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7届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1
【必做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zuàn) 贻送(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老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桃(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遇到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
C.小学而大遗(年纪小的人) 今之众人(一般人) 或不也(通“否”)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道相似(道理)
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人非生而知之者
4.下列加点字与“孔子师郯子”中“师”的活用相同的一项( )
A.或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其曲中规 D.而耻学于师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輮以为轮
C. 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
7.写出下列句子中“其、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来源:21cnj*y.co*m】
(2)郯子之徒。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名句名篇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1·c·n·j·y
(2)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21*cnjy*com
(4)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
B. 惑而不从师 惑:疑惑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道德学问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人非生而知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www.21-cn-jy.com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选做题】
1.第一段中提出教师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
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21·世纪*教育网
4.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师说》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必做题】
1.D (A项中“传”应读为zhuàn;B项中“聃”应读dàn;C项中“授”应读“shòu”,
2.B (A项中“惑”意为:糊涂;C项中“小学”意为:学习小的方面;D项中“道”意为:道德
3.A( A项中“受”通“授”,教授)
4.D(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或:形作动,遇到疑惑;圣:形作名,圣人;曲:形作名,弯曲度;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1教育网
5.B(A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人;C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定成就的人;D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www-2-1-cnjy-com
6.C(与例句同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B项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7.(1)其:代词,代他的,之: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之:代词,这,这一类人(3)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其: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5)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愚益愚, 愚人之所以为愚人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9.B (“或”应该解释为“遇到疑惑”)
10.C(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项于介词,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动/介词,从;B项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其代词,代那些/副词,表反问。)21cnjy.com
11.D (这个对比,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12.(1)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21·cn·jy·com
存在的地方。
(2)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没有看出他们明智的地方。2-1-c-n-j-y
【选做题】
1. 答案要点:①“受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21*cnjy*com
2.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
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21教育名师】
3.(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 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版权所有:21教育】
4.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