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控制全世界
2.一名德国士兵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凡尔登,令人胆颤的单词。无数怀抱希望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牺牲,他们的尸首腐烂在战壕、乱葬岗、墓地……”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主要用以形容( )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B.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C.战争的残酷性 D.战争进程的快速性
3.中国政府对这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十分重视,在“找民夫比找外交官容易得多”的情况下,精心选择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外交官阵容,他们多是留学外国多年,熟悉国际外交形势的优秀人才,他们将在会议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这次“国际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斯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非洲。”这表明他预见了战后(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黑人民权运动盛行 D.世界各地走向联合
5.英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抛弃了国联的基本原则,纵容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了国联威信。国联自身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国联自身的一些缺陷”表现在( )
A.“全体一致”原则 B.“大国一致”原则
C.“民族自决”原则 D.“机会均等”原则
6.国际关系体系理论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是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它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表明欧洲失去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其中最明显违反这一原则的表现是( )
A.允许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B.确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
C.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委托给日本统治
D.同意犹太人回中东建立以色列国家
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依仲裁、司法程序和解决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对于违反盟约擅开战端的国家,要施加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但并没有规定侵略的定义和制裁的办法,而且还需要全体一致通过决议才能采取制裁行动。这说明国际联盟( )
A.制裁侵略成了空话
B.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C.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9.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22%降至15%,法国从10%降至8%,德国却从9.7%上升至13%,美国从8%上升至11%。这种变化表明( )
A.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B.自由主义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德国逐渐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英国仍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
10.1914年,德军利用无线电技术获取情报,重创俄军。1915年,英国研制出坦克后很快就投放到战场。但交战国却未迎来期盼中“短暂而胜利”的结局。这说明( )
A.军事装备需要适应科学技术
B.厌战情绪限制了战争扩大化
C.科技革命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D.技术革新放大了战争的残酷
11.1920年到1925年,为了方便波兰西部的德国人返回国内,德国建立了26个“回乡集中营”,到1923年初的时候,这样的集中营达到了同时容纳4 000人的记录;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也有大约12万人回到了德国。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 )
A.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
B.对德分区占领的影响
C.德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12.某学习小组围绕一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德 奥 意 英 法 俄
1904—1914年 军费增长比例 31% 27% 40% 16% 21% 25%
1914年常备军 人数/(万人) 75.4 75.4 — — 76.7 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同时,我又暗自想象和会的闭幕盛典,为中国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一直空荡无人,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法国外交界,甚至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时任与会代表顾维钧谈到的这次“中国的缺席”( )
A.背景是美苏操纵会议
B.起因是不公正的外交礼仪
C.本质是弱国抗议强权
D.结果是订立了《九国公约》
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15.“他们坐在巴黎,决定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掌握世界霸权
B.国际联盟存在明显不足
C.大国强权统治世界
D.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摘编自《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摘编自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申诉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德国的货物……漂洋过海”可知,这时的德国正在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成为“世界帝国”,故选D项。
解析:选C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交战双方人员伤亡惨重,被称为“绞肉机”,故C项正确;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与武器先进、作战范围、战争进程无关,排除其他三项。
解析:选A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指巴黎和会,故选A项;华盛顿会议是在巴黎和会之后召开,排除B项;开罗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无法说明战胜国的身份,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结束前对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次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排除D项。
解析:选B 据材料“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非洲”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而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故选B项。
解析:选A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受到侵略的国家欲通过国联维护自身利益,国际联盟采用的“全体一致”原则,却使对战争的制止无法实现,故选A项;“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排除B项;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前后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并被公认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政治原则,排除C项;提出“机会均等”原则的条约是《九国公约》,排除D项。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大国力量的对比和变化直接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规则的制定,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在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委托给日本统治,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故选C项。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国际联盟对侵略行为的定性和约束力远远不够,使制裁侵略成为空话,故选A项;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沦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排除B项;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国际联盟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排除D项。
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英、法、美、德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故选A项;此时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排除B项;此时的美国已经逐渐成为第一工业强国,排除C项;此时的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D项。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虽然新的军事技术应用于战争,但是战争并没有迅速结束,说明由于军事技术的革新,战争破坏性加强,故选D项;据材料“英国研制出坦克后很快就投放到战场”可知军事装备采用了最新科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厌战情绪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一战的战争方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排除C项。
解析:选A 一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动,成立了一些新的民族国家或领土归属发生变化,导致德国难民问题的出现,故选A项;在二战结束之后,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排除B项;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国民经济恢复开始于1924年,排除C项;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这与难民问题无关,排除D项。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可知经济(竞争);据材料二数据可知英国和德国以及主要的西欧国家存在军事(竞赛)。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一战的相关知识和材料总体可知争斗不能缓解。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可知这一同盟是针对法国,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据材料四“英法协约”“俄英协定”可知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结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出现的相关史实可知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第(3)问,据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可知,一战起源还涉及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第(4)问,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
答案:(1)材料一:经济(竞争);材料二:军事(竞赛)。
(2)不能。材料三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材料四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致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补充: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
(4)原则: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
解析:选C 材料所指的事件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中国对列强出卖中国国家主权的抗议,故选C项;英法操纵了巴黎和会,排除A项;中国拒绝签字的起因是中国的国家主权被列强出卖了,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排除D项。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爆发的因素,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和情绪,而非军备竞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冲突,而非文明冲突,排除B项;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场景,经济的低迷引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解析:选C 材料“他们坐在巴黎,决定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大国强权统治世界的状况,故选C项。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目的: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理由:国际联盟角度,如: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角度,如: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角度,如:国际地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