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5 16: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它不仅找到了资产阶级灭亡的原因,而且找到了埋葬它的掘墓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它(  )
A.促进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B.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直接推动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D.是第一国际成立时发布的宣言
2.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性引发世界大战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下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法国大革命爆发 B.第一国际成立
C.巴黎公社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
4.如图描绘的是恩格斯和马克思与曼彻斯特纺织女工交谈的情景。这主要反映了(  )
A.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创始人
B.科学理论的创立离不开社会实践
C.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弊端日益暴露
5.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罢工,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1834年他们发动起义,提出“不共和,毋宁死”。这一变化反映里昂工人(  )
A.革命斗争处于自发阶段
B.斗争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C.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D.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6.《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C.加强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
D.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与合作
7.学者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说:“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B.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D.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
8.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中,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了“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民基层会议”“人人自由平等”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了“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的口号和要求。这说明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  )
A.仍局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标
B.已经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C.从政治斗争发展到经济斗争阶段
D.斗争目标明确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具有代表性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但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这说明(  )
A.欧洲工人运动不可能取得胜利
B.广大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觉醒
C.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D.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10.巴黎公社警察委员皮诺泰尔因贪污钱财,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因玩忽职守,根据群众的要求,均被撤销职务。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践行“主权在民”理念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利
D.重视团结工农群众
11.《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是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两部文献,它们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进步的政治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片段
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从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
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除非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对它明白地提出要求,同时基于公正和预先补偿的条件,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政治观点的演变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
12.有学者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19世纪40年代,德国在思想上“拷问世界”是指(  )
A.推动文艺复兴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开展启蒙运动 D.建立第一国际
13.“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恩格斯这段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4.《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由此可知(  )
A.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阶级矛盾
B.暴力革命的方式已经逐渐过时
C.科学理论要顺应时代进步而发展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15.1871年3月,巴黎公社委员外出执行公务,需解决交通问题。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们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认为乘坐这样的马车执行公务脱离群众,便在公社会议上取消了豪华轿式马车。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力图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C.旨在争取农民对工人革命的支持
D.注重缓解经济困难
16.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造成了失业,财富被少数人占有,机器代替了人,产品造成了积压,从而带来了贫困和失业。这一认识(  )
A.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的原因
B.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
C.意在号召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
D.为早期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5月28日公社最后据点被攻陷,起义失败。
如图是位于巴黎东部的公社社员墙。最后一批巴黎公社战士曾被敌人围困在此,最终他们全部壮烈牺牲。弹孔深深地楔进墙中,墙上大理石板上刻有两行法文字:“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1日—28日”。
材料二 
1971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发布的巴黎公社100周年纪念邮票
材料三 第3号:各区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
第28号:市政委员会是一个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的机构,是置于公民监督下工作的。
第44号: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摘自起义期间巴黎公社政权颁布的公告
材料四 一月二十九日(1871年3月19日)闻巴里(即巴黎)有乱。
四月初五日(5月23日)早饭后进城……遥见山上红旗四五枝,锐炮之声甚密,盖乱民尚有五万余,聚集一隅。
四月初十日(5月28日)巴里已一律肃清。
——摘自《随轺笔记》
他曾于1871年1月抵达法国,5月23日进入巴黎城)
(1)阅读上述有关“巴黎公社”的史料,分别指出其类型。
(2)简要说明四则史料的价值。
参考答案
解析:选B 据材料“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可知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B项;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的时间是1847年,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A项;巴黎公社革命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排除C项;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D项。
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已经暴露,如贫富差距悬殊、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A项正确。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C项。
解析:选B 从材料中与纺织女工交谈,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进行实践调查,故选B项。
解析:选B 1831—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的目标由原来的改善生活到追求政治上的共和,故选B项;其革命斗争一直处于自发阶段,排除A项;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排除C项;此时工人只是追求共和,还没有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
解析:选D 根据国际工人协会的性质可确定D项正确。A项是第一国际的影响,排除;根据材料中的“联络和合作”可以排除B、C两项。
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在此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材料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
解析:选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与英国宪章运动都是围绕获取政治权利展开,并未上升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高度,因此仍局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故选A项;依所学,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欧洲工人运动仍以谋求政治权利为主,未涉及经济利益,排除C项;工人运动以谋求政治权利为主,并未涉及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
解析:选D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表明广大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D项正确,B项错误。仅凭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不能得出欧洲工人运动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结论,故A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故C项错误。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群众的意见对巴黎公社很重要,体现了“主权在民”理念,故选A项;材料中提到群众要求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群众的监督权,并没有提到其他权利,排除C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团结农民,排除D项。
答案: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1789年《人权宣言》提出了维护私有财产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主张。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欧洲社会贫富分化严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1848年《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推翻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理论。
由《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决定政治观点的演变,政治观点的演变深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解析:选B 题干涉及的地点是德国,时间点是19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是德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拷问”,故选B项。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体现因时而变,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暴力革命过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解析:选B 材料“公社委员认为乘坐这样的马车执行公务脱离群众……取消了豪华轿式马车”体现了公仆意识,表明巴黎公社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故选B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无法得出旨在争取农民对工人革命的支持,排除C项;仅是注重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不是为缓解经济困难,排除D项。
解析:选B 欧文将阶级剥削归咎于机器生产,并没有看清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剥削的本质,故选B项;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是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未看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排除C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途径,排除D项。
解析:第(1)问,材料一是建筑遗迹,为实物史料;材料二的邮票带有图片,为图像史料;材料三和材料四均是文字记录,为文献史料。第(2)问,据所学史料运用的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认识历史,还原历史事件,但因是人为加工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文献史料可以依据其来源判断所用史料为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但无论是哪一种,因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据此分析四则史料的价值。
答案:(1)类型:材料一是实物史料,材料二是图像史料,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文献史料。
(2)价值:材料一是巴黎公社起义的遗址,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真实的,可以作为研究巴黎公社起义过程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是后人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无法作为研究巴黎公社的直接材料。材料三是起义者颁布的公告,可以为研究巴黎公社政权建设提供直接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四写于巴黎公社时期,记叙了作者亲历巴黎公社起义的部分经过,其著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由于受到时代、阶级和个人局限,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有偏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