】(1),,,
(2)
(3)证明见详解
【分析】(1)先求,根据题意分析求解;
(2)根据题意题意分析可得,利用反证可得,在结合等差数列运算求解;
(3)讨论的大小,根据题意结合反证法分析证明.
【详解】(1)由题意可知:,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当时,则,故;
综上所述:,,,.
(2)由题意可知:,且,
因为,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
又因为,则,即,
可得,
反证:假设满足的最小正整数为,
当时,则;当时,则,
则,
又因为,则,
假设不成立,故,
即数列是以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
(3)(ⅰ)若,构建,由题意可得:,且为整数,
反证,假设存在正整数,使得,
则,可得,
这与相矛盾,故对任意,均有.
①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即,
可取,使得;
②若不存在正整数,使得,
因为,且,
所以必存在,使得,
即,可得,
可取,使得;
(ⅱ)若,构建,由题意可得:,且为整数,
反证,假设存在正整数,使得,
则,可得,
这与相矛盾,故对任意,均有.
①若存在正整数,使得,即,
可取,使得;
②若不存在正整数,使得,
因为,且,
所以必存在,使得,
即,可得,
可取,使得;
综上所述:存在使得.
【点睛】方法点睛:对于一些直接说明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尝试利用反证法分析证明.
1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设为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
【答案】(1)
(2)
【分析】(1)根据即可求出;
(2)根据错位相减法即可解出.
【详解】(1)因为,
当时,,即;
当时,,即,
当时,,所以,
化简得:,当时,,即,
当时都满足上式,所以.
(2)因为,所以,
,
两式相减得,
,
,即,.
三、双空题
1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度量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砝码的、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环权”.已知9枚环权的质量(单位:铢)从小到大构成项数为9的数列,该数列的前3项成等差数列,后7项成等比数列,且,则___________;数列所有项的和为____________.
【答案】 48 384
【分析】方法一:根据题意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列式求解,进而可求得结果;方法二:根据等比中项求,在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运算求解.
【详解】方法一:设前3项的公差为,后7项公比为,
则,且,可得,
则,即,可得,
空1:可得,
空2:
方法二:空1:因为为等比数列,则,
且,所以;
又因为,则;
空2:设后7项公比为,则,解得,
可得,
所以.
故答案为:48;384.
四、填空题
1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已知为等比数列,,,则______.
【答案】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公式对化简得,联立求出,最后得.
【详解】设的公比为,则,显然,
则,即,则,因为,则,
则,则,则,
故答案为:.
1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记为等比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的公比为________.
【答案】
【分析】先分析,再由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化简即可求出公比.
【详解】若,
则由得,则,不合题意.
所以.
当时,因为,
所以,
即,即,即,
解得.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