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衔接】华师大版八升九科学2.3.2 重要的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衔接】华师大版八升九科学2.3.2 重要的碱(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05 16:42: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要的碱(第2课时)
一、碱的化学性质
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OH-,因而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都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③碱能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变质?(CO2 + 2NaOH = Na2CO3 +H2O)
假设:①可能变质(NaOH、Na2CO3) ②可能不变质(NaOH)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滴加稀HCl,若产生气泡,则变质;若不产生气泡,则不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完全变质?
假设:①可能完全变质(Na2CO3) ②可能不完全变质(NaOH 、Na2CO3)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
注意:在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来除,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大量CO2气体反应,因此可以吸收CO2气体,有多个实验方案
在探究“NaOH溶液与酸性气体能否发生反应时”需要同时设置对照组,同等体积的清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
典例精析
例1、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 正确的是( )
A.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D.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变式1、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 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 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________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例2、小张同学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疑虑,设计了以下4种实验方案:①滴加无色酚酞,若变红,说明溶液没有变质;②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③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沉淀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和③④ D.①②③
变式2、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
⑵方案论证:
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
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
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实战演练
1、植物的生长对土壤的酸碱性有一定的要求。经测定,某地土壤的pH值为4.5,欲将其改良为接近中性的土壤,应施加的物质是( )
A.食盐 B.硫酸铜 C.石灰石 D.熟石灰
2、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D.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3、(2023 高新区校级二模)Fe(OH)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为了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装入药品,等A中无气泡后再关闭止水夹
B.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2Fe+3H2SO4=Fe2(SO4)3+3H2↑
C.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
D.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A装置中产生的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SO42-个数比为2:1
5、(2023 岳麓区校级三模)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可作炉具清洁剂
B.蚊虫叮咬后涂抹NaOH溶液减轻痛痒
C.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而变质
D.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6、(2023 河北)小明按如图所示进行趣味实验,将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内,观察到溶液进入U形管并流入另一端。
(1)烧杯内的溶液呈 色。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后,管内气体压强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溶液在管内上升并流入另一端。
7、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了检验其变质情况,实验员取少量该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氢氧化钠久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
(2)分析以上实验现象,样品变质情况是( )
A.未变质 B.部分变质 C.完全变质
8、【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 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 溶液. 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 溶液检验CO2的原因 ;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 .
【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 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 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
9、(2023 叶县模拟)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探究该溶液是否变质,某同学取溶液样品,逐滴滴加稀盐酸,部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该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说明他的理由: 。
(2)写出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
10、某兴趣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
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或“先放热后吸热”)。
(2)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11、(2023 海南模拟)某校化学社团采用图1装置,将注射器中等质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的锥形瓶内(氢氧化钠溶液均过量),得到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 。
(2)结合图2判断哪种方法收集到的CO2含量高并解释原因 。
(3)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2、(2023 邓州市二模)用如图喷泉实验装置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将NaOH溶液挤入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颜色呈红色。
(1)形成喷泉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请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溶质的成分: 。(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除酚酞外)。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15、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相同的粒子 (填粒子符号)。
(2)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密度最小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并测得溶液的pH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b点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写化学式)
②写出c到d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要的碱(第2课时)
一、碱的化学性质
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OH-,因而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都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③碱能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二、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变质?(CO2 + 2NaOH = Na2CO3 +H2O)
假设:①可能变质(NaOH、Na2CO3) ②可能不变质(NaOH)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滴加稀HCl,若产生气泡,则变质;若不产生气泡,则不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完全变质?
假设:①可能完全变质(Na2CO3) ②可能不完全变质(NaOH 、Na2CO3)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
注意:在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来除,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大量CO2气体反应,因此可以吸收CO2气体,有多个实验方案
在探究“NaOH溶液与酸性气体能否发生反应时”需要同时设置对照组,同等体积的清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
典例精析
例1、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 正确的是( )
A.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 D.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变质,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不能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故B错误;
C.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除去碳酸钠的同时,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可以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故D正确。
变式1、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 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 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________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B (3)OH- (4)A,C
【解析】(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冒出,故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成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C不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D不合题意。故选B。
(3)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 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OH-离子;
(4)A.H2SO4与 KOH 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故A符合题意;
B.BaCl2和 KOH 不能反应生成水、沉淀或气体,故B不合题意;
C.CuSO4与 K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故C符合题意;
D.Na2CO3 和 KOH 不能反应生成水、沉淀或气体,故D不合题意。
例2、小张同学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疑虑,设计了以下4种实验方案:①滴加无色酚酞,若变红,说明溶液没有变质;②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③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沉淀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和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氢氧化钠变质,其实就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哪种方法能够检测出碳酸钠的存在,哪种方法就是正确的。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成碱性,因此滴加无色酚酞变红,也不能说明溶液是否变性;
②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其实就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③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只能说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不能说明没有碳酸钠,即不能确定是否变质;
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都不会有沉淀产生。那么只有②能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变式2、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
⑵方案论证:
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
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
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解析】根据对比实验设计的要求及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且能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解答】(2)因所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溶液,两物质种类不同,则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才能进行对比实验;本实验可通过气球的大小程度来判断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4)由露天示可知,氢氧化钙溶液装置中的气球的体积比氢氧化钠装置中的大,说明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
(5)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时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实战演练
1、植物的生长对土壤的酸碱性有一定的要求。经测定,某地土壤的pH值为4.5,欲将其改良为接近中性的土壤,应施加的物质是( )
A.食盐 B.硫酸铜 C.石灰石 D.熟石灰
【答案】D
【解析】A、食盐不与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不与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C、石灰石能与酸反应,但该物质不溶不适合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呈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D.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答案】 A
【解析】根据除杂原则分析,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可以制取NaOH,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无法用酚酞检验,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2023 高新区校级二模)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40c24491-06aa-4887-872b-3bee8eac40f5"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Fe(OH)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为了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装入药品,等A中无气泡后再关闭止水夹
B.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2Fe+3H2SO4=Fe2(SO4)3+3H2↑
C.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
D.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A装置中产生的
【答案】C
【解答】解:A、装入药品后应该打开止水夹,让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避免后来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A不正确;
B、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故B不正确;
C、根据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中氢气的作用有:先将装置中空气排净,然后关闭止水夹后将A中液体压入B中,故C正确;
D、由于A中反应产生的氢气,使A的压强增大,把A中液体压入B中,FeSO4在B中与NaOH反应生成Fe(OH)2;Fe(OH)2白色沉淀现象是在B装置中产生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SO42-个数比为2:1
【答案】D
【解答】解: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硫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的生成。故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有硫酸根离子,SO42-都会和Ba2+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故C错误;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SO42-的个数比为2: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SO42-的个数比为2:1,故D正确;
故选:D。
5、(2023 岳麓区校级三模)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d60a96a6-2bc2-4ae2-982b-f68ac9994f18"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可作炉具清洁剂
B.蚊虫叮咬后涂抹NaOH溶液减轻痛痒
C.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而变质
D.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A
【解答】解:A、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可作炉具清洁剂,该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涂抹皮肤,该选项不正确。
C、氢氧化钠不能和氧气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D、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6、(2023 河北)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36ab2f4a-6249-49aa-823a-c5fba70b1142" \t "_blank )小明按如图所示进行趣味实验,将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内,观察到溶液进入U形管并流入另一端。
(1)烧杯内的溶液呈 色。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后,管内气体压强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溶液在管内上升并流入另一端。
【答案】(1)红;(2)2NaOH+CO2=Na2CO3+H2O;(3)减小。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管中的二氧化碳减小,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溶液在管内上升并流入另一端。
故答案为:(1)红;(2)2NaOH+CO2=Na2CO3+H2O;(3)减小。
7、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了检验其变质情况,实验员取少量该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氢氧化钠久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
(2)分析以上实验现象,样品变质情况是( )
A.未变质 B.部分变质 C.完全变质
【答案】(1)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2)B
【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
(2)样品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有白色沉淀,说明变质,过量氯化钙能除去碳酸钠,向溶液中加配合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还有氢氧化钠,即样品部分变质;
8、【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 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 溶液. 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 溶液检验CO2的原因 ;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 .
【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 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 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
【解答】解:【现象结论】根据甲、乙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甲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中无现象,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比较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乙中气球变化大,说明瓶内压强小,二氧化碳被吸收的多,则吸收CO2的量甲<乙;
【计算验证】依据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可知,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
【思考评价】另一位同学小李同学通过计算结果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小张的结论不正确.尽管理论上Ca(OH)2比等质量的NaOH吸收的CO2多,但由于Ca(OH)2微溶于水,而NaOH易溶于水,Ca(OH)2的饱和溶液远没有等质量的NaOH的饱和溶液含溶质的质量多,因此也没有NaOH的饱和溶液吸收CO2 的质量多,所以应用NaOH溶液吸收.
故答案为:【现象结论】CO2+Ca(OH)2=CaCO3↓+H2O;CO2与石灰水作用有明显实验现象,NaOH无明显现象;气球体积增大,溶液不变浑浊;乙;
【计算验证】等质量;
【思考评价】不正确,因为Ca(OH)2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饱和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很小.
9、(2023 叶县模拟)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a3dbbd0e-f7cb-4be8-adfa-a48536d47567" \t "_blank )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探究该溶液是否变质,某同学取溶液样品,逐滴滴加稀盐酸,部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该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说明他的理由: 。
(2)写出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
【答案】(1)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证明溶液中含有Na2CO3,即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2)NaCl、HCl。
【解答】解:(1)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2)由图可知,a点时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均已完全反应,且盐酸已经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故答案为:(1)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证明溶液中含有Na2CO3,即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2)NaCl、HCl。
某兴趣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
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放热”或“先放热后吸热”)。
(2)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解答】解:(1)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放热。故填:放热。
(2)40s时溶液pH小于7,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过量的氯化氢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填:HCl、NaCl。
11、(2023 海南模拟)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79a0a141-ba15-470d-a6c9-9a0c65998c93" \t "_blank )某校化学社团采用图1装置,将注射器中等质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的锥形瓶内(氢氧化钠溶液均过量),得到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 。
(2)结合图2判断哪种方法收集到的CO2含量高并解释原因 。
(3)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将注射器中等质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的锥形瓶内,由图2可知,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压强变化大,则用排水法收集到的CO2含量高。
(3)氢氧化钠溶液均过量,根据反应进行到300s时,反应已停止,锥形瓶内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可取300s时的溶液少许,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
(2)用排水法收集到的CO2含量高;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压强变化大;
(3)取300s时的溶液少许,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12、(2023 邓州市二模) ( http: / / www.m / chemistry / report / detail / 90cbcf81-69d5-43c3-8bc4-fa81d9d4246b" \t "_blank )用如图喷泉实验装置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将NaOH溶液挤入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K,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颜色呈红色。
(1)形成喷泉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请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溶质的成分: 。(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除酚酞外)。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取实验后烧瓶中的溶液放到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否则不含氢氧化钠,即溶液中只含碳酸钠。
【解答】解:(1)将NaOH溶液挤入烧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K,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颜色呈红色,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碳酸钠在溶液中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色,需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所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溶质的成分为:取实验后烧瓶中的溶液放到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否则不含氢氧化钠,即溶液中只含碳酸钠。
故答案为:(1)2NaOH+CO2=Na2CO3+H2O;
(2)取实验后烧瓶中的溶液放到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否则不含氢氧化钠,即溶液中只含碳酸钠。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答案】(1)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ACD;在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外面的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胀大;
(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如果猜想二正确,那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然后稀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碱的通性:①碱能酸碱指示剂变色;②碱 +酸性氧化物=盐 + 水;③碱+酸=盐+水;④碱+盐=碱+盐。分析哪个碱的通性没有被验证,据此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1) 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
(2) 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Na2CO3+Ca(OH)2═CaCO3↓+2NaOH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猜想二正确
(3) A体现:碱 +酸性氧化物=盐 + 水;B: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是根据金属元素,与氢氧根无关;C:碱+盐=碱+盐;D体现:碱能酸碱指示剂变色,因此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ACD;没有体现碱和酸的反应,因此实验方案为: 在D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14、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答案】(1)稀盐酸;(2)NaOH+HCl═NaCl+H2O。(3)CO2+2NaOH=Na2CO3+H2O。
【解答】解:(1)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至B点前,气球的体积不变,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若先滴加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气体参加反应,瓶内的压强不变,所以BC段气球体积不变,反应的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3)稀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的作用下气球体积增大,反应的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答案:(1)稀盐酸;(2)NaOH+HCl═NaCl+H2O。(3)CO2+2NaOH=Na2CO3+H2O。
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相同的粒子 (填粒子符号)。
(2)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密度最小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并测得溶液的pH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b点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写化学式)
②写出c到d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OH-;(2)2Na+2H2O=2NaOH+H2↑。
(3)HCl、NaCl、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
【解答】解:(1)(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相同的粒子是OH-。
(2)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密度最小的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碱是氢氧化钠,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①b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氯化镁还没有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因此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氢和氯化镁,化学式是:NaCl、HCl、MgCl2;
②c→d段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反应的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
故答案为:(1)OH-;
(2)2Na+2H2O=2NaOH+H2↑。
(3)HCl、NaCl、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