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2) 应用体验之旅课下作业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2) 应用体验之旅课下作业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1 21: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是故乡明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幢别墅 人影幢幢 憧憬 瞳孔
B.恪守原则 炮烙之刑 烙铁 烙印
C.穷困潦倒 云雾缭绕 潦草 瞭望
D.水泊梁山 舶来品  湖泊 停泊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zhuànɡ/chuánɡ/chōnɡ/tónɡ;B项,读音分别为:kè/luò/lào/lào;C项,读音分别为:liáo/liáo/liáo/liào;D项,读音分别为:pō/bó/pō/bó。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别墅 贫瘠 金玉其外 萍飘四方
B.逃遁 悲沧 出其不意 披沙拣金
C.惦念 淳香 幅员辽阔 剑拔弩张
D.静谧 描摹 长年累月 衣棉还乡
解析:B项,“沧”—“怆”;C项,“淳”—“醇”;D项,“棉”—“锦”。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萍飘四方的游子________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我的故乡没有________酥骨的都会,没有________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________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A.无论 繁华 静谧 幽深
B.尽管 静谧 幽深 繁华
C.无论 繁华 幽深 静谧
D.尽管 繁华 静谧 幽深
解析:(1)处表假设,应用“无论”;(2)处注意与中心词“都会”“湖泊”“城堡”搭配。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B.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十分透彻,很多说法非常有新意,真可谓别具匠心。
C.老舍的《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在短短的两千字里对北平的爱真是一言九鼎。
D.因饮水机行业发展过快,而相关部门监管乏力,饮水机市场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现象,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解析:C项,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重,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故用在此处不妥。A项,概莫能外:没有谁能超越这个范围。B项,别具匠心: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独特新颖的构思。D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月1日开始,北京大幅提高重点区域停车费,这是继车辆限行、摇号限购政策之后,北京实施的又一“治堵新政”。
B.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社交服务网站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联系,扩大交际范围。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房龙善于用轻松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地理著作,所以他的《房龙地理》能够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C项,“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项,不合逻辑,强加因果,分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A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的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6.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句话位置在开头,要考虑结构上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作者先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难免暂时的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接着写“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前后构成类比关系。此题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与下文的人生作类比,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句话在第二段的结尾,答题区间首先是整个的第二段,“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根据这些可以把握这句话的主旨,即机会和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再结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这句话在第三段,答题区间首先确定为第三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有:“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坚实的自我”指有一个心灵,“精神的坐标”指自己的行动方向,“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指始终保持清醒。
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充分读懂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9.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但”的转折,前后是两层意思。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三、表达交流(15分)
10.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在特定时期的内涵”,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4分)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2)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11.仿照课文原句写几个排比句,写出故乡的特点。(5分)
原句: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仿句:(但是,)我的故乡却有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宁静安详的村庄 潺湲清澈的小河 田园诗般绿树掩映的瓦房 青得能引发你全部豪情的田野
12.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在事发的七分钟内,有18个路人从旁边经过,对此未加过问。最后,小悦悦被家人送到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抢救。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何感想和评价。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见危不救,冷漠麻木。危难之前,集体沉默的18路人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良知。(2)人心难测,救人反被诬陷,勇为惹上麻烦的事时有发生。助人的成本、风险、恐惧值提高,让路人想救而不敢救。(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简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