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① 。幅员辽阔的特征,使中国的地域性既简单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让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② 。
关注和理解地域,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起作用。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③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无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的时代,这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更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内容和表达效果。
4.(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检测)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有其典型特征和节日内涵。请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写两句话。
(示例)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望远思故人。
5.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40个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赛龙舟,2022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争霸赛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龙舟队伍参赛。
⑤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一种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为人生多有艰难而长叹流泪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还是因为进谏而很快遭到贬黜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统治者贬黜自己的荒唐可笑的理由的句子是“ , ”。
(4)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追求的是美好,即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 ”。
(5)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因国君昏庸而被贬黜的句子是“ , ”。
(6)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也不愿做出小人那样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的句子是“ , ”。
(7)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要向古代圣贤推崇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 ”。
模拟试题练
一、(2022山东泰安二中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屈原庙
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所描绘的民间传说中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衡,香草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旅客秋天来到寒云掩映的屈原庙,献上白蒿祭奠屈原,紧扣诗题。
B.颔联中山鬼暗吹火、灵儿昼舞旛是诗人的想象,采用虚写,显示出屈原庙的神秘。
C.颈联将荒淫昏庸的楚王与献身理想的屈原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
D.尾联写斑竹、芳杜、鹧鸪、黄昏等,以景结情,色彩暗淡,情感怅惘。
2.本诗在表现屈原形象上,与《离骚》(节选)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请加以赏析。(6分)
二、(2022湖北宜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9分)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注],平生何处陈。
[注] 胡越: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灵均”是屈原的字,首联表面上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际上写其被贬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略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三、(2022山东淄博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9分)
哀郢二首①(其一)
陆 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②歌舞终萧瑟,云梦③风烟旧莽苍。
草合④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 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都郢),写下两首七律,本诗为其中一首。 ②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③云梦:楚王狩猎区,中有山林、川泽,其中一湖叫云梦泽。④合:围绕。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最终萧瑟寂寥,但云梦一带风烟迷蒙,莽莽苍苍,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郢都旧宫野草滋蔓,唯有大雁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野狐的藏身之所。
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在追忆历史和描写景物中抒发了炽烈的情怀。
6.陆游的这首诗和他的《书愤》的结尾都运用典故,但有所不同,请你就此加以赏析。(6分)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比比皆是 ②迥然不同 ③归根结底
解析 ①处,“水稻的精耕细作”是一种现象,根据前文“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到了长江两岸”可知,这里应是突出这种现象很普遍,故可填写“比比皆是”等。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②处,语境是要说明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不同,故可填表示不同的、有差异的成语,如“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③处,前文论述了地域中的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再结合后文“地域……复杂过程……不为过”可知,此处是总说,故可填“归根结底”之类的成语。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2.答案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抹平并且遮蔽”与“地域”搭配不当,根据上文可知,应搭配“地域特征”;二是“是文学保持……更是文学抗拒……”语序不当,“是……更是……”为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分析“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和“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的关系可知,“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应在前,“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应在后。
3.答案 (1)修辞手法:比喻。
(2)内容和表达效果:①本段文字论述地域对文学的影响要通过地域文化发生作用,画横线的句子将“地域文化”比作“源泉”,是说地域文化是源,文学是流,强调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作用;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论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解析 把“地域文化”比作“源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一是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表达深入浅出;二是可以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4.答案 (示例)元宵节:寒冬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微雨,清扫祭台怀亲人。
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悼贤人。
(写出两个即可)
解析 这是一道仿写句子题。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手法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解答本题,内容要按时间—景象—行动的顺序来表述,还要体现相应节日的特点;结构和字数要与例句一致。
5.答案 端午节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取舍,最后用“×××是×××”的判断句式进行表述。注意字数限制。
6.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3)既替余以蕙兮 又申之以揽茝
(4)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5)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6)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7)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模拟试题练
1.B “是诗人的想象,采用虚写,显示出屈原庙的神秘”错。此处乃实写诗人在庙堂内所见,庙中壁画里的山神、仙灵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从侧面烘托出屈原的形象,显示出屈原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答案 (1)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不同,本诗为侧面烘托,《离骚》(节选)为正面描写。
(2)本诗通过旅客祭奠、山神仙灵陪伴、庙堂景象、与楚王对比等,从侧面来表现屈原的形象,抒发感情。《离骚》(节选)则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写屈原的身世、遭遇等,从正面表现屈原的形象,抒发感情。
解析 本诗运用第三人称,写来到屈原庙祭奠屈原的所见、所想、所感,从侧面表现屈原的形象;《离骚》(节选)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屈原的身世、遭遇等,表现自己的不平之情,属于正面描写。
3.C “格调相同”错。两首诗格调不同。本诗主要是表现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以及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格调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慰勉朋友不要在离别之时悲哀,格调昂扬。
4.答案 ①对朋友的担忧之情。“天南不可去”,却不得不去;“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遥远,对朋友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之情。颈联说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③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尾联说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答出一个要点并解释给2分,只答要点或者只有解释而无要点给1分)
解析 “天南不可去”,但因为是“迁客”而不得不去;颔联又说友人年事已高,而此去路途遥远,从中可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颈联说后继者没有敢于直言的人,只好靠神明正道,说明友人敢于直言,可见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友人走后诗人眼前都是“胡越”(与己不一心)之人,无人倾诉平生心事,可见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5.C “想象”错,此乃诗人眼前景象。
6.答案 本诗借古抒怀,《书愤》借古讽今。①本诗尾联“灵均恨”这个典故一指屈原国破家亡之恨,二指屈原理想破灭以身殉国的壮志难酬之恨,“千秋泪满裳”之“志士”自当包括陆游。诗人在这里借“灵均恨”表现了对屈原的同情、对楚国衰亡的惋惜,也是感伤自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②“出师一表真名世”既赞扬了诸葛亮,又表明了诗人追慕先贤业绩,用典明志;“千载谁堪伯仲间”除了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外,也在慨叹南宋没有可以与诸葛亮相比之人,从而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思重用抗金志士恢复中原的不满。
解析 诗人在本诗尾联说自己因“灵均恨”而流泪,是借古抒怀;《书愤》中指出南宋朝廷中没有能比得上诸葛亮的人,慨叹今不如昔,是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