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军 神
刘伯承,四川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16年,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刘伯承率领的护国军攻占四川丰都城时,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不幸被子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他的眼珠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注,他痛得晕倒在地。
反动军阀到处通缉他,在躲藏中他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到沃克医生诊所时,他的眼睛已经化脓腐烂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重点)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难点)
学习目标
庆
诊
沃
龄
匪
绷
审
剂
施
吭
崭
衷
慈
祥
荣
学习字词
【审视】仔细看。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由衷】出于本心。
【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到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荣幸】光荣而幸运。
学习字词
通读全文,说说整件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读感知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几个阶段。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初读感知
这篇课文写的是,刘伯承眼睛受了伤,来到重庆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进行治疗,在进行开刀手术时,刘伯承拒用麻醉剂,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的惊人表现被诊所的沃克医生高度称赞为军神。
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一(1—11段):写刘伯承来到诊所,沃克医生询问刘伯承的情况并为他检查伤势,同时发现这个“邮局职员”其实是个军人。
二(12—15段):写手术前,刘伯承为了避免麻醉对脑神经产生影响,不顾沃克医生的劝说,坚持拒绝使用麻醉剂。
三(16—17段):写手术过程中,刘伯承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却一声不吭,这让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住直冒汗。
四(18-26):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
一开始问诊时,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发现刘伯承伤势严重时,他露出了怎样的神情?手术前和手术后,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默读课文,选择一处对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结合刘伯承的表现,想象沃克医生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批注在旁边。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以后能够指挥打仗,所以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拒绝使用麻醉剂。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意志坚定的军人形象,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这种行为让人动容。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一刀刀” 体现了手术的复杂,不是一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肯定要遭受很大的痛苦。如果去掉“一刀刀”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说明沃克医生流的汗非常多,生动表现出沃克医生在手术中的内心紧张,他担心病人没有使用麻药,会遭受巨大的痛苦,手术坚持不下去。如果去掉,则不能表现沃克医生的内心活动。
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称呼从“军人”到“军神”,是什么事让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认识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
互动探究
刘伯承没有用麻药,强忍疼痛接受了眼睛手术。沃克医生觉得这份毅力简直令人震惊,不是普通军人能做到的,所以把刘伯承称为“军神”。
“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三个称呼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互动探究
“会说话的钢板”指刘伯承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堪称军神”指刘伯承是非凡的军人,与文章题目相照应。“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这三个称呼是逐层递进的,表现了沃克医生发自肺腑的赞美、钦佩之情。
互动探究
细读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变化。
一开始问诊时,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发现刘伯承伤势严重时,他露出了怎样的神情?手术前和手术后,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这篇文章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都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的品质。《军神》通过对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谢谢!