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边城(节选)
1.体会文中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体会文中展现出的人性的善良美好。
2.赏析这一散文化小说的语言特点,分析文中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抓住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把握翠翠等人的性格特征。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放肆·放纵
(1)春暖花开,希望我们都能够 放肆 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2)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防控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随着小长假的逐步逼近,更
深入地思考与准备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我们可以放松,但绝不能 放纵 !
辨析 两者都有“任意”的意思。“放肆”指(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强调
“肆意”。“放纵”指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有“纵容”之意。
2.年轻·年青
(1)他四十岁了,你比他 年轻 。
(2)你正 年青 ,应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
辨析 两者都是形容词,用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人时,往往可以通用。但“年青”除了表示年纪不大外,还指富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年轻”则没有这个意
思。说到年龄上的某种比较时,要用“年轻”,不能用“年青”。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新月集》似一阵柔
和的清风吹响我人生的风铃,诗集中勾画的恬淡的田园,使我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陶
渊明式的恬静。 ( )
朦朦胧胧:形容模模糊糊,不清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用“隐隐约约”。“隐隐
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2.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村庄,爬上红色条幅的白字是:热烈祝
贺家乡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 )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一点出奇的地方。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心理学家知道,当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在最短的时间
内毫不思索,只想赶快说更多的话时,这就是精神病开始或者已经恶化的明显征兆。( )
毫不思索:不经过任何思考。不能单独充当谓语部分,可改为“不假思索”。“不
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重点剖析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有什么
作用
答案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民风淳朴。正是在这热闹的活
动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与情
感,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
域色彩,向人们展示了当地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且一提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答案 老船夫辛辛苦苦把孙女拉扯大,而今如果孙女嫁人,将会剩下他自己一个人
生活,这令他感到难以接受。这反映出他对孙女的爱与内心的孤寂。
《边城》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出色,其中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
你”这一细节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
答案 翠翠从心里喜欢傩送,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那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
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大鱼咬你”
这一细节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也愈加明朗;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
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大鱼咬你”是贯穿在翠翠和傩
送的爱情之间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浓烈。但是又不难
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人性的含蓄表达之间的矛盾,无意间又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纯真、可爱。比如回答祖父“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
吃去了”,既表现了祖孙情深,又体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
(2)聪明、矜持。比如第六章中祖父问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来
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
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3)情窦初开,感情纯洁真挚。她爱上了傩送,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
尘不染。她爱的方式和爱的表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总之,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是爱与美的化身。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是非功利,是与
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村少女。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
性。
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里怎样的人际
关系
答案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
酬,不贪图便宜,以给人提供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
顺顺送粽子给他,坐船的小伙子多给他钱。这种超越阶级、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人性。
作者说,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
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优美、健康、自然的。这里的人善良、
勤劳、质朴、真实,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
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张扬,温情而毫不暴烈。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爱得深沉,爱得彻底。
作者为什么要把湘西边城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答案 作者笔下的湘西边城不仅环境美、风俗美,而且边城人的人格也美。作者
极力描写边城人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的
创作用意在于把两种现象进行对照: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
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唯利是图的
价值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人们能够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体会到作者对虚
伪的都市现实生活的讽刺。
二、写法赏析
1.炉火纯青的人物心理刻画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和反映这种变化的表情特征,暗示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想起
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的吃惊、羞涩、沉默,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祖父
借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
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已经心有所属。
2.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
小说离不开环境,也就少不了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会对故事的发展、人物形象的
刻画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描写茶峒人到河边看划船、划船前
的准备、划船竞赛、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军人放鞭炮庆贺和捉鸭子比赛等场面,
体现了边城的风俗美,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边城人和睦安乐的
风貌,也就是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通过描写正月十五夜晚人们
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玩灯等热闹的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渲染节日气氛。
3.连贯流畅而又回环照应的结构
节选的这四节内容,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过去,穿插交错,回环往复,而呼应衔接,天衣
无缝,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第三节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后文翠翠回
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节则具体追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
划船时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五节则照应第四节,插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
看划船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节回到现在,写爷爷
和翠翠的对话,照应了第四、五节。
4.典雅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边城》语言的典雅性得益于沈从文在文化性的继承上。沈从文深味唐人山水小
品的精髓,行文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作者在文中
常常使用单纯词来描写风景,述说故事。如“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
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单纯词“故”“只”的使用,体现
了沈从文语言的简洁,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文约而事丰”。除了简
约,单纯词还增加了文章的典雅性、古朴性。再如“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
雨湿透”之类的句子,具有诗一样的意境。
三、思辨探究
《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抒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和事,是处于社会边缘
的一种生活形态,不掺杂质。但现实中的湘西却普普通通,贫穷落后。所以有人认
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描写不真实,没有反映当时湘西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对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 不同意这种观点。沈从文在创作时,他笔下的湘西也许并不完全是真实
的湘西,但他是以真实的湘西为原型来进行艺术加工的,使其更符合小说故事发生
的背景。另外,作者是在发现都市现实生活的丑恶以后创作《边城》的,所以他笔
下的湘西更多的是童年时代的湘西,那时湘西因为地处偏远,还没有受到现代工业
文明和城市文明中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仍然带有农业文明中美好的东西。
观点二 同意这种观点。文学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不应该进行掩饰与美化。作者
理应尽力向我们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可能使小说获得最大限度的真实的力
量。倘若作品无法让读者感到真实,读者自然无法产生共鸣。特别是像《边城》
这样的小说,作者把它作为真实的地理概念写出,引发了读者对湘西的无限憧憬。
而一旦读者亲临实地考察,难免会感到失望,甚至认为沈从文歪曲了现实,误导了自
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