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17: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1.体会《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
和安乐。
2.鉴赏《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多种表达技巧,如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
托等。
3.体会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抒发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4.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运用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进而把握“黍
离之悲”的主旨。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①,三吴②都会,钱塘自古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是吴兴、吴郡、会稽一带的重要都市,自古以来
繁华。 烟柳③画桥④,风帘翠幕,
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遮挡门窗的帘子与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⑤十万人家。 云树⑥绕堤⑦沙,
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着沙堤,
怒涛卷霜雪⑧, 天堑⑨无涯。市列
汹涌的波涛卷起如霜似雪的白色浪花,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场上陈列着
珠玑⑩,户盈罗绮 ,竞豪奢。
珠宝,市民家里堆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①形胜:地理形势优越。②三吴: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
(今浙江绍兴)。③烟柳:如烟的柳树。④画桥:雕饰华丽的桥。⑤参差:形容楼阁、
房屋高低不齐。⑥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⑦堤:指钱塘江防汛大堤。⑧怒涛卷霜
雪:指汹涌的波涛卷起如霜似雪的白色浪花。⑨天堑:天然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⑩珠玑:珠宝。玑,不圆的珠。 罗琦:绫罗绸缎。}
上片 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重湖①叠山献②清嘉,有三秋③桂子,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美好,山上有九月的桂花,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湖中有十里的荷花。羌笛在晴空下吹奏,采菱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
嬉嬉④钓叟⑤莲娃⑥。 千骑拥高牙⑦,
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欢乐。众多人马簇拥着高高的牙旗,
乘醉听箫鼓⑧,吟赏烟霞。异日图将⑨
人们乘着酒兴听音乐演奏,吟咏欣赏山水景色。他日把杭州
好景,归去凤池⑩夸。
美景描绘出来,回到朝廷,夸耀杭州的美景。
{①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②叠山献:远近重叠的山峰。③三秋:指农历九
月。④嬉嬉:戏乐的样子。⑤叟老:老年男子。⑥莲娃:采莲女。⑦高牙:牙旗,将军
之旗。这里借指孙何。⑧箫鼓:箫与鼓,指音乐演奏。⑨图将:描绘。将,助词,用于
动词之后,无实义。⑩凤池: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
省。}
下片 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开篇点题,以宏伟的气势笼罩全篇。内容上,点明杭州地理形势优越、历史悠久;
结构上,总领全文,后文都是围绕杭州之“形胜”与“繁华”来写的。
这三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以及人口的繁多,展现了杭州的清
秀美丽和富庶繁华。
用“卷霜雪”比喻“怒涛”,展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
势。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市民的
富足表现了出来。“竞豪奢”反映了市民奢华的生活,表现了杭州的富庶。
“重湖”三句高度凝练,表现了杭州山光水色之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对
仗工整,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了出来,具有震撼
人心的力量。
“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悠扬的羌
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嬉嬉”二字,则对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的欢乐神态进
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扬州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①。夜雪初霁②,荠麦③弥望。
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我经过扬州。夜雪方止,天刚晴,野生麦子满眼都是。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④自碧。暮色渐起,
进入扬州城,四下一看,一片萧条,清冷的河水碧绿。天色渐晚,
戍角⑤悲吟。予怀怆然⑥,感慨今昔,因自度⑦
驻防部队的号角凄凉地响起。我内心悲伤,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己谱
写了
此曲。千岩老人⑧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故国残破的悲思。
{①维扬:扬州的别称。②初霁:指雪方止,天刚晴。③荠麦:野生麦子。一说,荠菜与
麦子。④寒水:清冷的河水。⑤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⑥怆然:悲伤的样子。⑦
度:谱写,作曲。⑧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姜夔娶其侄女为妻,并跟他学
诗。}
段解 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进行了交代。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③初程。
扬州是淮河以东著名的都城,在竹西亭美好的地方,解下马鞍短暂停留,这是最初的
路程。
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都是野生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回去
以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⑤
荒废了城池,伐去了乔木,至今还厌恶说起旧日用兵。天渐渐进入黄昏,清越的号角
吹寒,都在空城。
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①淮左:今淮河以东地区,当时设置淮南东路。②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③
少驻:短暂停留。④春风十里:指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杜牧诗《赠别》(其
一)有“春风十里扬州路”之语。⑤清角:清越的号角。}
段解 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展现出一片萧条空旷、冷落荒
凉的景象。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也一定感到吃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①仍在,
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
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桥边的
边红药②,年年知为谁生
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花又是为谁而生的呢
{①二十四桥: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一说,扬州在唐时
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二十四桥
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语。②红药:芍药花。}
段解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遭到战争洗劫后的扬州一片萧条的景象,悲叹今日的荒
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作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昔日扬州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
的哀思。
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
胜,这一切都吸引着词人在旅程中下马驻足。
这四个字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受到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
理状态。
号角的声音更能反衬出这座都城里可怕的寂静。这里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
凉寂静。

这几句表面上是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在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词人的意
料,使他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
也难以表达此时悲痛的心情。前面的“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的“难赋深情”
又进一层。
作者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
景。
芍药花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结尾处寓不尽之意于言外。


一、重点剖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试说说作者是从
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
象。突出了杭州的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
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上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
湖;从市井面貌上看,其建筑、设施极为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上看,人们安居
乐业,笙歌处处,男女老少都心情愉说。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
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它的内容和表现手
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作者目睹了杭州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后,充满了新
鲜感和惊喜、赞美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抓住山川、城市的特点,并加以具体的描
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
历史面貌。但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难免会对
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中的“绕”改为“傍”,“卷”改为“推”,好
不好 为什么
答案 不好。“绕”写出了长堤迤逦的态势,而“傍”没有这一效果。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之
势,而“推”不能体现其气势,也不能展现浪花飞溅的情态。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答案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飘扬,“弄”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
自得的情态;老翁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展现了他们的欢乐,从而表
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中,词人进入扬州城,分别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答案
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虚写 “名都” 竹西佳处 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的感伤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实写 “空城” 荠麦青青 破败荒凉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在《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中,“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
妙,为什么
答案 “清角吹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
流。作者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
悲”更为具体。
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借助通感,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
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
今衰之扬州而感伤,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氛围,寄托了自
己的悲怆之情。
《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这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但也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运用了正衬的手法。如“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
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
面。不仅欣赏山水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衬托出山水的美丽,也表现
出官员的儒雅风流。
《扬州慢》(淮左名都)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
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点明一种“情思”:即使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豆蔻词工”,
可是如果他如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于河山之异。借“杜郎”之史实,反
衬“难赋”之苦。
二、写法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
1.工于铺叙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进行铺叙,富有层次感,
形象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其中,对钱塘江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
度的概括性,又具体形象。
2.善于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这里的“点”即抽象
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上片中“东南形胜,三吴
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点”,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和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
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
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叠山献清嘉”是“点”,“有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从山色之美、
湖光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了描绘。
3.巧用夸张
本词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杭州的繁华,写景壮阔,声调激越。如“十万人家”“十里
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杭州这一大都市的繁华描绘得淋
漓尽致。
《扬州慢》(淮左名都)
1.今昔对比,抚今追昔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
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其一)]
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
日“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
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借“杜郎”之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
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
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
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是仰观之景,但
月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
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的萧
条。
2.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1)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表明地点是扬州,“竹西佳处”
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虚拟之笔,巧用杜牧的诗句,尽写扬州往日的无限风
光,与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形成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
的古扬州的深切怀念之情,从“桥”“水”“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更好
地表现了“黍离之悲”。
(2)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
活时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了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杜牧重游旧地,也会惊讶
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一句中化用杜牧的诗的典故,说纵然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
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和怨
恨。
三、思辨探究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金主完颜亮读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完颜亮因读柳永词
而发动战争,妄图吞并宋朝,你认为这样的描述可信吗 为什么
观点一 可信。完颜亮身为一国之主,通过广为传唱的柳永词而了解宋朝的情况,
特别是《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对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景象的描写,让完颜亮
对宋朝的富庶产生了觊觎之心,因此发动战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观点二 不可信。完颜亮身为一国之主,想要对宋朝发动战争,进而消灭宋朝,肯定
有自己的通盘考虑。况且那时金和宋之间有正常的贸易往来,完颜亮对宋朝的实
际情况不可能一无所知。因此,他绝不可能因一首词中带有夸张性的内容而轻易
发动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